![]()
编辑推荐 1. 《企业ESG管理》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管理的权威著作。书中不仅涵盖了ESG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管理模型,是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2.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ESG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本书系统地分析了ESG战略管理、披露、评价评级等多个维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ESG管理框架,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3. 作者孙忠娟、陈瑾宇结合中国ESG研究院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将E-CPC、S-LPSS、G-SME模型融入书中,使得ESG议题管理更加系统化,为读者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指导。 4. 《企业ESG管理》紧跟时代步伐,更新了ESG披露与评级的近期新内容,提升了书籍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是ESG从业者和对ESG感兴趣的读者的理想选择。 5. 本书由中国ESG研究院出版,集结了国内外ESG管理的近期新进展和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广ESG理念,也为政府部门制定ESG政策和企业发展ESG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从ESG概述、企业ESG战略管理、企业ESG披露管理、企业ESG评价评级管理、ESG投资管理、企业环境议题管理、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管理、企业治理议题管理共八个方面对企业ESG管理展开分析。全书吸纳了ESG管理领域的近期新研究成果,结构完整、内容翔实、自成体系。本书补充了中国ESG研究院近期新开发的E-CPC、S-LPSS、G-SME模型,使得ESG 议题管理更为系统化。此外,本书还更新了ESG披露与评级板块的近期新内容,提升了内容的时效性。本书面向企业管理者、ESG相关问题的研究者、ESG相关从业者和对ESG 感兴趣的读者。 目录 目 录 中国ESG 研究院文库总序 序 前言 第1 章 ESG 概述 1.1 ESG 的定义与相关概念 002 1.1.1 ESG 的定义 002 1.1.2 ESG 的相关概念 003 1.2 ESG 发展脉络 008 1.2.1 ESG 的酝酿期 008 1.2.2 ESG 的萌芽期 009 1.2.3 ESG 的确立期 010 1.2.4 ESG 的发展期 012 1.3 ESG 理论基础 015 1.3.1 企业环境责任理论 015 1.3.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016 1.3.3 公司治理理论 018 1.3.4 战略管理理论 019 1.3.5 利益相关者理论 021 1.3.6 ESG 理论发展 022 1.4 面向ESG 的企业管理 024 1.4.1 ESG 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025 1.4.2 企业ESG 管理的原则 027 1.4.3 ESG 结果与企业管理 030 1.5 企业ESG 管理的框架 031 1.5.1 企业ESG 管理的目标 032 1.5.2 企业ESG 管理的对象 034 1.5.3 企业ESG 管理的流程 036 1.5.4 企业ESG 管理的内容 042 第2 章 企业ESG 战略管理 2.1 企业ESG 战略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047 2.1.1 企业ESG 战略管理的概念 048 2.1.2 企业ESG 战略管理的作用 050 2.2 企业ESG 战略类型 051 2.2.1 公司层战略 051 2.2.2 业务层战略 057 2.3 ESG 愿景、使命、价值观与战略目标 062 2.3.1 ESG 愿景 063 2.3.2 ESG 使命 063 2.3.3 ESG 价值观 064 2.3.4 ESG 战略目标 064 2.4 ESG 文化与管理体系 065 2.4.1 ESG 文化基本概念 065 2.4.2 ESG 文化管理体系 069 2.5 企业ESG 战略管理流程 074 2.5.1 战略分析阶段 074 2.5.2 战略形成阶段 081 2.5.3 战略实施阶段 085 2.6 企业ESG 战略管理的挑战 091 2.6.1 数据质量与指标选择困难 091 2.6.2 利益相关方利益平衡的挑战 092 2.6.3 ESG 相关技术与创新应用的潜在风险 093 2.6.4 履行和遵守监管与合规要求的挑战 094 第3 章 企业ESG 披露管理 3.1 ESG 披露的背景与内涵 099 3.1.1 ESG 披露的背景 099 3.1.2 ESG 披露的内涵 100 3.2 ESG 披露的相关理论 104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104 3.2.2 印象管理理论 105 3.2.3 合法性理论 106 3.3 ESG 披露的原则和目标 107 3.3.1 ESG 披露的原则 107 3.3.2 ESG 披露的目标 109 3.4 ESG 披露类别 111 3.4.1 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 112 3.4.2 年度披露与临时披露 113 3.4.3 独立披露与整合披露 115 3.5 主流ESG 披露标准 116 3.5.1 GRI 标准 116 3.5.2 ISO 26000 标准 119 3.5.3 ISSB 标准 122 3.5.4 中国ESG 研究院ESG 披露标准 125 3.5.5 国内外标准总结 128 3.6 披露流程 130 3.6.1 披露前期准备 131 3.6.2 披露报告编制 134 3.6.3 披露报告发布与改进 137 3.7 披露报告内容 137 3.7.1 封面 137 3.7.2 报告说明和目录 137 3.7.3 企业简介 138 3.7.4 企业ESG 承诺 138 3.7.5 企业ESG 理念与治理 138 3.7.6 企业ESG 实践与绩效 139 3.7.7 附录 140 3.8 ESG 披露发展的国内外实践 140 3.8.1 ESG 披露的国内外发展 140 3.8.2 ESG 披露发展的中国实践 151 3.8.3 ESG 披露发展的全球实践 152 3.8.4 国内外ESG 披露现状异同比较 154 第4 章 企业ESG 评价评级管理 4.1 ESG 评价的概念及主体 157 4.1.1 ESG 评价的概念 158 4.1.2 ESG 评价主体 158 4.2 ESG 评价的相关理论 159 4.2.1 声誉理论 159 4.2.2 信号传递理论 160 4.2.3 有效市场理论 161 4.2.4 资源基础理论 162 4.3 ESG 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163 4.3.1 ESG 评价的基本原则 163 4.3.2 ESG 评价的作用 164 4.4 国外ESG 评价机构及其指标体系 166 4.4.1 KLD ESG 评价体系 166 4.4.2 MSCI ESG 评价体系 168 4.4.3 Sustainalytics ESG 评价体系 170 4.4.4 汤森路透ESG 评价体系 172 4.4.5 富时罗素ESG 评价体系 174 4.4.6 标普道琼斯ESG 评价体系 175 4.5 国内ESG 评价机构及其指标体系 179 4.5.1 商道融绿 ESG 评价体系 179 4.5.2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ESG 评价体系 184 4.5.3 嘉实基金ESG 评价体系 190 4.5.4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ESG 评价体系 193 4.5.5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ESG 评价体系 195 4.6 中国ESG 研究院ESG 评价体系 198 4.6.1 中国ESG 研究院ESG 评价体系介绍 198 4.6.2 中国ESG 研究院ESG 评价指标体系与 评价等级 199 4.7 ESG 评价的基本流程 205 4.7.1 确定评价目标 205 4.7.2 选择评价对象 206 4.7.3 整合指标体系 206 4.7.4 明确评价逻辑 206 4.7.5 得出评价结果 207 4.8 ESG 评价的应用领域 207 4.8.1 ESG 评价结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07 4.8.2 ESG 评价结果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209 4.8.3 ESG 评价排行榜 210 4.8.4 ESG 评价结果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214 第5 章 ESG 投资管理 5.1 ESG 投资的概念与ESG 投资理念的演进 217 5.1.1 ESG 投资的概念 217 5.1.2 ESG 投资理念的演进 219 5.2 ESG 投资管理的相关理论 220 5.2.1 资产定价理论 220 5.2.2 ESG 有效前沿理论 221 5.2.3 影响力投资理论 222 5.3 ESG 投资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23 5.3.1 ESG 投资管理的基本原则 224 5.3.2 ESG 投资管理的目标 224 5.4 ESG 投资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227 5.4.1 负面筛选 227 5.4.2 正面筛选 228 5.4.3 标准筛选 228 5.4.4 可持续主题投资 229 5.4.5 ESG 整合 229 5.4.6 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 230 5.4.7 影响力投资和社区投资 230 5.5 ESG 投资生态体系 230 5.5.1 监管主体 231 5.5.2 投资者 231 5.5.3 ESG 产品(资产管理者) 232 5.5.4 企业 232 5.5.5 评价方 232 5.6 ESG 投资管理的流程 234 5.6.1 制定明确的愿景和目标计划 234 5.6.2 ESG 整合和投资决策过程 235 5.6.3 筛选潜在投资标的 235 5.6.4 与企业对话 235 5.6.5 有效的ESG 数据和评估方法 235 5.6.6 制定投资决策 236 5.6.7 持续监测和报告 236 5.6.8 改进和调整 237 5.6.9 推广经验和分享 237 5.7 ESG 投资发展的国内外实践 237 5.7.1 ESG 投资发展的中国实践 238 5.7.2 ESG 投资发展的全球实践 241 5.7.3 国内外ESG 投资现状异同比较 244 第6 章 企业环境议题管理 6.1 企业环境管理的定义、特征与理论基础 248 6.1.1 企业环境管理的定义 248 6.1.2 企业环境管理的特征 250 6.1.3 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253 6.2 E-CPC 模型的定义与重点应用行业 258 6.2.1 E-CPC 模型的定义 258 6.2.2 E-CPC 模型的重点应用行业 260 6.3 资源消耗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262 6.3.1 水资源 262 6.3.2 物料 263 6.3.3 能源 264 6.3.4 其他自然资源 264 6.3.5 管理侧重点 265 6.4 污染防治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269 6.4.1 废水 270 6.4.2 废气 271 6.4.3 固体废物 271 6.4.4 其他污染物 272 6.4.5 管理侧重点 273 6.5 气候变化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277 6.5.1 温室气体排放 277 6.5.2 减排管理 278 6.5.3 管理侧重点 279 6.6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283 6.6.1 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 283 6.6.2 野生动物丰富度 284 6.6.3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284 6.6.4 物种特有性 284 6.6.5 受威胁物种的丰富度 284 6.6.6 外来物种入侵度 285 6.6.7 管理侧重点 285 第7 章 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管理 7.1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定义、特征与理论基础 288 7.1.1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定义 288 7.1.2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特征 288 7.1.3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基础 289 7.2 S-LPSS 模型的定义与重点应用领域 292 7.2.1 S-LPSS 模型的定义 292 7.2.2 S-LPSS 的重点应用领域 293 7.3 员工权益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297 7.3.1 员工招聘与就业 297 7.3.2 员工保障 298 7.3.3 员工健康与安全 299 7.3.4 员工发展 301 7.3.5 管理侧重点 302 7.4 产品责任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306 7.4.1 生产规范 306 7.4.2 产品安全与质量 307 7.4.3 客户服务与权益 308 7.4.4 管理侧重点 308 7.5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310 7.5.1 供应商管理 311 7.5.2 供应链环节管理 311 7.5.3 管理侧重点 312 7.6 社会响应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315 7.6.1 社区关系管理 315 7.6.2 公民责任 316 7.6.3 管理侧重点 317 第8 章 企业治理议题管理 8.1 治理的定义与特征 321 8.1.1 公司治理的定义 321 8.1.2 公司治理的特征 322 8.1.3 公司治理的理论模式 323 8.2 G-SME 模型的定义与重点应用领域 325 8.2.1 G-SME 模型定义 326 8.2.2 G-SME 模型的重点应用领域 327 8.3 治理结构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331 8.3.1 股东会 332 8.3.2 董事会 332 8.3.3 监事会 334 8.3.4 高级管理层 335 8.3.5 其他优选治理机构 335 8.3.6 管理侧重点 336 8.4 治理机制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340 8.4.1 合规管理 340 8.4.2 风险管理 341 8.4.3 监督管理 343 8.4.4 信息披露 344 8.4.5 高层激励 345 8.4.6 商业道德 346 8.4.7 管理侧重点 348 8.5 治理效能的内涵与管理侧重点 353 8.5.1 战略与文化 353 8.5.2 创新发展 354 8.5.3 可持续发展 355 8.5.4 管理侧重点 356 参考文献 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