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捕声中投奔义兄
1911年初春。
十里洋场大上海。
深沉的午夜,喧嚣了一天的不夜城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
忽然,静谧中传来一阵急促的哨子声与奔跑声,夹杂着阵阵短促的命令:“抓住他!”“别让他跑了!”
有个瘦长的黑影在这阵阵追赶声中,猫行鼠窜般穿行于长街小巷中,随即又消失在了法租界贝勒里路浓密的法国梧桐树缝隙间。
转眼,他出现在一座古朴考究的石库门前,熟门熟路地按响了门外的电铃。
“啥人呀?”急促的门铃声唤醒了屋内的人,一个操着甜糯的吴侬软语的女人声音从门内传出。
“我,是我,快开门。”黑影操一口浓重的宁波口音,气喘吁吁地低声叫道。
“嗒”一声,黑漆板门上的小窗口打开了,从里面射出一方昏黄的灯光。
“你是啥人?要寻啥人?”
“我是蒋介石,来寻陈都督的。你快点开门呀!”
“蒋介石?”
“对对。”
“你从啥地方来?”
“哎呀,”蒋介石不耐烦极了,口气变得生硬起来,“从日本来的。你只管开门,开了门再说嘛!”
“你……”里面的女人还要问什么,忽然从楼梯上奔下一个汉子,二话没说就命令道:“阿巧,快开门。”
门开了,蒋介石一头撞进屋内,极度的紧张与长途的奔跑使他疲惫不堪,险些瘫倒在地。
“介石!”身穿睡衣的汉子喜出望外,上前猛一下抱住来人。
“快关灯,后面有人追我!”
话音刚落,门厅间的门灯已被机灵的娘姨(女佣人)敏捷地拉灭,弄堂口的马路上滚过一阵大马靴急速叩击着地面的奔跑声。
石库门内一片黑暗与宁静,蒋介石与那汉子在黑暗中紧紧拥抱着。此人名叫陈其美,他与蒋介石是一对非同一般的把兄弟,早在1906年,他俩就相识了。
那一年,由于日本方面只接受清朝政府官派的学生,所以,以私人身份来东洋留学、来自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蒋介石被挡在军校门外。那时,他百无聊赖,想入学无门,想回国又缺盘缠。就在走投无路之际,他竟认识了可以说是足以影响他一生的陈其美,并在陈其美的介绍下,认识了当时正为共和事业而在日本活动的孙中山。
1908年,蒋介石跟随陈其美一起在日本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共谋反帝的共和革命。 1911年,陈其美凭借武昌起义之锋威,在上海组织起义,占领了民政总长署,自任沪军都督。二次来日本的蒋介石当时正在东京日本军校学习,得知消息后,他觉得机不可失,马上约同他的挚友张群一起,到东京同盟会办事处争取到六百元路费,一起回到了上海。
蒋介石由于与陈其美早年已结下兄弟之谊,故被委任为团长。陈其美派给蒋团长的任务是执行暗杀与武装抢劫等活动。尽管蒋的活动与军衔是名不副实的,但却以一连串的暗杀手段立下了功劳,赢得了陈其美对他的进一步信任和欣赏。这期间,蒋介石与上海的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的交往很频繁。这些青帮头目与流氓大亨,日后也成了蒋介石在政治上最重要的支持者。(P2-5)
蒋介石统兵治政的本领极端低能,但其使用权谋、用诈术则天下第一。
——李宗仁
作为一个政治家,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对蒋介石一生的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美)布赖恩·克罗泽
蒋介石,他既是一个传统中国意义上的文化维护者,又是孙先生所谓民主理念的信徒,而中国的政治局势又使他必须成为一个军阀。
——(美)费正清
近代中国是一个多事之秋,内忧外患不断,风云激荡,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其时,诞生了民主主义先驱人物、民国国父孙中山,诞生了“人民大救星”毛泽东,也诞生了一代枭雄蒋介石。
蒋介石从一个顽童、一介山野村夫开始闯荡,十余年间竟跃升为国民党总裁和北伐军总司令。孙中山去世后仅仅一年多时间,蒋介石一跃成为了中国第一号人物,进而执掌中华民国最高权力达二十余年,占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历史的二分之一还要多。
从1927年4月至1949年9月,被人们称为“蒋家王朝”统治中国的时期,这种说法从整体上说当然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分析起来,蒋介石真正确立起个人独裁的权威统治,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且不说1927年4月蒋氏另立中央不久,宁、汉分裂,互不相让,蒋介石被逼第一次下野;即使是在北伐告成,东北易帜,蒋氏第一次名正言顺地坐上国家元首宝座以后,先后经历了多次严峻挑战。
1928年打了大半年,才算推翻了奉系军阀在北京经营的小朝廷,国家表面上实现了统一,但接踵而来的是连绵的内战:先是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抢占地盘,对抗中央,通电讨蒋;继之冯玉祥集结兵力,联络晋阎,与蒋角力;蒋指挥中央军讨桂攻冯,战事未平,两广惊变,“北伐”讨蒋;中央军举兵平定两广,后又起战端——唐生智、石友三遥相呼应,与蒋开战。
1930年更大的反蒋浪潮袭来:汪精卫、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白崇禧、唐生智、张发奎……国民党军政要人,云集北平,另立中央,联合反蒋,中原大战打得昏天黑地。1931年也没有带给蒋氏一丝和平:年初,胡汉民与蒋争权,两巨头闹翻;随后,胡汉民、汪精卫、孙科、陈济棠、李宗仁、张发奎等,又在广州另立中央,起兵讨蒋,蒋氏被逼下野。
1932年蒋氏的日子也不好过:日本帝国主义悍然攻占东三省,进而蚕食华北;福建另立中央,广东又生事变;蒋、汪、胡生命不息,争权不止,三驾马车上演了一幕曲曲折折的离合记。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蒋氏独尊地位才算正式确立,而此时,大半个中国很快沦丧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
可以说,在蒋介石走向权力巅峰的道路上,荆棘满布,举步维艰,但无论谁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他都紧紧控制着军权,因此蒋介石才是真正的统治者。人们不禁要问,在波谲云诡的斗争中,蒋介石是如何做到始终屹立不倒呢?
美国派给蒋介石的高级参谋史迪威在评价蒋介石时曾说:“他的卓越才干不在军事上面,而在政治上面。”
李宗仁先生也曾说:“蒋介石统兵治政的本领极端低能,但其使用权谋,用诈术则天下第一。”
的确如此,蒋介石是善用诡谋的。当时,从同盟会到中国国民党,群雄荟萃,众贤毕集。在孙中山之左右,有黄兴、宋教仁、陈其美等政治、军事领导人;孙中山身后,有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分掌国民党大权。更有北方仍居中央政府地位的北洋政府首脑段祺瑞、奉系军阀张作霖,地位显赫,野心勃勃。
与这些人物相比,蒋介石在当时中国的政坛上,的确只能算是“小字辈”。同孙科相比,他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同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相比,他没有厚重的革命经历。但他却能在强手如林的国民党中异军突起,荡平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新旧军阀实力派,到抗日战争时,独揽国民党军政大权。一直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彻底崩溃,蒋介石退到台湾,权力仍不旁落,直到顺利过渡到蒋家王朝的第二代蒋经国手中,手段可谓高矣。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英雄,这就需要个人才能。有位哲人说过:“在机遇和智慧的角逐中,机遇最后会让位给智慧”。蒋介石在国民党内派别之争、和地方实力派的角逐以及对外关系的处理上之所以成功,缘于他的主观性、能动性和适应性,也就是他阴险狡诈、纵横捭阖处理各种关系的手段。
蒋氏无疑是民国最高权力交替与争夺这一幕幕连台戏中的主角,权力斗争中的佼佼者。
刘行光著的《独裁统治者蒋介石(精)》以1916-1949年的近代史为背景,讲述国民党内部争权风云。国民党内部以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为首的三巨头,各唱各的调,形成了三驾马车的趋势。到最后蒋介石以一介山野村夫,一跃成为国民党一号人物,进而执掌中华民国最高权力达二十余年。蒋介石之所以能够成为国民党最高权力交替与争夺这一幕幕连台戏中的主角,缘于他的阴谋家的阴险狡诈、不择手段、处理各种关系的纵横捭阖。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民党内的派系林立,互相倾轧,内争不断。
蒋介石走向权力巅峰的道路上,荆棘满布,举步维艰,但无论谁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他都紧紧控制着军权,因此蒋介石才是真正的统治者。人们不禁要问,在波谲云诡的斗争中,蒋介石是如何做到始终屹立不倒呢?
蒋介石善用诡谋,到抗日战争时,独揽国民党军政大权。一直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彻底崩溃,蒋介石退到台湾,权力仍不旁落,直到顺利过渡到蒋家王朝的第二代蒋经国手中,手段可谓高矣。
权谋、专制、厚黑,一个不少最终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官场时代。
蒋介石正是这个特殊时代的“弄潮儿”,当我们打开刘行光著的《独裁统治者蒋介石(精)》,就可以全方位去咀嚼、去品味蒋介石的个人奋斗史和兴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