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至2023年杭州亚运会,我国举办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大型国际综合赛事已经走过30余年。尤其是2008年夏奥会以及2023年冬奥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更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首座承办过冬、夏两季奥运会和亚运会的国际奥运城市。近年来,随着国际大型综合赛事的举办已深入到我国广州、哈尔滨、深圳、南京、杭州与成都等各中心城市,某种意义上我国也已成为奥运大国。除却赛事组织水平和运动成绩获得国际普遍赞誉与好评之外,作为奥运与体育运动空间载体的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也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兴建。那么,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在当下社会和城市从重量至重质的转型发展的新时代,总结和回顾大型场馆建设对地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审慎地思考体育建筑在城市公共性、绿色低碳等方面的价值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书正是围绕同样作为城市增量拓展时代兴建大型场馆——笔者设计的青岛市民健身中心项目进行的回顾、总结和思考。项目从2015年12月开始方案设计,至2018年竣工落成,作为当年第24届山东省运动会主场馆使用,其后承接了多场国际、重量职业体育很好赛事,以及大量全民健身与国际、全国业余比赛等大众体育活动,至今运营已满整整五年。因此,本书是从项目背景、概念方案、规划与建筑设计、建设施工乃至后期运营的全过程、全专业、多视角完整记录青岛市民健身中心项目的专辑。论述以集约作为核心内涵,希望通过此策略,探索在绿色低碳这一新时代的发展命题下,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如何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形态建构、结构机电等技术角度更为科学、合理,从而为城市提供更为积极友好,科技、人文、生态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