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稿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推进思路,分为五个研究部分:首先,从我国各项发展需要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现状出发,基于法源理论和法律方法论从微观论证和宏大叙事两个层面对指导性案例的法源性问题进行整体性的理论阐述,将理论法学与司法实践有机融贯起来。梳理和把握已有的文献内容,在对既往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性案例法源化研究这一问题,凸显问题意识。同时,明确研究方法,捋清研究思路,列明研究难点为后续的实质性内容打下良好基础。其次,立足理论重述架构,针对指导性案例的基本概念、发展演进、历史实践、效力定位以及当下司法实践中的运行情况,分别进行梳理与探讨,列举学界与实务界对指导性案例拘束力问题的不同看法,综合分析得出指导性案例应该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结论。根据真实数据反馈,案例指导制度运行存在指导性案例的数量、质量、效力和援引率均有待提高的困境,制度设计、规范操作和配套措施方面的不足肯定是存在的,但究其关键,最根本要明确指导性案例的拘束力规范问题,明确界定指导性案例的规范效力,上述问题也将会一一化解。再次,从法源理论概念着手,对国内外法源理论进行梳理与界定,立足当今主流法理学派的思想,在法哲学层面分析不同学派的法源观。结合我国的法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很大一部分是对西方理论法学移植和借鉴的,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比较薄弱这些现实问题,展开理论探讨与分析检视。围绕指导性案例能否被视为正式法源这一论题,在对传统法源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转换研究视角,引入一种展现司法中心主义的动态发展的法源观,以此为后续的规范分析与论证做好理论铺垫。继而,立足前文理论阐述与实践总结的基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