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近年来,受气候变暖、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我国青藏高原、东北大兴安岭等地多年冻土退化程度有所加剧,伴生的热融滑塌、融冻泥流、热融沉陷等现象和灾害逐渐增多,造成草场损毁、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甚至威胁、危害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前,我国对多年冻土区热融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刚刚起步,为开启这一特殊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规范和指导热融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工作,制定本文件。本文件共七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热融地质灾害调查、热融地质灾害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编制。 目录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与定义 4总则 4.1目的 4.2任务 5热融地质灾害调查 5.1基本要求 5.2地质环境调查 5.3热融滑塌调查 5.4融冻泥流调查 5.5热融沉陷调查 6热融地质灾害监测 6.1基本要求 6.2监测内容 6.3监测方法 6.4监测频率 6.5监测点网布设 6.6监测精度 7资料整理与成果编制 7.1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 7.2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7.3成果编制 7.4图件编制 7.5附件要求 附录A热融地质灾害规模及等级划分 附录A.1热融滑坡、融冻泥流、热融沉陷规模等级划分表 附录A.2危害对象等级划分 附录B(规范性附录)热融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 附录B.1热融滑塌野外调查表 附录B.2融冻泥流野外调查表 附录B.3热融沉陷野外调查表 附录C热融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分级 附录C.1热融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 附录C.2热融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附录D(规范性附录)冻土环境调查表 附录E热融地质灾害稳定性野外判别 附录E.1热融滑塌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 附录E.2融冻泥流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 附录E.3热融沉陷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 附录F热融地质灾害监测仪器运维表 附录G热融地质灾害报告提纲 附录G.1热融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报告提纲(参考) 附录G.2热融地质灾害监测成果报告提纲(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