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特点在于: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了如何根据实验目的确定所需的仪器设备和模拟方法,设计闭合实验;如何综合利用气溶胶物理、化学、光学和辐射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如何综合利用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两种工具开展数据分析等。本书所涉及的观测实验设备包括:与气溶胶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关的双电迁移性气溶胶粒径分析仪、吸湿性粒径分析仪、分级颗粒物撞击式采样器及后续的各类气溶胶化学成分分析仪器等,与气溶胶光学性质相关的三波长积分浊度计、多角度吸收光度计以及拉曼LIDAR系统。采用的模型和数值方法有:基于Mie理论的“三组分”球形气溶胶模型(模拟气溶胶颗粒物的光学性质)、Monte Carlo法(不确定性分析)、Newton—Raphson迭代(模拟和观测的拟合)以及薄层气溶胶辐射模型等。本书还介绍了气溶胶测量中的校正换算方法以及不同设备仪器的校正等内容。此外,中英文对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有利于读者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同时还有助于扩大本书的读者范围。
本书在系统观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型方法研究了珠江三角洲新垦地区大气气溶胶的辐射特性。本书依据以气溶胶辐射特性为核心的“闭合实验”方案,精心组织了对大气气溶胶物理一化学一光学特性的综合观测,细致介绍了仪器特性和数据资料处理等。基于该观测资料,本书采用了一套系统数值模型方法,对观测地区气溶胶中元素碳混合状态、颗粒物吸湿增长特性及其对气溶胶辐射特性和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解析出当地气溶胶光学污染的化学贡献率。本书对珠江三角洲新垦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深化了对该区域细粒子及其环境效应的科学认识,在方法学和基础理论研究上也有独到之处。 本书的主要读者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大气环境、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和气候研究专业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有利于读者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基于气溶胶光学闭合实验的观测实验研究
第3章 新垦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微物理和化学性概况
第4章 大气气溶胶光学模拟基本理论与模型方法
第5章 干状下气溶胶光学闭合实验:元素碳混合状态的反演
第6章 相对湿度对气溶胶光学性质和近地面边界层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
第7章 气溶胶光学性质的化学贡献解析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附录 A
附录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