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公元1840年的海通为止,中间有着漫长的三百年时光。在这三百年里,中国已经和海外有了一定的交流,甚至有过令人振奋的开眼看世界和大翻译运动,但为什么三百年过去了,中华民族在睁开眼睛之后,又选择了闭上眼睛,不仅没有迎头赶上,反而最终形成了封闭,从此和世界隔绝了呢?这个历史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又是为什么呢? 内容推荐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目录 目录 失去的三百年\t1 楔子 洋人翻译告御状(1759)\t5 一条小船的冒险之旅\t5 乾隆时期的外贸规则\t8 宁波的贸易尝试\t10 原来如此\t13 擒拿汉奸案\t19 真正的分歧\t22 第一部 百年试探(1516-1644)\t25 第一章 从耀兵到锁国(1516-1567)\t25 第一个来自西方的使节\t25 元朝的遗产\t31 封闭的帝国\t33 朝贡式贸易\t36 第二章 隆庆开关(1567-1583)\t39 无法禁绝的海外华人\t39 无力禁止的葡萄牙贸易\t40 隆庆开关\t44 竞逐东南亚\t47 晚明对西方的认知\t51 矿税之祸\t54 第三章 利玛窦和徐光启(1583-1622)\t57 两位文人的经历\t57 利玛窦的进京之路\t59 科学传教策略\t63 中国第二次大翻译运动\t65 保守派的第一次反扑\t72 第四章 战争与枪炮(1622-1644)\t77 满洲战争的转变\t77 无可奈何花落去\t80 西洋科学在中国\t82 被遗弃的海外华人\t84 荷兰占领台湾\t87 新势力英格兰\t88 第二部 在希望与失望中跌宕的百年(1644-1735)\t91 第五章 换代时期的传教士与割据者(1644-1683)\t91 南明皇室的西教化\t91 明清换代时期的传教士\t93 郑一官的事业\t96 海禁政策和澳门的选择\t99 台湾:海洋帝国的根基\t102 换代时期的国家押宝\t104 郑氏集团的覆灭\t107 第六章 黄金时代(1644-1716)\t110 汤若望的沉浮\t110 康熙皇帝与南怀仁\t115 科学的黄金时代\t118 满清时代的北方国际关系\t123 尼布楚条约\t126 一半中国的回归\t131 第七章 帝王与教皇(1683-1722)\t137 中俄“朝贡”贸易\t137 东正教的北方教团\t140 冲突不断的北方贸易\t142 南方的四口通商\t146 与天主教的争执\t150 英吉利的崛起\t157 华商的艰难\t162 第八章 强人皇帝的紧缩(1722-1735)\t166 雍正上台与禁止天主教\t166 阴谋论下的国际关系\t168 皇帝关注下的内亚\t172 恰克图条约\t175 第一个正式的中国使团\t178 第三部 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1735-1840)\t182 第九章 乾隆皇帝:盛世闭锁(1735-1796)\t182 葡萄牙使节见乾隆\t182 准噶尔的灭亡\t184 帝国圈战争\t187 北方的贸易\t190 一口通商时代\t192 与皇帝无关的华人世纪\t195 美利坚的到来\t199 马戛尔尼:盛世的最后一瞥\t202 第十章 孱弱的军事,强硬的姿态(1796-1820)\t209 西山的动荡\t209 海盗时代的起落\t212 戈洛夫金:被迫返回的使节\t218 阿美士德:英国人最后的尝试\t224 第十一章 战争是仅剩的可能性(1802-1840)\t228 英国人觊觎澳门\t228 鸦片由来\t232 鸦片“冷战”和伶仃模式\t236 当国家主义面对个人主义\t241 破产的十三行\t245 鸦片战争前的最后一瞥\t250 结论 失去的三百年\t256 后记\t260 附录\t262 晚明两广总督表\t262 前清广东督抚表\t264 明末中国各省教会发展情况\t269 历届东正教驻京使团\t271 参考书籍\t273 中国史书\t273 中国资料\t273 中国研究\t274 外国资料\t274 外国研究\t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