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试图从合法性危机与合法性建构的角度思考文学理论问题,并通过文学批评实践具体地触及理论问题。理论思考主要基于三个维度,反思社会理论视野下的文艺领域的规范性基础与合法性问题,探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法性危机,阐发文艺符号学的合法性命题。文学批评实践涉及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现代性与文学形式,后现代欲望与审美问题。 作者简介 傅其林,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出版《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阐释——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文艺理论研究》《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等学术著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审美领域的规范性基础 第一节 审美公共领域的合法性 一 审美领域的合理规范性 二 审美公共领域 三 哈贝马斯关于审美领域的规范性建构之限度 第二节 基于差异性交往的文艺理论 一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差异性交往的艺术系统 三 艺术形式与媒介的悖论性差异 四 卢曼的文艺理论的有效性之反思 第三节 艺术制度理论反思 一 艺术制度理论趋势 二 艺术与制度 三 艺术制度化问题 第四节 艺术概念的重构 一 后现代视角主义哲学 二 后现代艺术概念的重构 三 艺术样式的不可普遍化规约 四 后现代艺术现象的阐释 第二章 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论 第一节 美学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崇高的意识形态 一 现代崇高美学与意识形态建构 二 后现代崇高美学的文化政治学 第三节 形式的意识形态论 一 审美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 二 “形式的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 三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法性与语言论转型 第三章 文艺符号学的合法性问题 第一节 文艺符号学阐释 一 俄苏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的纠结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的融合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符号学失语 第二节 消费文化的符号学批判 一 当代社会的符号学形态特征 二 符号与消费意识形态 三 符号与恐怖主义 第三节 艺术的必然性 一 劳动作为巫术:艺术起源与功能的实践基础 二 艺术形式的人类学基础 三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艺术的必然性 四 价值与缺失 第四章 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儒侠文化精神互补 一 儒侠文化精神结构 二 儒侠文化精神的契合点 三 儒侠文化精神的离异 第二节 沉郁顿挫的审美意识形态分析 一 儒家意识形态矛盾张力的审美呈现 二 “游”的审美意识形态张力 三 “舟”的审美意识形态张力 第五章 现代性与文学形式 第一节 雅俗叙事之互动 一 讲听模式与写读模式的互动 二 情节模式与情调模式的互动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的先锋实验 一 比较的可能 二 退居欲望之所 三 女性主义小说的离合 四 多种表现手法的尝试 第三节 网络媒介与文学转型 一 文学网站的产业化与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 二 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现象 第六章 后现代欲望与审美 第一节 后现代消费文化中的时装表演 一 时装与欲望 二 身体美学 三 消费意识形态 第二节 《魔女嘉莉》的日常生活恐怖书写 一 恐怖元素的嬗变 二 多角度的故事讲述 三 流行文学的跨文类书写 四 文学视觉化实践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