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50万册畅销书《从晚清到民国》作者唐德刚经典力作! ◇一代学人胡适的多面肖像,再现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豆瓣平均分8.5,夏志清、周策纵作序推荐! ◇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为你还原胡适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缺点的真实一面。 ◇传主特殊: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绕不过去的泰斗性人物,作为把中国从传统引往现代的启蒙者,一直都有争议性和话题性。 ◇作者权威:唐德刚是胡适关门弟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在口述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等领域著作等身。 ◇内容重磅:本书综合了唐德刚自己的回忆、胡适日记的记录以及对胡适的访谈,对胡适一生中的众多重大问题,做出了首次披露。此外,还对胡适在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成就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内容推荐 本书是唐德刚以自己的回忆和胡适日记的记录为材料,对胡适一生中的众多问题写出的回忆性文字。此外,还对胡适在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成 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书语言气势磅礴,着字妙趣横生,还原了一代学人胡适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缺点的真实形象,是胡适晚年的忠实写照。 目录 序一 序二 回忆胡适先生与口述历史(上) “不要儿子,儿子来了”的政治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二 七分传统·三分洋货 ——回忆胡适之先生和口述历史之三 照远不照近的一代文宗 ——回忆胡适之先生和口述历史之四 “新诗老祖宗”与“第三文艺中心” ——回忆胡适之先生和口述历史之五 传记·史学,行为科学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六 国语·方言·拉丁化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七 “我的朋友”的朋友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八 较好的一半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九 历史是怎样口述的?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十 书评(媒体评论) 唐德刚教授在这里把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这作法承袭了古今中外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 ——周策纵 《胡适杂忆》出版后,我想唐德刚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夏志清 精彩页 一 一九七二年秋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研究所附设的中国口述历史学部公布了一部分中国名人的口述自传,由纽约时报财团所经营的美洲缩微胶片公司影印发行。其中关于胡适的部分原是笔者二十年前襄赞胡先生,断断续续地记录,整理和编写出来的。那本是一部未定稿。哥大率尔影印发行,未免草率从事。但斯时笔者刚自哥大转职到纽约市立大学,并承担了一部相当繁重的行政工作。平时已日不暇给,故对胡稿之仓卒发行,也就未自找麻烦,多作主张了。 事隔数年之后,不意今春突奉刘绍唐先生来信,说传记文学社已取得该稿的翻译权。我既是该稿的原始编撰人,绍唐兄希望我终始其事,承担起本稿的汉译工作,以便《传记文学》月刊,按期分章发表。事实上,二十年前适之先生与笔者一起工作之时,我们的工作语言,原是英汉双语并用,而且底稿的拟订,多半也是先汉后英。只因为那时哥大当局对中文稿毫无兴趣,而对英文稿则责功甚急,笔者受聘执笔,为争取时间才把中文稿通统删掉。今日思之虽觉可惜,然当时也是格于规章,出诸不得已。 其实当年胡先生和我由汉译英时,也曾费了一番心血。因为胡适的自传与一般名人的自传在性质上颇有差别。其他名人传记多半以叙事和说故事为主;而胡传则重在论学,尤其是讨论中国的古典著作,是一部学术性的自传(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就翻译来说,则故事易翻,而论学难译了。 举个浅近的例子:一次胡氏和我讨论到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我顺口译为The New People Miscellany,而胡先生认为不妥。他说“新民”二字应译为renovated people。我当然尊重胡先生的翻译,但是我总觉得我的译文虽然“以词害意”,胡先生的译文也难免“以意害词”,还是我的较为顺口些。胡氏也接近同意,但是我们研究了半天,还是找不出一个更妥当的译名来。 如今胡先生已长眠地下,绍唐兄要我独力再由英文稿译回中文,承命之余,二十年前旧事,重涌心头,真是感慨万千。我生为炎黄子孙,把原稿回译以飨国人,我自觉是有道义上责任的。再者我试翻手头残笺,发现哥大所公布的稿子与胡先生当初和我所合拟的计划也不无出入。读者如将影印于胶片上的英文稿和笔者所保存的胡氏手书自述大纲(见影印附件)两相比较,一览便知。今日绍唐兄既有此指派,我也想乘此机缘把这宗文稿再稍加整理,以保留一份较为可靠的先贤遗作。同时在动手回译之前,我自觉也应向当今读者和后世史家,就本稿编撰始末和笔者个人由认识到襄赞胡先生的往还和工作的经过,作一简短的交代。 二 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他在我国近代的学术思想界里(这儿笔者着重的是“学术”二字),可以说是初无二人。正因为他既“开来”又“继往”,在思想流于偏激的国人看来,他的一言一行就不够刺激;有人甚至把他看成连折衷派也不如的“反动学者”。同时在思想倾于过度保守的人士的眼光里,胡适却又变成了背圣绝贤、为异端铺路的罪魁祸首。因而胡氏多彩多姿的一生,便在他自己常说的“左右为难”中度过。这一结果也是他先天禀赋和后天学养,合二为一所铸造出来的。实际上,这可能正是他有生之年的时代需要;也可能是他名重一时的主因。因为占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里,思想偏激的既是少数,而主张养辫子走回头路的也是不多啊! 因此,胡适便成为近代中国,专享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不用说,他对高度工业化社会所孕育出来的“现代文明”讴歌不绝;他对我国优良的农本主义的社会传统——乃至不太优良的社会传统,也在有意无意之间,作出了有深厚温情的维护。 胡氏这种改良派的弱点很显明的一环,便是那千余年科举制所遗留下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着重籍贯的“畛域观念”和传统士子们对个人出身和学术师承的“门户之见”。 胡先生是安徽人,哥大出身,北大成名。因而他对这三重背景都存有极深厚的温情主义,而且老而弥笃。事实上,胡先生晚年对笔者这一后辈,不拘形迹地教导与往还,与他这三大偏爱,亦不能说毫无关系。 适之先生和我有乡谊,虽然他说起徽州话来,我一句也听不懂。据他老人家说他和我家老辈们还有点世交。他能数出我家长辈的一大堆名字来,虽然那些名字,历史上既找不到,对我自己也非常陌生。 原因是:当胡先生少年在北大成名的先后,那以段祺瑞、王揖唐等为首的“安福系”正炙手可热;同时那以陈独秀、高一涵、胡适为首的知识分子反对派,也正锣鼓喧天。这针锋相对的朝野两派的领导分子恰巧都是安徽人。 P3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