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烽火中条--英雄吴仲六抗战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敬泽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敬泽编著的这本《烽火中条--英雄吴仲六抗战记》是一部报告文学,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巍巍中条山一带的抗日英雄吴仲六的抗战记。全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同仇敌忾,另一部分描写的是砥柱中条。全书语言朴实,通俗易懂。

这是一场争取生存的斗争,这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是一曲动人心魄的凯歌,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

内容推荐

吴仲六是被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称为“民族英雄”的著名抗日爱国人士。1901年生于山西平陆。曾在运城甲种学校、太原农业专科学校读书。精通英语、日语及世界语。1924年后曾与校友嘉康杰在夏县、运城办“平民中学”、“河东中学”、“中山中学”。1931年被通缉后直奔绥远。后在内蒙东部组织了一百多人的武装,被绥远警察厅通缉。1936年将澄城“抗日先锋队”带进红二方面军。1937年抗战爆发后,被红二方面军派到河东工作。在平陆晴岚乡建立了抗日游击队。1945年就任太岳军区条西总队司令。1945年该部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就任58团团长。李敬泽编著的这本《烽火中条--英雄吴仲六抗战记》以纯文学手法,描写了吴仲六抗战后在家乡组织游击队,发动参加冯卓桥之战、“6·6战役”、望原战役、晴岚峡包围战、窑巴山战役等英雄事迹,全面再现了吴仲六反对内战、坚持抗日的铮铮铁骨。同时穿插着共产党与国民党、游击队同国民党正规军及土匪的复杂斗争。切入了他在躲避中与李玉兰邂逅相遇、加深感情及妻子与他、李玉兰的情感纠葛。故事跌宕起伏,情境急缓交替,人物形象突出,文字隽永优美。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目录

引子

上半部 同仇敌忾

 1.事未举自身陷囹圄 为抗日英勇树义旗

 2.抗侵略桥头设埋伏 击其惰山隘打游击

 3.攻高地收容溃散兵 保麦收攻占五龙庙

 4.中禁门守株打伏击 吴家咀围歼许鹏九

 5.吴夫人阵前搞慰问 冯卓桥痛击鬼子兵

 6.炮火中跪受慈母命 庆功日督促执军法

 7.建基地夜捉旧警长 河滩里遭遇生死劫

 8.黄河滩幸会赵寿山 三股力合谋拔据点

 9.搞反战阵前夜喊话 与敌遇深沟遭女藏

 10.反扫荡助力赵寿山 补减员拥子上战场

 11.为民生武装抢食盐 解民忧共筑饮水渠

 12.保夏收主动人敌后 反扫荡发力中条山

 13.借打点制伏军统特 晴岚河再会心中人

 14.巧安排应付大事变 冯卓村设宴送英雄

 15.望原梁巧设口袋阵 淹底村雪夜夺阵地

 16.染伤寒又歇晴岚河 被通缉外走中原地

下半部 砥柱中条

 17.国民军兵败中条山 吴先生秘谋过黄河

 18.黄庄沟邂逅小武装 山后洼重组游击队

 19.欲北联几次受打击 妻被绑数剿冉绍云

 20.设奇计活捉李大甫 巧布阵全歼保安团

 21.欲发展身披合法衣 着大义干戈化玉帛

 22.反偷袭围歼鬼子兵 为整顿父子成反目

 23.晴岚河牵手李玉兰 杜马塬巧击张鹏飞

 24.看大戏不幸遭围堵 天大旱村外设粥蓬

 25.夜出山不料遭狙击 驻营村拂晓破重围

 26.营村外枪决通敌侄 雨沟村夜歼王奋五

 27.小滑村夜半紧转移 毛家山偏妻逢正宫

 28.烽火中百姓遭荼毒 种麦时斡旋谈休战

 29.反围剿兵败大岭山 鼓士气重整游击队

 30.弄假信计除狗汉奸 报深仇公审徐老八

 31.窑巴山清敌不如意 巧施计再攻八政村

 32.解纷争冒险进豫西 费口舌说服秦生甫

 33.算盘沟险遭梁射杀 整队伍清算害群马

 34.反扫荡交河遭伏击 巧挖洞继全脱魔窟

 35.易大旗归编八路军 发通电告示全天下

 36.巧筹谋欲攻敌炮楼 庆胜利收复老县城

 37.因整编主干生裂隙 吴先生果断大扭转

后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从那时起,吴仲六骂他亲生父是个“造人机器”的故事在晴岚塬一带流传。绘声绘色的传说,使吴仲六徒增了一股蔑视长辈尊严的霸气和敢破敢立的豪气,也向周边散发着一种誓死抗日的决心。

这场争吵,也从此表明,吴父一辈家长制权威的衰落,以吴仲六为首的新生代崛起。从此,没有人再敢在吴仲六面前提教书的事,也没有人再敢阻挡吴仲六的抗日事业。尽管吴父因不满隔着院把犁铧敲得“咣咣”响,将骡子打得“昂昂”叫。

晴岚塬地高天近,民风酣畅淳厚,如斯的民风,决定了这里的人们尊崇清静无为的道教祖神。而祖师爷的教义,又孕育了这块土地上的不屈乡韵。吴仲六从小血脉里就流淌着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恐怕与祖师爷的默喻密不可分。

风头正劲的牺盟会,把一股股强烈的爱国热情,在中条山下汹涌煽起。塬地上一个个抗日义军的崛起,把积淀了几千年的民族情绪猝然放大。吴仲六显然被这股热情弄得心潮澎湃,手舞足蹈。在一个思绪翻滚的早晨,当牺盟会的头儿、吴仲六的学生刘少白把牺盟会的教义向他介绍后,善于从时势中把握能量的吴仲六便跟他跑到了县衙,用他那苍劲有力的墨书,在透着血色的志愿书上签了名。

从此,吴家门口的关爷庙内,扯起吴仲六的抗日义旗。

俗话说“打起招兵旗,便有吃粮人”。这话一点不假。就在吴仲六和乡邻把祖师爷的高大神像从主殿往偏房挪的当儿,殿外响起一声打雷似的呼声:“卖命的来也!”吴仲六出门一看,只见平整的黄土地上,站着位高大壮实的汉子,原来是自己的邻居张培荣,村里人按排行叫他张老四。他刚刚参加完著名的淞沪抗战,身上还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劲头。听说不满国民党军消极抗战跑回了家。只见他一脸神圣,满目亮光,一米八的个头煞是威风,肌肉虬起的臂上扛着根结实的棍子。他一见吴仲六出门,便把这根棍擂得山响,密不透风的棍内摔出一阵阵凉风。吴仲六发自内心地喝一声“好!”郑重地把他的名字记在本上。接着来报名的是河南禹县人氏吴振法,只见他瘦高个儿,却肌肉凸出,四肢健壮,他拿起脚下一块石头,对着对面一株柏树,说着翻身一扔,那石头便准准地打进树皮。吴仲六叫了一声好,在本子上记下他的名字。接下来报名的是在张店开饭店的李高升。他虽身材不甚粗壮,却显得腿脚麻利。日军的祸水流到了运城,张店塬岌岌可危,饭店眼见开不成了,老家夏县又被占领,进退维谷的他于是想到了当兵。报名的还有张店枣园农民赵酉娃,张店人氏丁进才……

站在关爷庙内,吴仲六感到精神的充盈。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一个渗透着孔孟思想,浇灌着佛道文化,既酿造老实、纯朴、憨厚、勤劳,又培养不屈、不畏、不甘屈服的土地。是一片曾播种反抗他人侵袭,实现民族融合,崇武向善、扶正祛邪意识的大地。也是一个溢满诸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或“笑谈渴饮匈奴血”灼灼名句的大地。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祖先曾演绎过驱除侵略的胜利,也曾挥笔写下合纵连横的辉煌;既奏过孔孟之道中庸和谐理论的黄钟大吕,也擂过“大丈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响锣重鼓。正因为脚踏这片土地,吴仲六才敢在1933年被阎老西通缉后,在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垦荒集部,组建了四百多人的秘密武装团队。才敢在富平县以教书为名,拉起一支人数上千的抗日牺牲救国团,与陕北红军一起策应西安事变。才敢到杨虎城的家乡蒲城以“民运会主任”身分拉起500多人的独立营,并把这支武装在东北军叛变前拉向红军……

四乡八村的乡绅里长都被吴仲六请到了关爷庙里。宽广空阔的大殿里弥漫着一派肃严气氛。吴仲六站在原神像耸立的地方,双手叉腰,两眼炯炯,如锣的嗓子高亢响亮,颇具摄心的透力:

“太原丢失了,临汾失守了,运城已沦陷日军铁蹄之下。东洋鬼子正挥着血淋淋的大刀,剜着我们民族的心。这里免不了成为倾巢。大家说,我们能不能忍?”

“决不能忍!”

“是的,想我堂堂中华,勤劳勇敢,英雄辈出,岂能屈服于倭寇小贼?我们只有团结起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才能不辱炎黄子孙的名声。大家说,对不对?”

“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吴仲六受任于牺盟会,在家乡组建抗日游击队。决心将日军赶出中条。望各位乡邻乡绅大力支持。”

P9-10

序言

前些日子,平陆县作协主席李敬泽先生约我为他最近完成的一部抗战题材的作品作序,我于是认真阅读了他的这部作品。

读后掩卷长思,觉得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首先,它立意深远,题材宏大。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那场抗日战争,是涉及亿万人民的一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文明战胜野蛮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英勇不屈、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深深地成为一种时代标识,溶入了民族血液,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历史已经证明:由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应当时刻铭记,日本政府应当深刻忏悔。我们用文学的形式记载那段难忘的历史,激励人民爱国尚义,凝聚全民族意志,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李敬泽先生的这部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发生在中条山一带的抗日烽火,还原历史真相,告诫人们勿忘国耻。也充分说明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召力和不朽的生命力。

其次,它谋篇合理,张弛有度。作品中的吴仲六,曾是一位名震晋陕豫一带的抗日英雄,八年殊死抗战中,他的游击队和日军进行战斗多达数十次。当时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涉及人物三教九流,要把众多矛盾、人物、各种战事有机地映现出来,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李敬泽先生高屋建瓴,统领全局,巧妙布阵,科学谋篇,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大事分章叙述,小事一带而过。故事或交错,或单述,或并列,不落不隐,映射全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细腻描述,笔下生花,主次分明,浓淡有别。如对主人翁吴仲六,他重点做了描述:“尼安德特似的大脑袋耸在高大的身材上,浓浓的眉毛,厚实的鼻子,一双鹞眼炯炯有神,宽大的背部足可以当个案板。说起话来声音如同打雷。或作或行,一股威严由此而生。”而内里是:能“操四国语言”,说话引经据典,诗词文赋无所不能,精通农业知识,勘破复杂人生。通过人物勾画,人们印象中的吴仲六是一个性格突出,思路奇特,敢爱敢恨,大开大合的人物。他表现出来的杰出组织才能,独特游击战术,处理问题的圆滑老道,对爱情的专注不二,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再现一个既受传统文化束缚,又具有强大反叛精神;既爱国忧民试图以文报国,又愤恨日军侵略誓与其不共戴天的人物形象。对吴仲六所钟爱的女性李玉兰,作者也花了大量笔墨,把一个秀气干练大胆爱十艮的女性塑立在人们面前。

再次,它文学性强,文笔优美。近年来,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面,以纯文学的手法写作的不多,不少作品有报告、没文学。李敬泽先生却是认真在用纯文学的手法来写作,让人读起来又觉得是一部小说。通观整篇作品,不管在结构上,还是在行文中,无论在转承上,还是在文辞间,都贯穿着一种纯文学的写法。作者不是在用一种直抒般的语言,枯燥地叙述着一个事实,而是在用一种老辣稳重、清新流畅、风趣幽默、深沉跌宕的文字,再现一种令人激动的场景,描绘一群值得纪念的伟大人物,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快感,有一种不得不继续读下去的感觉,这就把众多的场景和人物活生生地矗立在抗日舞台上,让人们看到英勇,看到精神,不由得去感动,去学习,去震撼。

文可见人。李敬泽先生是一位有深刻忧患意识的作家,曾写过几部长篇报告文学并出版。他时刻注意社会意识趋向,力挽颓俗意识于即倒。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的对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还不习惯时,他就与朋友合作,撰写了反映伟大改革成果的报告文学集《黄土高原的脚步》,启发人们从社会变化中看改革活力,看社会进步,激起改革开放的强大后劲。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社会出现金钱至上、理想缺失,信念滑坡时,他撰写了以反映当年震惊华夏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长篇报告文学《跨越时空的真情》,以当仁不让的态度,向社会呼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相互协作,促使平陆、北京方面的再次相聚,为十六届四次全会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做了精神铺垫。进入21世纪以来,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糜之风盛行之际,他写作了天津知识青年插队毛家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红色移民第三十三户》,鼓励人们发扬当年知青追求理想、爱党爱国、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现在,他又写出了这样一部荡气回肠、激情奔越的作品,为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军国主义,铭记历史,警示后人做了特别奉献,我们没理由不为这样一部优秀作品庆贺。

李敬泽先生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奉出大作,源于他坚持长期在群众中体验、感受、思索生活。多年来,他不羡富华,甘于寂寞,辛勤笔耕,孜孜不倦。在故乡这块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触摸乡情,聆听乡音,体察民苦,了解世故。不断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生活中汲取营养和磨练笔头。人民群众中蕴藏的伟大精神,滋养了他的一腔正气;群众这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了他的词汇;人民群众千千万万个新鲜有趣的故事,活化了他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这样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他的每一行文字,都含纳着丰富多彩的群众语言。正是这种扎根故土、倾情文学的执着精神,促使他在文学道路上一路迅跑,斩获颇丰。

当然,同所有的优秀作品一样,都存在着它的不足之处。就纪实文学而言,描写的多了,难免会影响到它的真实性,希望李敬泽先生在这方面继续探索,发挥特色。  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学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期望李敬泽先生充分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信心满怀、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后记

自打出生起,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的故事就一直在耳边回响。在乡亲们痛苦的回忆和书本中,日本鬼子成为人们心中的恶鬼魔头。它的反人类、反和平的暴行,深深地记入了人类历史,嵌入了民族意识,成为中国人民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也成为激励国人奋发进取、富国强兵、昭示正义的强大动力。

日军的残酷暴行,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奉行的仁和礼义思想提出了挑战。过去,在发育完备的大一统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高举仁义礼信旗帜,统揽天下,广扬信道,剔除奸宄,共奔大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成绩。但自清代后期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没落后,仁和礼义思想显得懦弱无力,“落后就要挨打”给中华民族上了深刻的一课。

好在中华民族是一个既热爱和平也痛恶侵略,既松散又高度凝聚,既仁爱也尚武的优秀民族,不管这个民族遭受多么大的挫折,承受多么严重的打击,他们中总能涌现出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抗日战争同样如此,我们民族涌现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民族精英。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驱除侵略,战胜困难的历史,用鲜血凝就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精神。坚持回乡抗战,与日军进行殊死斗争的吴仲六同志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的英勇事迹,在大河上下传颂,在条山南北宣扬。被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所首肯。

十分遗憾的是,在吴仲六健在的日子里,我只近距离地见过他一次。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我因到冯卓有事,一位朋友将我带到了吴仲六同志的家。当时他住在旧宅靠东的一眼窑内。老式门窗,油漆脱落。推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窑的书籍。这些书籍、杂志和报纸被摆放在窑洞四周,有的高高地摞在一起,有的横排在用木板搭就的简陋书架上,还有一些放在桌上。仔细一看,这些书既有英文版、日文版和世界语外文书籍,也有大量的中文图书。门类很多,既有植物学、动物学、农业种植和树的栽培,也有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花花绿绿的报纸杂志多达十几种,都是知识趣味类的。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不时到这里来借书、看书。吴先生当时已八十多岁,正坐在一条马扎上看杂志。他的头光溜溜的,正面开阔豁达。眉毛稀长,眼皮下垂,微陷的眼睛上带着一副高度近视镜。两只秉书的胳膊细长肌肉松弛,从小凳伸出的两只腿裤子向上半挽。整个气色活似一株悬于山崖,久经风雨、叠经沧桑的崖柏,也似一个屡经磋磨,沥血沙场,悟尽世事,勘透人生的睿智先哲。从他的身上,我感悟到了大气,感悟到了脱俗,更感悟到了一种通透灵动的达观。朋友向他介绍我后,他微微地点了下头,露出拈花微笑般的笑意,又继续看他的书。那时,中国的农村还很不发达,订阅报纸杂志的少之又少,我深为偏僻落后的中条山区中,能有人藏这么多的书,订这么多的杂志而感叹。但那时心里只有行政工作,并没有产生写他的念头。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我国舆论上已经提出了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话题,但不想这种势力越发展越凶,后来竞酿成修改教科书、购买钓鱼岛、解禁自卫权,等等。东亚国际秩序的这种变局,把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抑制军国主义抬头的任务提到了世界人民的面前,为了铭记历史、警示后人,不忘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人民犯下的严重罪行,我决意撰写吴仲六同志抗战的事迹,以期用文学的形式提醒人们牢记历史,不忘旧痛,发扬我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精神,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坚定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决心。

由于吴仲六同志已逝世二十多年,他的同期战友绝大多数相继谢世,因此,采访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只能从他身边的一些战友、一些抗战回忆录和有关资料中收集。好在吴仲六同志晚年曾写过上万字的提纲式回忆,这个回忆虽由于政治原因,对一些事有所避讳,对一些情节进行了取舍等。但发展脉络大体清楚,人物十分完备。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孙子吴泽亮、为收集他的抗战事迹,曾跑夏县,赴河南,走运城,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并挥笔撰写了《英雄吴仲六先生传奇》,另一个孙子吴泽星也收集了不少资料。这些都给我写作提供了事实上的支撑。

成作是一件艰难的事。我的意向是通过对吴仲六有血有肉的、形象生动的描述,再现他和他的战友们那段辉煌的抗战历史,让人民看到一群形象生动、人物高大的抗战群体,但在把握文体,描写人物、记述事实中,显出一种功力不足、意蕴不高、文字枯燥的毛病。这种毛病导致我对吴仲六的描写不足。这些都有赖在以后的写作中进一步完善。

成书出版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领导给予了大力帮助。县文联把它作为2015年文学创作的一项重要工程,多次督促过问。著名书画家狄少英同志为之提写了书名,因一部《中国基层选举报告》在全国一炮打红的著名作家魏荣汉同志撰写了序言。在此,我对大家的倾力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恳切希望大家看后提出宝贵意见,鞭策我再接再厉,在文学领域里继续攀登,创造辉煌,叠出佳作。

李敬泽

2015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