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鸦片战争后,围绕英人能否入居广州府城的问题,中英间产生了长时间的外交争执。在诸般社会历史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反入城斗争成为中英乃至中西关系的焦点。《心因成疾:广州反入城斗争折射出的晚清中西交往困境》的主要内容在于通过讨论清人在反入城斗争中的非理性表现,探讨在人的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知、情绪和动机等心理因素对于晚清中西交往的影响。 目录 楔子:黄竹岐村案 一、反入城:激烈的抗争 (一)平夷:反入城斗争的缘起 (二)舰炮相逼:德庇时对耆英的武力威吓 (三)狮子搏兔:徐广缙反人城之“胜利” (四)各不相让:叶名琛与包令的文争武斗 二、“与粤民何害?”关于反入城的理由 (一)条约权利?《南京条约》文本与人城问题的产生 (二)西人为害:清人陈诉的反入城理由 (三)过度表达:对于清人所诉理由真实性、正当性之考察 (四)体制、风水和民夷冲突:清人陈述理由关系利害之处 (五)事同一例:通商各口的反人城 三、非理性:反入城斗争的价值评判 (一)反入城的社会历史原因 (二)英人坚持入城的理由 (三)清人反入城的非理性表现 四、错误知觉:认知缺陷与决策失误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认知固化和愿望思维 (三)话语构建认知 (四)反入城时清人认知中的理性成分 (五)错误知觉对反入城及晚清外交的影响 五、压力与应激:情绪反应与行为失控 (一)应激反应与仇恨情绪 (二)攻击行为的自我强化和敌意的加深 (三)群体思维的非理性倾向 (四)在仇恨情绪之外 (五)攻击和攻击目标转移 (六)晚清中西交往中情绪化的非理性倾向 六、控制与权欲:动机的作用和影响 (一)平衡局面:清帝掌控政权的需要 (二)“抚夷”:耆英的内外周旋 (三)“制夷”:徐广缙、叶名琛的因应之道 (四)“民心”:清统治者的理论与愿望 (五)处境立场、权力争斗与观念冲突 (六)经济理性:动机的利益内涵和后果 七、一脉相承:从反入城到反洋教 (一)“原罪”:基督教在华活动的侵略性质 (二)“蒙昧”:反洋教运动中的非理性表现 八、心因成疾:晚清中西交往的困境 (一)文化冲突?文化优越感与文化自信 (二)体制:画地为牢与回避现实 (三)情绪化、理想化、各怀其私:晚清外交中的心疾 九、结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