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新译本第7版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视角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关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简介
王皖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思想文化史研究,有著译多种出版。
目录
出版前言
《全球通史》第7版推荐序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致读者:为什么要写一部21世纪的全球史?
致谢
上册
第一编 史前时代
第一章 食物采集者
第二章 食物生产者
历史的启示 人性的本质
第二编 亚欧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前)
第三章 最初的亚欧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前1000年)
第四章 开启亚欧大陆整体化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公元500年)
第五章 希腊-罗马文明
第六章 印度文明
第七章 中华文明
第八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历史的启示 文明:灾殃还是福祉?
第三编 亚欧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
第九章 实现亚欧大陆整体化的中世纪文明
第十章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第十一章 突厥化蒙古人的入侵
第十二章 传统的拜占庭文明
第十三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第十四章 突破性的西方文明
历史的启示 发展中社会与“领先者陷阱”
第四编 亚欧大陆之外的世界(公元1500年前)
第十五章 非洲
第十六章 美洲和澳洲
第十七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历史的启示 历史上的人种
第五编 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公元1500年前)
第十八章 西方扩张之际的伊斯兰世界
第十九章 西方扩张之际的儒家文化圈
第二十章 西方文明的成长: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二十一章 西方文明的成长:经济增长与国家建构
历史的启示 历史与风尚
序言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当代
美国著名的世界史学家,
1913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
华。他先后在加拿大不列颠
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克拉克
大学获得史学学士、硕士和
哲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
他先在加拿大金斯顿的皇后
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
普敦的史密斯学院执教;从
1946年起,就任美国西北
大学历史系教授,连续执教
27年,直至1973年退休。
之后,他又被聘为美国加州
大学圣迭戈分校历史系兼职
教授,直至1992年他79岁
时才停止大学教学活动。他
在第一线从事世界史教学四
十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世界
史学者,被誉为开创了“美
国世界史教学的两位加拿大
人”之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一生学
术成果斐然,生前共出版了
18部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
有:《全球史纲:人类历史
的谱系》(Lifelines from
Our Past: A New World
History,1997)、《全球
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Global Rift: The
Third World Comes of Age
,1981)、《1453年以来
的巴尔干各国》(The
Balkans since 1453,1956
)等。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
界高度评价。他分别于
1951年获古根海姆奖、
1953年获福特杰出教师奖
、1967年获洛克菲勒基金
奖,还获得过其他多种奖励
和学术荣誉。
但真正给斯塔夫里阿诺
斯带来世界性学术声誉的是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
纪》(以下简称《全球通史
》)。这本书可以说是斯塔
夫里阿诺斯的集大成之作也
是一部实践20世纪60年代
兴起的“全球史思潮”的真正
的奠基之作。《全球通史》
出版后,很快成为美国最畅
销的图书之一,并被译成多
种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
响,世界众多著名大学将它
选为教材或参考教材。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
球通史》也是呕心沥血,在
30年中不断完善本书,先后
于1975年、1982年、1988
年、1991年、1995年、
1999年做了6次修订。特别
要指出的是,第6次修订是
在他86岁时做的,也就是
1999年的第7版。斯塔夫里
阿诺斯在这一版致读者的前
言《为什么要写一部21世纪
的全球史?》中认为:“每
一个时代都要重新书写历史
。这不是因为之前的历史撰
述有多少错误,而是因为每
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挑战,
提出新的问题,寻找新的答
案。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当今世界正在以指数
级速度发生变化,迫切需要
有新的历史来提出新问题、
提供新答案。”依据“新世界
需要新史学”的理由,作者
从章节到内容对《全球通史
》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
充,突出了人权意识和环境
意识的全球觉醒及“科技魔
力”对21世纪人类历史的影
响。第7版出版发行后,继
续风靡世界史学界,被誉为
世界史研究中“经典中的经
典”。
1999年第7版《全球通史
》英文版出版后,北京大学
出版社就积极与Prentice
Hall联系版权,而Prentice
Hall也在寻找一家可靠的出
版社出版《全球通史》的中
文版。2002年2月,北京大
学出版社与Prentice Hall签
署《全球通史》中文版出版
合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最新
版《全球通史》的中文版由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十分赞
同。北京大学出版社当时提
出请斯塔夫里阿诺斯写一篇
新的序言,并希望他对中国
2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与崛起
的历史意义以及对21世纪世
界的影响发表他的真知灼见
。因为作为一位有深刻思想
的历史学大家,斯塔夫里阿
诺斯不但关注中国古代和现
代的历史,也十分关注中国
的改革开放。在第7版的前
言中,他就写道:“21世纪
的前夜,世界各地正在进行
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和革新
。它们的范围和意义从近年
来全球变革浪潮中可见一斑
。例如,在中国,坚定的革
命者正在探索‘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
可惜由于他的健康原因
,中文版序言一直未能写就
。2004年3月23日,斯塔夫
里阿诺斯在加州逝世,享年
91岁,第7版成为《全球通
史》的最终定本。得到他逝
世的消息后,北京大学出版
社在为之痛惜的同时也为未
能得到他的序言而深感遗憾
。为了满足许多读者阅读英
文版《全球通史》的需求,
2004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
社又与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签
署了在中国内地出版英文影
印版的合同。2004年7月和
2005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
社相继出版发行《全球通史
》英文影印版和中文版。北
京大学出版社的《全球通史
》中文版自2005年1月出版
以来,吸引了大量读者朋友
。许多读者朋友出于对名家
名著的呵护之情和责任心,
既对全书给予了充分认可,
也对译文的疏漏和不当之处
提出了质疑。为了给读者朋
友奉献一部精益求精之作,
我们决定推出新译本。为此
,我们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
史系王皖强教授重译全书,
并请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北成
教授审校,以期达到“名家
名著名译”的最佳效果。当
然,诚如刘北成先生所说,
“学术翻译是一种知识冒险”
,“翻译永远是留有遗憾的
再创作”,所以,我们期待
和欢迎读者朋友提出批评和
商榷。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
于本书最后一版出版于
1999年,而学术进步则如
长江后浪推前浪,尤其是近
年来考古学和历史
导语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可以让读者比较轻松地读下来。这本书问世五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当你阅读了《全球通史》之后,会对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今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会对这个世界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的成功之处首先就在于它强烈而深刻的现实感。
书评(媒体评论)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
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想
武器,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
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
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
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
——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
的未来。
——阿诺德·J.汤因比 英
国史学巨巨擘
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
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
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极有推
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
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
其中以LS.斯塔夫里阿诺斯
的《全球通史》尤为著名。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英国著名史学家
在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
的时代,如何认识我们自己
民族的历史,如何面对我们
自己社会的现实,应该有一
个“全球意识”。L.S.斯塔夫
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给
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历
史的新视角,这就让我们可
以从一个他者的观点反观我
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
——汤一介 中国著名哲
学家
精彩页
对过去的研究和重构,乃是现代人才有的一项突出成就。古人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在讲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历史时,最客观的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开宗明义地表示,在他那个时代之前,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修昔底德不了解既往的历史,所以无法认识到雅典无与伦比的光荣和贡献。反之,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具历史意识。今天的我们要比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和古代中国人更了解他们的早期历史。不仅如此,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等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让我们对早期人类祖先的了解日益深入。最近,空间技术也派上了用场,借助测量地面温度细微变化的传感器,可以从卫星、航天飞机和飞机上探测地表和地底状况。沙漠、耕地、植被和不同种类的岩石有着不同的温度和放热量,所以,传感器能够分辨出松散地面是史前时代的农田,古代的商路,还是古建筑遗迹。如今,雷达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勘察横贯中亚的古代洲际丝绸之路,危地马拉丛林中的玛雅人堤道,哥斯达黎加阿雷纳尔湖畔的小路。
谈到用科技手段找回人类过去的失落篇章,不久前的一个令人喷啧称奇的发4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佐证,那就是找到了一段久已湮没的中国长城。几个世纪之前,大段的长城就被茫茫风沙所掩没。1994年4月,“奋进”号航天飞机利用雷达成像技术发现了一段长城。雷达图像显示,在中国首都北京以西688千米的偏僻地区,有一段绵延75千米的长城。数百年来,北京周边的长城得到很好的维护,在当代还屡屡出现在人们的镜头里,例如,尼克松总统和毛主席都曾登上过长城。不过,偏远地区的长城年久失修,而且这些长城不是用砖石砌成,基本上是用泥土和树枝建造,时间一长,便逐渐损毁,终至湮没,直到奇异的现代科技让它们重见天日。'
科学研究和探索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得以探寻文明诞生之前、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直到大约5000年前,人类才学会使用文字,而原始人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400多万年前。接下来,我们将考察千百万年前漫长的史前时代,也就是人类形成的时期。早期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生活在任何能够找到食物的地方,他们靠采集食物为生,而不是像他们的农耕后代那样生产食物。
一、从猿到人
我们的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只不过是银河系上百亿颗恒星中的一颗,银河系又只是宇宙中数百万个星系中的一个。在回溯人类历程和人类关注时,不要忘了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多么浩瀚无垠的宇宙。打个生动的比方,我们的行星地球犹如大洋里的一滴水,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地球诞生于大约50亿年前。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这是最早的生命形态。传统上认为,这种原始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有着质的区别,但如今科学家们已不赞同所谓的有机体与无机体的二分法。相反,他们认为,生命物质是从非生命物质自然进化而来。科学家们根据不同的物质结构,将所有物质加以分门别类。在这个分类体系的某一个环节,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具体来说,电子、质子和中子聚合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以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有机聚合体,其中之一就是生命物质。
有机物由低级到高级逐级进化:原始微生物进化到海藻等原始植物,再进化到水母和蠕虫等无脊椎动物,最终进化到脊椎动物。大约3亿年前,脊椎动物及其旁系的某些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开始适应陆地生活。最早适应陆地生活的是两栖动物,随后是史前时期为数众多的爬行动物,接着是鸟类,最后是哺乳动物。在过去的6000万年里,哺乳动物一直是地球上占主导地位的生命形态。
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人类是动物王国的一员,确切地说,人类属于灵长类动物,这类动物还有树鼬、狐猴、眼镜猴、猴和猿。相关领域的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解剖学家发现,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有着基本相似的骨骼、肌肉和器官构造。胚胎学家注意到,人类胚胎在各个生长阶段表现出某些低等生物的特征,例如,一个月大的胎儿有鳃弓,两个月时胎儿出现发育不全的尾巴。人类学家指出,人类化石证实了从类人猿持续进化到智人的发展脉络。其他科学家也找到了许多类似证据,足以证明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联,例如,猿和人不仅血液的化学成分极其相近,还有着相同的寄生虫以及十分相似的习得方式。
P3-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