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公务员考试核心考点手册
分类
作者 李永新 主编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公务员考试核心考点手册: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集萃》是由中公教育研究团队在严格依据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实用性辅导手册。本书将知识点合理压缩,力争将高频考点呈现在考生面前,解除考生对公共基础知识“内容多”“篇幅长”的学习顾虑。另外,本书既可作为考生巩固基础知识的教材,又可作为考前复习的实用指南。
内容推荐
《中公版·2019公务员考试核心考点手册: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集萃》由中公教育研究团队在分析历年真题并根据教材体系压缩而成,适用于各类公职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学科考前重点复习记忆。本书在编排上呼应教材,将重点内容编排整理,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管理、公文、公民道德建设和农业农村十篇内容。
目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思想(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0)
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15)
市场经济(18)
微观经济(20)
宏观经济(23)
国际经济(27)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34)
法理学(35)
宪法(37)
主要实体法(42)
主要程序法(55)
文化知识(66)
历史知识(95)
中外地理概况(128)
自然地理常识(136)
人文地理常识(142)
环境常识(145)
科技常识(148)
生活常识(158)
计算机基础知识(165)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168)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172)
公文基础知识(178)
法定公文写作(188)
常用事务文书写作(191)
道德(194)
职业道德(196)
公务员职业道德(198)
农业农村基础知识(200)
农业农村建设(207)
农业农村政策文件(21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14)
精彩页
    篇
    
    政治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2.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属于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则是事物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5.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过程。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无限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仅有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全过程。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仅有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仅有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情感、风俗、习惯、传统等社会心理。
    
    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的。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两种基本情况: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0.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动态结合与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两条规律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不错形态不断发展。
    
    1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社会)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或叫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之间既有联系也有矛盾。联系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矛盾是: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12.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备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资源的配置。二是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三是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14.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过程中产生,它是在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为了攫取剩余价值。
    
    (2)保证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保证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保证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本质联系。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规律性,但它们都要受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适应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15.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一种资本形式。具体如下:
    
    1.思想的形成过程
    
    思想的形成过程,具体如下:
    
    (续表)
    
    2.思想的科学内涵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抢先发售提出“思想”。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解决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
    
    1956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目前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体如下: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贯穿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