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的兴衰故事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璀璨夺目,深邃无边。这些故事中,英勇无畏的英雄们,他们宛如流星,划破了历史的夜空,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然而,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历史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成功者,也难免有走向衰落的时刻。他们的辉煌与没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令人感慨万千的历史画卷。 英雄的辉煌与失意者的没落,这两者的对比就像历史的两面镜子,相互映照,揭示着无尽的兴衰密码。这些密码,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启示。它们隐藏在历史的深处,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解读。 目录 【第一章】 千古第一帝——汉高祖刘邦 【第二章】 在罪孽和救赎间苦苦挣扎的男人——晋文帝司马昭 【第三章】 正午的光辉——唐太宗李世民 【第四章】 手系中原王朝千年之运的男人——唐宪宗李纯 【第五章】 兄基弟业定乾坤——宋太宗赵光义 【第六章】 清王朝的真正建立者——清太宗皇太极 导语 本书精心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六位成功的帝王,通过深入挖掘他们的奋斗历程,还原了他们曾经的辉煌与背后的辛酸。这本书将这些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同时,作者还尽可能破译了隐藏在诸多兴衰故事背后的秘密,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品读这本书,您将不仅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帝王的英勇与智慧,更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智慧与力量。这些故事将让您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学习历史,为您的生活与事业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让您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自信。我们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您历史学习道路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值得您细细品读。 精彩页 刘邦是秦始皇事业真正的继承人。 这个贡献无疑被很多人忽略,但却是确凿的事实。 汉民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到了西周,一体的华夏族开始形成,但随着分封制度的发展和强国对弱小国家的吞并,到了战国时代,各大强国的民族意识已经开始萌发,秦、楚、赵、魏等国内部民众已出现强烈的民族认同,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清晰地表示了秦楚之间不共戴天的民族仇恨,尽管这一事实常常为后来者有意无意掩盖。各国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消弭,彼此的认同感逐步加强,是从汉帝国建立开始的。 然而刘邦的形象,千百年间却颇为不堪,集中在他“好酒及色、言而无信、屠杀功臣”等几点上,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民族,刘邦由于有这几个毛病,他的形象始终高大不起来。 拨开这些历史的尘埃,我们可以发现,刘邦的形象在宋朝以前,一直是高大而丰满的,特别是后赵皇帝石勒对刘邦的评价,更是流传千古。同为草莽出身的石勒对刘邦评价极高,甚至愿意为刘邦马前卒,任其驱使;而石勒自信能与光武帝刘秀一争天下,却对曹操、司马懿等英雄人物不以为然。在中古时代,刘邦无疑是个盖世英雄形象,这与事实也不远。 刘邦年纪和秦始皇赢政相仿,当秦始皇在中国政坛上开始叱咤风云的时候,刘邦只是一个普通的群氓,眼睁睁地看着秦军征服自己的家乡,又像一个牲口那样被编人户籍,成为新帝国的普通一员。刘邦的一生,似乎就要在这样的惨淡中度过。 但未来的高皇帝似乎感觉不到这样的惨淡。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高皇帝的乡野生活做了饶有兴味的描述。高皇帝喜爱饮酒,早年常在乡野酒店中欠下累累的酒债,饮酒之余还喜爱与乡野村妇调情,据说皇长子刘肥就是这种浪漫混乱关系的产物。刘邦不爱劳作,却喜好与一群兄弟厮混,为此常遭父亲辱骂,但刘邦依然是我行我素,很快就成了沛县的混混头子。 很快有人发现了未来高皇帝的不凡,高皇帝应该永远感谢这个人。 发现刘邦潜质的是他的岳父,赫赫有名的吕后生父。相传吕后之父避难沛县,与县令友善。某日吕父庆贺寿辰,邀请县中名流参加,一文不名的刘邦自称“贺钱万”,引起吕父的注意。经过深入交流,吕父发现了刘邦的不凡,毅然将女儿下嫁刘邦。 吕父的这一举动深为后世称赞,但我们如果从提高自己决策能力的角度来考察,便可以发现这一事件所蕴含的玄机。秦皇的暴政使得当时人们的预期很差,连普通民众都预感到山雨欲来的政治形势,普通民众不得不谋划一些力所能及的自保方法,托付强人成为其中一个重要选项。吕父在交谈和观察后断定,刘邦显然是一个能在动荡之中在沛县保护自己全家的人物。吕父在交谈中还发现,刘邦不仅有强人的潜质,而且有着政治家的狡黠,这样的人物无疑在乱世有着辉煌的前途。吕父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不良预期,下定了赌一把的决心,将女儿嫁给了刘邦。 吕父的这一举动无疑成就了高皇帝。一般来说,英雄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认识自我的阶段,很多潜质极佳的人物就是缺乏社会的足够肯定而生活在自我怀疑中,最后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刘邦幸运地遇到了吕父,得到了吕父这么一个“高大上”人物的足够肯定,使得刘邦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刘邦得到了吕后作为妻子,这样一段梦幻般的经历令高皇帝从此脱离了那段浑浑噩噩的生活,开始把自己视为一个不凡的人物,似乎吕氏家族也在有意地不断加强高皇帝的这种自我认知——我们注意到,高皇帝发迹前的许多传说,都和吕后有关。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吕氏家族无疑是最古老最出色的包装专家。但他们的策略的确成就了刘邦,如果没有遇到吕父,刘邦绝没有如此强大的心理成就动机,他也许会成为一名将领,但很难成为大汉高帝,特别在考虑到许多对手都是政治经验远较刘邦丰富的贵族这一点——历史留给高帝的机会只是瞬间,但他牢牢地抓住了,由此可见高帝资质的不凡。 婚后的高帝开始了较为稳定的家庭生活,他开始步人地方政坛,担任亭长之职。这个职位几乎是秦帝国官僚系统最底层的小吏,工作繁重而琐碎,但这对刘邦的政治成长意义重大。在这个位置上,刘邦开始有机会系统接触到县域官僚系统方方面面的人员和工作,逐渐明了这些以前看上去“高大上”的人物其实和自己的乡间伙伴,如樊哙、周勃等,都是有着同样喜怒哀乐和利益诉求的普通人。不同的是,这些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方面,显得更加曲折而迂回——这似乎很符合高皇帝狡黠的天性。若干年后,当高皇帝开始在项羽等诸侯间施展自己在沛县政坛练成的手腕时,这些诸侯才明白高皇帝小吏生涯的真正意义。 小吏生涯还给高皇帝带来了另一层便利,高皇帝开始有机会公费出差和游历,这就在历史上留下了另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高皇帝在咸阳见到秦始皇出巡的排场,大为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此时的高皇帝,在心理上已不再仰视始皇,而是将其视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大丈夫”,与另一个枭雄项羽见到始皇后发出“彼可取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