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魏复盛院士从一名朴实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贡献卓著的科学家的经历,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他的学习成长之路,第二部分讲述了他早期在工厂实习和大学教学的经历,第三部分讲述了他构建并推动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建设的过程,第四部分讲述了他开展的环境问题国情调查研究情况,第五部分讲述了他开拓环墳污染暴露剂量监测与评价的历程,第六部分讲述了他在人大履职和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战略咨询的情况。 本书图文并茂,有相当的可读性,对年轻读者会有所启迪,激励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求真务实,持之以恒,做出有益于人民和国家的实事。 目录 第一章 从放牛娃到中国工程院院士 1.出身贫寒,酷爱学习 2.勤劳刻苦的少年郎 3.努力上进的高中生 4.满怀憧憬的大学生活 5.踏入工作岗位,经受考验和洗礼 6.温馨和谐的家庭——事业有成的出发地 7.好人相助,终生难忘 第二章 热爱环保不断学习 1.在工厂实践中初识环保 2.在进修学习中加深对环保的认识 3.在合肥开展环境调查研究 4.参加讲师团增加知识储备 5.多渠道学习,扩充环境保护知识 第三章 构建并推动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建设 1.从实验室建设起步,从分析方法入手 2.以“水环境要素”先行,构建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 3.构建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体系 4.以背景值研究为起点,编制土壤环境的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章 环境问题的国情调查研究 1.科技攻关课题——酸雨污染调查 2.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 3.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4.我国的有机污染物“家底” 第五章 开拓环境污染暴露剂量监测与评价 1.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影响研究 2.多环芳烃暴露剂量监测与评估研究 3.硼污染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研究 4.室内外燃烧烟煤空气污染与女性肺癌研究 第六章 人大履职和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战略咨询 1.参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 2.为削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规范管理尽职尽责 3.保护三峡水环境 4.关注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5.关注有害化学品监测监管 6.关注土壤保护与污染防治 7.参加战略咨询项目 结语 平凡而实干的环保人生 附录 附录一 魏复盛年表 附录二 主要论著目录及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编著者的话 序言 实干环保 人生回顾,知恩感恩 年轻时,人们叫我小魏 ;中年时,大家叫我老魏; 现在又称我魏老。上下楼常 有同事朋友搀扶,公交车上 有入让座,出差有助手陪同 ,我就想,我真的老了吗? 回想过去的岁月,历历 在目。小时候我渴望上学读 书。新中国成立,上小学、 中学、大学,全靠党的教育 培养,读的是翻身书,党的 恩情重如泰山。大学毕业后 留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20 世纪70年代,我接触环境保 护时,就想我是学化学的, 应为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做 点实事。 一转眼就已经八十有三 了,深感我这一辈子是很幸 运的,党的教育要我实事求 是地做人、做事、做科研。 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环境监 测总站为我搭建了能让我发 挥作用和不断成长的平台, 有领导、同事和全国同行的 支持与配合,能成功干成一 点儿实事。1997年我有幸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犹如 进了一所大学校。每一位院 士都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 他们的工作、报告、发言都 是他们几十年做人做事的精 华,都值得我细细品味和学 习。奋斗在第一线的技术专 家和工作者,都是我的老师 ,我坚信“三人行必有吾师” “处处留心皆学问”。 环境科学涉及数理化天 地生,生态环境工程和技术 与农工商学密不可分,还与 社会科学、工程管理息息相 关。个人深感知识不够用, 有很多事情不懂,还是一名 小学生。生态环境监测既是 一门科学,又是一项重大的 工程,涉及许多业务单位和 成千上万的专业人员。单凭 个人的能力,单打独斗是干 不成事业的,一定要团结大 家,一起努力奋斗才能成功 。一定要虚心学习,终生不 停,活到老、学到老。 做的几件实事 1.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研 究。我从20世纪70年代开 始,进行了多种元素监测分 析方法研究,为以后的工作 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调 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后,我 负责组织全国环境监测技术 专家构建了国家水质、空气 、固废、土壤统一而实用的 监测方法体系与技术规范, 建立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 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了全国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为国家重要的环境决策提 供了科学支撑。根据国家的 需求,不断开拓和完善环境 监测方法,推动监测方法的 标准化,一干就是五十年, 从未停步。 2.有幸参加并承担了一 些重要环境问题的国情调研 攻关。例如,承担1985- 1987年全国酸雨污染特征 与分布调查。该研究建立了 全国降水布点、采样、样品 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分析 评估的标准。其研究结果表 明,我国降水污染以煤烟型 /硫酸盐污染为主(与美国 和日本的情况不同),发现 在长江、淮河以南,青藏高 原以东的西南(重庆、贵阳 )、华南、华东地区存在较 严重的酸雨污染,约占国土 面积的1/3,否定了全国都 有酸雨的推论。为后来国家 作出的两控区(酸雨控制区 在南方,二氧化硫控制区在 北方)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酸 雨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功,全 国酸雨面积已缩减至占国土 面积的5%~6%。在项目进 行过程中,与美国环境保护 局合作,在云南省丽江市的 云杉坪建立了全球内陆降水 背景站。经过两年逢雨必测 的监测,其研究成果为我国 和世界降水成分科学评估提 供了重要参考。 3.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 研究。这是“七五”期间国家 的重点攻关课题。我被任命 为课题负责入,组织了中科 院、高校的地学、环境化学 、环境监测的技术专家共同 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实 行全国土壤的统一科学布点 、采样、样品制备,在严格 的质量控制下进行分析,获 得了全国41个土类4095个 土壤样品61种元素的土壤环 境背景值。这项研究提供了 完整的稀土元素及其他稀有 分散元素的背景值,填补了 这些元素土壤背景值的空白 ;经过科学统计分析获得准 确可比的全国的、不同区域 、不同土类、不同土壤母质 的环境背景值;出版了《土 壤环境背景值数据集》,首 次绘制土壤元素的背景值图 集,揭示了土壤元素在全国 区域的分异规律。在土壤背 景值研究中还对土壤开发利 用和地方病防治进行了探索 性研究。“七五”时期获得的 土壤背景值数据和研究中采 用的方法学,为后来的全国 土壤污染“十一五”调查、详 查(“十三五”)提供了重要 借鉴。 4.“九五”期间我承担了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关键监测 技术研究。在国家、地方和 企业的支持下,研究并建立 了烟尘(气)二氧化硫、氮 氧化物和废水排放总量、 CODcr、NH4+-N、总磷等 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弓l导 企业引进、消化、再创造技 术路线,研究相应的监测技 术,为在线监测仪器国产化 作出了贡献。现在全国在线 使用的自动监测系统达数万 套,提高了国产仪器的占有 率和服务水平。 5.关于国内有害有机物 污染情况研究。20世纪80- 90年代,组织专家翻译了大 量资料以供国内参考,涉及 各环境介质优先控制的污染 物。1999年负责承担了我 国重点城市、典型区域有害 有机物探查及控制对策研究 。在2011年承担了“我国有 害化学物质监测监管现状、 问题 导语 魏复盛院士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在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他平易近人,尊重同事,谦虚好学,他说他的一生是平凡实干的环保人生。 他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实做准,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后记 本书的编写人员里面没 有专业作家,大家都是在魏 复盛院士身边长期工作或者 与他有长期合作的技术人员 ,所以直到文稿要出版,大 家心中都非常紧张,担心不 能把这本传记写好,担心不 能给大家讲好魏先生的故事 。 魏复盛院士是环境科学 与工程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建 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他开拓了环境健康领域的 工作,为国际合作研究工作 提供了经典的范例。在开展 科学研究的黄金年龄,他又 受命担任全国人大第十届常 委会委员,在国家环境保护 立法及环境政策的制定及环 境战略咨询研究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 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各个方面都给人留下了深 刻印象。为了一个参数,他 会亲自到工作现场和同事们 一起调查研究;为了弄清一 个问题,他会和同事反复核 对数据;他会拉着贫苦老乡 的手,坐在土屋檐下了解情 况;他会拿出翔实的资料, 和不同观点的专家耐心商讨 。他平易近人,尊重同事, 谦虚好学,他说他的一生是 平凡实干的环保人生。他力 求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实做准 ,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把 他的故事讲出来,让更多的 读者了解他,这种使命感和 责任感,是我们编写这本书 的最大动力所在。 感谢中国工程院提供这 样的机会,并在全书的编著 过程中给予的全程指导;感 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领导 :陈善荣、吴季友、陈金融 、徐琳、王业耀等为本书的 出版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 全国各省(区、市)从事环 境保护工作的同人们为本书 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及宝 贵的指导意见。本书各章节 分别由丁枚、许人骥、张霖 琳、朱擎收集资料,撰写初 稿,期间段小丽和刘平对相 关章节内容进行了整理核实 ,最后由丁枚统稿。大家共 同做了多次讨论修改,但由 于时间久远和编著者水平局 限,难免有遗漏和不妥之处 ,请读者批评指正。在此向 各位表示衷心的致意! 2022年4月 精彩页 1.出身贫寒,酷爱学习 1938年末,日本大举入侵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各大城市纷纷沦陷,半壁江山已是战火纷飞。然而,偏远的西南地区尚未受到战争侵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东南的简阳县,地处低山丘陵区,树木葱茏,气候温和,连绵起伏的山丘使乡村间的往来多有不便。 在地处丘坡地带,相对闭塞的踏水乡夏家村,人们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生活。1938年年底,夏家村的魏家有了第三个儿子,生子固有弄璋之喜,但是在魏家这样的贫苦农户家里,也就是又多了一张嘴,以后再多一个劳动力而已。这个孩子就是魏复盛,他当时没有大名,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排行为五。他父亲是贫苦的佃农,靠租地主的山坡地耕作,维持全家的生活。他出生后的几年里,家中又添了两个妹妹。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幼小的他,六岁就已到农田里割草、放牛,成为这个贫苦家庭里最小的劳动力,小小放牛娃。 在这个世代文盲的家庭里,他父亲因为目不识丁,不会记账也不会算账,常常会上当受骗被欺负。身为佃农的父亲只能节衣缩食,以长子为重,供大儿子一人上私塾念书识字,也就是为了记他学会记账、算账,以后不会吃亏受气,被地主老财欺负。 两千多年来,私塾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重要的教学场所。读书人基本是靠私塾培养出来的。因此私塾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最主要的形式,也是乡村教学最主要的形式。旧时的乡村,大多在祠堂、寺庙或民房开设私塾,请秀才或老童生任塾师,以识字启蒙为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启蒙教材,这些识字读物的共同特点是,句子短,句式整齐,四声清楚,平仄相对,通俗易懂,幼儿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识字。 村中私塾堂里的朗朗读书声,深深地吸引着这个贫困家庭里天生爱读书的放牛娃,看着大哥去私塾堂上学,他非常羡慕。八岁那年,他坚决要去私塾读书识字,然而父母不同意,他就抢了大哥的书本往屋后的小山坡跑去,坐在山坡上伤心地大哭起来,为此他受到了父亲的责打。家里不是不想让他去读书,实在是无力负担读书的费用。 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发生的任何事都会迅速传开。很快,私塾先生知道了此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私塾先生一般既严厉又古板,经常体罚学生,理由是:教必严,不严无以对其父母,而严必打。而村里的这位私塾先生既不古板还很善良,他见魏家的放牛娃如此爱读书,就去魏家劝说让放牛娃来念书,而且免收学费。先生还为他起了大名——魏复盛。“复盛”乃复兴鼎盛之意,谆谆厚意,可见一斑。 少年魏复盛开始在私塾中接受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启蒙教育,他最初接触的课本是《三字经》《百家姓》,读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样的识字课程。从此,魏家放牛娃成为读书郎魏复盛,走上漫漫求学路。 2.勤劳刻苫的少年郎 1949年新中国成立,50年代初国家废除私塾教育,魏复盛便转入踏水小学插班读三年级。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年底,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都分到了土地、农具、牲畜和房屋。 魏复盛家也有了自家的土地,全家十口人的吃喝生计主要依靠家中的三个主要劳动力下田耕种、打场推磨,全家人都辛勤劳作。正在上小学的魏复盛为读书能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不但争着干家中的苦活累活杂活,剁猪食、煮猪食,推磨碾米,还主动承担起了挑水的重活。为了满足全家的生活用水,他每天要从二三十米的山坡下沿着弯曲的石阶小路挑上来好几担水,一担水有三四十斤。这样日复一日,沉重的扁担压着十二岁正在长身体的魏复盛,他的个子没长起来,是家里七个兄弟姊妹中最矮的一个。每天放学后他还会去地里割些草喂兔子,从开始的两只养到了一大群,他经常背着兔子到集市上去卖,这样能换一点儿钱,买些课外书以及笔和纸。 即便是这样的辛苦,也没有压垮少年魏复盛要读书学习的决心。原来在私塾里只是识字背诗词,没有学过阿拉伯数字,算术的加减乘除运算更是不会,但他没有气馁,有点空闲时间就找课外书看,还找算术题作。夏天夜晚,屋里又热又湿,蚊虫很多,他就钻进蚊帐里,点着小油灯学习。虽然又闷又热,但他想像着书中所说的古人求学时“凿壁偷光”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的样子,也就不觉得自己有多苦了。魏复盛凭借过人的刻苦努力和聪慧,学习成绩很快就名列前茅。 小学五年级时,他觉得学习太轻松,要是能直接上初中就好了。此时,刚好三星镇的初中举办面向社会人员的考试,他就决定去试试。结果他的分数很高,远超录取线。然而学校规定不录取在校生,他只好又回去继续读小学。这个小故事让人看到了一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少年,他不仅勤奋,而且聪明,满满的都是上进的正能量。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