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出生在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他自幼聪慧,据说曾拜当时的贤士为师,学到了很多本事。
后来,老子入周求学。他笃学善恩,悟出了“道”“德”的要旨,成了有大智慧的人。孔子也曾向老子问礼,获益良多。
老子看到周朝一天天衰落下去,决定离开周地,云游四方。据说,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老子写书,老子挥笔写下了《道德经》。写完后,老子西出函谷关,隐于世间,再也没有人知道他去哪里了。
《道德经》也称《老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全书共81章,5000余字,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等内容。在书中,老子用“道”这一概念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道法自然”等观点。他还认识到事物的对立转化,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政治上,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在美学上,他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吸取他的思想精华。老子被后人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则被视为道家经典,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