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邓亚萍(打不败的小个子)/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中华人物故事汇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余雷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邓亚萍不满5岁就开始打乒乓球,因为身高不够,只能站在木台子上训练。9岁时,她又因为个子矮被省队劝退,体重只有60斤的她穿上沙衣,绑着沙袋,每天负重30斤训练13个小时,练就了“正手快,反手怪”的绝招,终于在15岁时进入国家队。她一共拿下18个世界冠军,让嘹亮的国歌18次在国际赛场上空响起,开创了连续8年世界排名第一、几乎无人能打败的“邓亚萍时代”,成为中国乒乓的骄傲。
退役后的邓亚萍连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为了干好国际奥委会的工作,她每天坚持学习英语14个小时,终于从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为了写好论文,她把自己关在家里20多天没有下楼,成为剑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世界顶尖运动员;她作为北京申奥形象使,代表中国做申奥演讲,还担任奥运村“村长”,用永不服输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作者简介
余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昆明学院教授。已出版《斗努的春天》《小小赶马人》《阿朗的桥》《绝活》等四十多部儿童文学作品。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台湾九歌第二十届现代少儿文学奖等奖项。
目录
吊在摇篮上的乒乓球
五个豆沙包
“锻造”与“火炼”
第一次与世界冠军交手
最年轻的“运动健将”
赢得光彩,输得大度
我不是天生的运动员
打不败的“小个子”
报国就在今日
邓亚萍被打哭了
从零起步更快
邓亚萍时代
不一样的选择
忘年之交
邓亚萍也有拖延症
长大后我要成为你
永不服输
序言
中国乒乓球队成立于一
九五二年,从一九五九年容
国团获得第二十五届世界乒
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以
来,中国乒乓球选手一直保
持着极为出色的成绩。在很
多大型的国际赛事上,乒乓
球项目都是中国代表团最为
稳固的夺金点之一。因此,
人们常常把乒乓球称为中国
的“国球”。
为了在赛场上为祖国争
得荣誉,队员们奋力拼搏,
勇攀高峰。在建队七十多年
的时间里,中国乒乓球队涌
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乒乓球选
手。男子选手有容国团、王
涛、刘国梁、马龙……女子
选手有邓亚萍、王楠、张怡
宁、刘诗雯……他们用自己
的努力,为中国的乒乓球事
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邓亚萍是这些优秀运动
员中的佼佼者。在邓亚萍的
运动生涯中,她一共拿到了
十八个世界冠军,在国际乒
坛的排名连续八年保持世界
第一,是乒乓球历史上最长
时间蝉联世界排名第一的女
运动员。
邓亚萍不仅在乒乓球运
动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
其他领域也大放光彩。退役
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
、英国诺丁汉大学和英国剑
桥大学求学,获得了英语学
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专业
硕士学位和土地经济学博士
学位。在剑桥大学近八百年
的历史中,邓亚萍是第一个
拿到博士学位的世界顶尖运
动员。
邓亚萍还担任了很多社
会职务。她曾在国际奥林匹
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
)工作,当过北京奥组委奥
运村部副部长兼奥运村办公
室副主任,还担任过共青团
北京市委副书记、人民日报
社副秘书长、人民搜索网络
股份公司总经理等职务。她
还热心公益,与中国妇女发
展基金会联合发起了“乡村
体育室”等公益项目。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
兰奇曾这样评价邓亚萍:“
一个自身条件并不好的女孩
,能够长期称霸女子乒坛,
在邓亚萍身上我看到了奥林
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的
《奥林匹克宪章》中写道:
“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
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
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
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
争的奥林匹克精神。”邓亚
萍的经历,正是这一精神的
体现。邓亚萍从小就在父母
的影响下开始练习乒乓球。
为了提高乒乓球技术,她冬
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刻
苦训练,从不叫苦。然而,
虽然她球技高超,但个子矮
、胳膊短,河南省乒乓球队
曾把她拒之门外。邓亚萍并
不气馁,依然坚持训练,硬
是用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
拿下了一个个冠军。由于同
样的原因,她差点没能进入
国家队。在教练张燮林的坚
持下,邓亚萍进入了中国青
年队,一九八八年才成为国
家队的正式队员。
邓亚萍在运动生涯中,
为了自己喜爱的乒乓球事业
,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每
天都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常常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
每次比赛,她总是全力以赴
,将自己的技术发挥到极致
。在国家队的十年间,邓亚
萍用自己的拼搏为祖国赢得
了一枚枚金牌,引领了一个
时代。
邓亚萍的成功,是因为
她从不放弃更高的追求,在
她的运动生涯中如此,在她
的求学生涯中如此,在她后
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
。她总是为自己定一个很高
的目标,并且为了实现目标
拼尽全力。很多人都认为邓
亚萍的成功是因为她肯吃苦
,有毅力,能够迎难而上。
其实了解邓亚萍的人都知道
,她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能吃
苦,还因为她勤于思考,运
用智慧解决遇到的一切难题
。早在邓亚萍刚开始进行乒
乓球训练的时候,父亲就意
识到她的身高问题,为她设
计了不同于常规的训练方法
,让她使用横拍和正手攻的
打法。训练中,邓亚萍能够
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调整训
练内容,改善自己的薄弱点
。她从不轻视对手,每次比
赛前都要详细了解对手的打
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而在比赛中,邓亚萍面对强
敌,常常越战越勇,能够在
危急时刻力挽狂澜。赛场上
的她因过硬的技术和强大的
心理素质被称为“大魔王”,
许多选手一遇到她就败下阵
来。
邓亚萍刚进入清华大学
学习英语时连二十六个英文
字母都写不全,但她通过不
懈努力,三年多之后却能够
用英语进行论文写作和答辩
。之后的留学经历虽然不是
一帆风顺,但邓亚萍在日复
一日的坚持和努力下,也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学
业上,邓亚萍并非一味苦读
,而是在研究了很多学习方
法后,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
方法,有的放矢地学习,成
绩和学术水平很快就得到了
提高。
邓亚萍进入职场后,从
事的行业很多都是她不熟悉
的,但她并不慌张,用自己
打乒乓球的毅力和头脑去调
整适应,踏踏实实地做好每
一件事,硬是在陌生的领域
开创了一片天地。
邓亚萍的成长故事有着
传奇的意味,一个先天条件
并不算好的女孩,却取得了
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她的
成功看似步步登高,但她却
说,这是她一次次从零开始
的结果。“放下已经取得的
成绩从零开始,永不服输!
”这个信念让邓亚萍成了打
不败的“小个子”。
导语
本书是“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中的一册,记述了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奥运冠军,全国“三八”红旗手邓亚萍的故事。
邓亚萍的成长故事有着传奇的意味,一个先天条件并不算好的女孩,却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她的成功看似步步登高,但她却说,这是她一次次从零开始的结果。“放下已经取得的成绩从零开始,永不服输!”这个信念让邓亚萍成了打不败的“小个子”。
精彩页
一九七三年二月六日,邓亚萍出生了。
邓亚萍出生在一个酷爱乒乓球的家庭。爸爸邓大松从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打乒乓球,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河南省没有专业的乒乓球队,邓大松虽然乒乓球打得很好,却无法成为专业队员,只能一边工作,一边打球。河南省乒乓球队成立之后,业余选手邓大松被选入了队中。
进人河南省乒乓球队后,邓大松更加刻苦地训练。他的最好成绩是中南五省的单打冠军。虽然成绩优异,但那个时候,邓大松没有机会到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能力。退役后,邓大松曾留在河南省乒乓球队担任男队的主教练。没有了上场比赛机会的邓大松对队员的训练非常认真,每天都早早到球馆指导队员们训练。
后来,河南省乒乓球队解散,邓大松被分配到郑州印染厂当了一名工人。虽然离开了球队,但邓大松依然没有放弃对乒乓球的热爱。他成了厂里的体育活动骨干,多次率领印染厂的乒乓球队出去比赛,在全省的职工比赛中获得了多个冠军。工作之余,邓大松会和球友们一起来到郑州西郊的省工人文化官的乒乓球室切磋球艺,常常打到晚上球室关门才离开。
邓亚萍的妈妈蔡荷珍也是乒丘乓球爱好者,她还是郑州国棉四厂乒乓球队的一名球员。蔡荷珍和邓大松是在球场上认识的,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约会的地点常常选在乒乓球台旁。
邓亚萍出生的时候,刚刚开始有了乒乓球亚非拉联赛,而“萍”和“平”同音,父母给她取名“亚萍”,也包含着期盼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
邓亚萍出生不久,邓大松就把她带到了乒乓球台旁。邓亚萍躺在婴儿车里,虽然看不到爸爸在做什么,但她转动着乌溜溜的眼珠,安静地听着乒乓球在球台上发出的乒丘乓乓的声音。
邓亚萍不爱睡觉,总是睁着大眼睛东张西望。妈妈在她的摇篮上方用线吊起了一个乒乓球,想让晃动的小球哄邓亚萍睡觉。小小的白色乒乓球在邓亚萍的眼前轻轻晃动着,她伸出手去抓,嘴里咿咿呀呀地说着只有她自己才明白的话,似乎更没有睡意了。
爸爸的球技在球友中数一数二,每次上了球台就下不来。他总能安心打球,不用担心球台边的邓亚萍,因为来打球的球友们都愿意照顾邓亚萍。他们逗她玩,哄她睡觉,发现邓亚萍该换尿布了,就七手八脚地帮忙。
小小的邓亚萍就这样在乒乓球台旁渐渐长大了。两岁的她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后座上,跟着爸爸去看球。当别的孩子在玩闹嬉戏的时候,邓亚萍却站在乒乓球台前,看着白色的小球在球台上来回蹦跳,一站就是很久。
三岁的时候,邓亚萍已经懂得乒乓球的一些规则和打法了。看着爸爸指点球友,她也学着爸爸的口气说:“你这样打是不对的。要这样,这样……”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9: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