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旗城川镇地处鄂尔多斯市西部,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融江入海》选取了与城川民族学院有关的纪实性文章14篇,主要讲述了该学院成立的历程及历史的过往,以反映该学院的红色革命故事为主题,谈古论今,叙事说理,向读者展示了城川民族学院的红色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融江入海(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军//石峥嵘 |
出版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鄂托克旗城川镇地处鄂尔多斯市西部,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融江入海》选取了与城川民族学院有关的纪实性文章14篇,主要讲述了该学院成立的历程及历史的过往,以反映该学院的红色革命故事为主题,谈古论今,叙事说理,向读者展示了城川民族学院的红色文化。 作者简介 刘军 中共党员,内蒙古作协会员、戏剧家协会会员,鄂尔多斯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现任文学月刊《鄂尔多斯》主编。迄今已创作小、兑、散文、诗歌、戏剧等作品一百余万字,并发表于《中国作家》《人民日报》《草原》《实践》等刊物。 目录 序章 一个挂了五十多块牌子的地方 第一章 陈旧的民院展馆,还能重建起来吗 第二章 我是来当学生的 第三章 展馆在我心里 第四章 故事会 第五章 挂牌?谈何容易 第六章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七章 永不熄灭的火种 第八章 下不了的“课” 第九章 这片草原唱响“同一首歌” 第十章 向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 第十一章 要塑造英雄先塑造自己 第十二章 合力 第十三章 如何在曾经的“实验田”培育新时代的“种子” 第十四章 尾声 后记 序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 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 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 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 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 ,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 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 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 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 煌。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 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 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 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 什么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 :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 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 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 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 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 承红色基因。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 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 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 ,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 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 进的勇气和力量。”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党员 、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 岗位,都要全身心投入,静 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入思 考,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 悟、学有所得”的要求,作 为一名基层文学工作者,笔 者除了严格按照党史学习教 育活动的各项要求,积极深 入地开展学习之外,对“学 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 得”的要求也进行了深入的 思考。 笔者在通读、精读、研 读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指定书 目、篇目的过程中,逐渐对 学习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 进行了思考。虽然通过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已经明确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的意义,但离自己把这一要 义内化于心,真正有所领悟 ,最终学有所得,还是有很 大的差距。 像重走长征路一样,笔 者也试图通过深入鄂尔多斯 西部广袤的土地,在这里找 寻当年的光辉历史,挖掘那 些激动人心的红色基因;并 希冀通过这样深入的实践与 探访,促进自己的学习往深 里走,往实里走。 于是,从2020年春到 2021年春,我们开始了对 坐落于鄂托克前旗的城川民 族干部学院的历史与今天的 探寻。史载,这座由我党于 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时期 创建培养民族干部的学校, 于1945年搬迁至鄂托克前 旗城川镇,于1948年完成 历史使命,并成为今天中央 民族大学的前身。 沿着这条历史脉络,笔 者翻阅了大量史料,在纷繁 、散碎、头绪众多的资料中 逐渐发现:在延安民族学院 诞生、搬迁、重建的历史进 程中,在抵御外侮、追求民 族平等解放,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血与火的考验中,在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为今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 定了坚不可摧的厚重基石、 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依据 。尤其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 举——长征,从江西瑞金到 西北边区,沿着这条曲折遥 远的路线,党的民族理论与 政策,也在跋涉中经历了摸 索、成形、成熟的伟大历程 。 一路走来,在党的理想 信念的感染、民族政策的感 召下。有从川藏地区土司家 跑出来的奴仆,在党的培养 和教育下,学语言、学文化 ,经过战火的洗礼迅速成长 为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的军 政干部;有从王爷的奴仆群 中脱身而去,历尽艰难奔赴 延安追求光明与自由的蒙古 族青年;也有弃暗投明、义 无反顾投身革命军队的地方 保安武装中的少数民族青年 。他们出身不同、习俗不同 ,在投身革命之初,连身上 的民族服装都是各不相同, 但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在血 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 中,他们逐渐结下了亲如兄 弟的情谊,形成了高度一致 的革命理想信念。 笔者在庞杂纷繁的资料 堆里理出头绪,感觉心潮澎 湃: 那些党史学习教育的必 读书目、章节中的相关内容 ,那些从前读起来感觉有距 离、难理解的民族政策理论 ,那些需要刻意去记忆的史 实,逐渐在眼前跃动、鲜活 起来,形成了一幅又一幅生 动的画面。甚至,那些史料 记载中因文字不详而导致的 形象模糊的人物,也因为笔 者多层面、多角度、多种类 翻阅史志资料而跃然于纸上 。 这一切皆因鄂托克草原 这片红色热土,其实蕴积着 一段无比厚重但又鲜为人知 的历史: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乌兰夫传》(1906- 1988)“在延安的四年”一节 中,有这样一段话:“乌兰 夫在延安期间,有相当一段 时间是做民族工作,先后任 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民族 处处长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民 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他先后 受中共中央西北局委派,分 别于1942年冬和1944年8月 ,两次到伊克昭盟了解情沉 ,帮助解决那里的主要问题 。” 这里所说的伊克昭盟, 主要是指伊克昭盟以西广袤 的革命根据地,简称伊西革 命根据地。伊克昭盟紧靠陕 北和宁夏,是陕甘宁边区北 部边缘的门户,是通往内蒙 古和晋绥的要道,也是当时 延安通往某条重要国际交通 线的必经之路。自抗战开始 ,国民党一直用重兵包围着 陕甘宁边区,1940年和 1942年曾发起两次反共高 潮,制造矛盾和武装冲突, 破坏团结,破坏抗战。反共 高潮虽然被打退了,但国民 党顽固派并不甘心。他们对 伊克昭盟居心叵测,特别惧 怕蒙古族人民跟着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