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精)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2018年,青年学者鲁明军围绕创刊于1976年的美国著名当代艺术评论杂志《十月》的诞生、运作及历史变迂,采访了罗莎琳·克劳斯、道格拉斯·克林普、本杰明·布赫洛、伊夫一阿兰·博瓦、大卫·乔斯利特、莱耶·迪克曼等10余位杂志编委会成员和作者。这些受访者大多都是继格林伯格之后,美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评论家和当代艺术史家,其著述和观点的影响力不限于美国本土,也早已辐射至欧洲,乃至全世界。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其理论背后的故事特别是批评发生和理论实践的动因依然缺少了解,这一系列访谈恰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它不仅立体地呈现了“《十月》学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批评与理论的历史概貌。
作者简介
鲁明军,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曾任教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策展人,剩余空间艺术总监。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在集结》(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街角、广场与蒙太奇》(2019)、《缪斯、愚公与指南针》(2020)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近著有《理法与士气:黄宾虹画论中的观念与世变(1907—1954)》(2018)、《目光的诗学:感知—政治—时间》(2019)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6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目录
序言
鲁明军 《十月》的诞生:革命与智识
上篇
罗莎琳·克劳斯 《十月》与艺术批评的理论蜕变
道格拉斯·克林普 告别《十月》:从理论到行动
本杰明·布赫洛 《十月》:结构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哈尔·福斯特、杰瑞特·欧内斯特 《十月》:一个“微型乌托邦”
伊夫-阿兰·博瓦 《十月》:智识时代的“遗产”
大卫·乔斯利特 艺术作为世界的“代理人”
莱耶·迪克曼 历史即当代,思考即行动
希维亚·柯波乌斯基 《十月》:晦涩是一种适当的挑战
玛莎·布斯柯克 《十月》:学术话语的守护者
亚当·莱纳 《十月》的生产、流通与传播
下篇
蒂埃里·德·迪弗 “《十月》不是一个党派”
克莱尔·毕夏普 《十月》、“社会参与”与艺术批评的困境
卡罗琳·A.琼斯 《十月》:去政治化的政治
梁硕恩 《十月》:延续前卫的承诺
帕梅拉·M.李 当代,那时与现今:个人以及一代人的观点
高名潞 《十月》的启示
附录一
安妮特·米切尔森、罗莎琳·克劳斯 《十月》发刊词 王志亮译
乔治·贝克、罗莎琳·克劳斯、本杰明·布赫洛等 《十月》圆桌会议:艺术批评的现状 徐旷之译
附录二
鲁明军 马尔科姆·X的幽灵、《十月》及其他
鲁明军 “末日在此”:政治、阴谋与“艺术正义”
后记
序言
《十月》的诞生:革
命与智识
鲁明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
缔造了美利坚帝国,也缔
造了美国艺术。20世纪
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或
“‘美国式’绘画”的崛起标
志着世界艺术的中心从巴
黎转移到了纽约。在这一
过程中,格林伯格
(Clement Greenberg)
及其形式主义理论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甚至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然而,进入
60年代以后,随着极简主
义、波普艺术等新艺术形
态的丛生,不光是抽象表
现主义,格林伯格的形式
主义理论也面临着危机和
挑战。
关于这段历史,国内
外相关的研究、评论可谓
汗牛充栋,但这里须提醒
一点,亦即蒂埃里·德·迪
弗(Thierry de Duve)所
指出的,事实上早在
1962年,当格林伯格试
图以“空白画布”为形式主
义辩护的时候,便意味着
他已经“放弃”了“走向平
面”“媒介自律”这些他所
谓的形式主义原则,因为
很快他就意识到“空白画
布”其实已经不再自足,
也不再是平面的,它就是
一个物品,一个注定要被
涂画的世俗之物。换句话
说,此时他已经不自觉地
屈服于他的对手——极简
主义。
1967年,迈克尔·弗雷
德(Michael Frled)在《
艺术论坛》(Artforum)
杂志发表了《艺术与物性
》(“Art and Objecthood
”)一文,文中他通过“实
在主义”“物性”“剧场性”几
个术语,系统阐述了极简
主义是如何背叛形式主义
的,他原本是为形式主义
辩护,结果反而成为解释
后形式主义(包括极简主
义、波普艺术、大地艺术
等)最有效的理论依据之
一(图X-1)。次年,另
一位艺术史家、评论家列
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在纽约现代艺
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New
York,简称:MoMA)做
了题为《另类准则》(“
Other Criteria”)的演讲
。演讲中,他进一步清理
了形式主义这一理论模式
,并对其予以深刻的质询
和批判。但其实,早在六
年前的《当代艺术及其公
众的困境》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light of Its
Public”)一文中——是年
格林伯格发表了关于“空
白画布”的两篇文章《抽
象表现主义之后》
(“After Abstract
Expressionism”)和《艺
术写作如何获得了坏名声
》(“How Art Writing
Earns its Bad Name”)—
—施坦伯格就已经尝试沿
着形式主义的路径探索新
的解释,他以贾斯珀·琼
斯(Jasper Johns)为例
,发现琼斯的高明之处就
在于他终结了错觉绘画(
图X-2)。在他的画面中
,油彩的处理不再被当作
一种转化
(transformation)的媒
介;它不只是对人类主题
的一种无视,就像抽象艺
术一样,而且还有一种缺
席的暗示,一种人造环境
里的人性的缺失。于是,
只有物品——人造物——
的迹象被遗留下来,在人
类的缺席中,这些迹象最
终成了物品。这一方面表
明一种新的艺术创造曲折
的受众过程,另一方面它
也在提醒我们,这种冷漠
与荒芜还预示着一个新时
代的来临。
……
余论:重估《十月》
,“什么是不断革命”?
自1976年杂志创刊至
20世纪80年代末,《十
月》付诸一系列批评和写
作的激进实验,涉及“历
史唯物主义”“精神分析”“
体制批判”“身体政治”“景
观”等前沿话题,关于这
些话题的深入讨论在艺术
系统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影
响。1990年,作为核心
编委之一的道格拉斯·克
林普离开了《十月》,但
这并非一个编委的离职这
么简单,事实上,它恰恰
说明了全球化浪潮席卷之
时,杂志自身所遭遇的困
境和挑战。此后不久,《
十月》不仅调整了编委会
,而且开始关注更广范围
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史,“
种族”“阶级”以及“后殖民”
等随之成为他们讨论的重
要议题。
然而,进入21世纪以
来,当代艺术日新月异,
《十月》也日渐显出其保
守的一面。更重要的是,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
理论、批评以及艺术媒体
皆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
。如果说形式主义的终结
开启了一个新的批评时代
,那么《十月》所遭遇的
理论困境则标志着这一批
评时代的结束。“理论的
危机”“批评的终结”成为
一种普遍的共识。也是在
这期间,网络写作开始兴
起,短、平、快成为新的
批评话语方式,批评成为
新的消费对象而逐渐失去
了理论思考的功能。按照
福斯特的说法,这是一个
“后批评”(post-criticism
)时代。与之相应的是,
艺术媒体的生态也在发生
变化,如《弗里兹》
(Frieze)、e-flux等新型
艺术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
了艺术评论的方式、阅读
评论的习惯乃至整个艺术
系统。特别是随着自媒体
的崛起,传统媒体的话语
权开始转移,大数据逐渐
取代了理论模型,这使得
《十月》越来越无法适应
艺术现场的疾速变化。
作为一份左翼学术刊
物,《十月》的定位和风
格注定了它始终是一个小
众的、精英的专业媒体。
吊诡的是,其最初以反学
院主义、反商业的名义创
办,可如今,它的阅读群
体却主要限于学院系统,
反而紧紧地依附于体制。
也正因如此,在反智主义
大行其道的今天,重估其
意义显得尤为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