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畸于人而侔于天(先秦子学视域下的庄子哲学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玉彬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气象蓬勃的“子学时代”,诸子之间激烈而深入的辩难与争鸣,是庄子哲学缘生并发挥影响的思想场域。本书以庄子与先秦诸子之间那些或隐或显的“思想对话”为核心关注:先是“立乎其大”地摘出庄子与老子、孔子、杨朱、惠施、孟子、荀子等子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继而围绕这些议题“反覆相明”地阐述庄子与上述子家的异同关系,终而寻绎其学术渊源、凸显其问题意识、彰明其理论洞见。一言以蔽之,“其学无所不窥”的庄子自由穿梭在丰厚的思想脉络与晦暗的政治现实之中,创制了一套“畸于人而侔于天”的标新立异之学,体现着他对世界与人生的深情观照与深彻思考。 作者简介 王玉彬,1983年生,山东莱芜人,哲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为道家哲学、先秦哲学史,著有《庄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从“生成”到“齐通”——庄子对老子之道物关系的理论转换 一、老子:“道生万物”与“道成万物” 二、庄子:“道通万物” 三、从“道物”到“心物” 四、小结 附录1 :《庄子》中的“老子”形象 一、概说 二、文献辑校与简注 第二章 从“方内”到“方外”——庄子之孔子形象建构的内在理路 一、“化而日进”的孔子:从《论语》到《庄子》 二、“逾矩”的孔子:从“方内”到“方外” 三、超越“方内”:从“礼本”到“礼意” 四、小结 附录2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一、概说 二、文献辑校与简注 第三章 从“为我”到“丧我”——庄子对杨朱之生命观念的深化 一、“全生”与“自适”:庄子的“为我”之学 二、从“轻物”到“齐物”:存在视域的拓展 三、从“为我”到“丧我”:生命意识的深进 四、小结 第四章 “良心”与“虚心”——孟子、庄子“心”论之比较 一、“集义”与“心斋” 二、“养性”与“凝神” 三、“思诚”与“去知” 四、“以志率气”与“听之以气” 五、“仁政”与“游心” 六、小结 第五章 “践形”“忘形”与“全形”——孟子、庄子、黄老道家的“身体观”之比较 一、孟子道德视域中的“践形”观 二、庄子生命视域中的“忘形”观 三、黄老政治视域中的“全形”观 四、小结 第六章 “德”“性”之辨——庄子之“德”与儒家之“性”之比较 一、“性”之善恶与“德”之真伪 二、同然之“性”与殊异之“德” 三、政治视域中的“性”与“德” 四、小结 第七章 “心”“物”之辨——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之比较 一、道:“天地一体”与“道通为一” 二、言:“辩之”与“怀之” 三、物:“逐物”与“乘物” 四、用:“有用”与“无用” 附录3 :《庄子》中的“惠施”形象 一、概说 二、文献辑校 第八章 “天”“人”之辨——荀子与庄子的天人观之比较 一、“不求知天”与“照之于天” 二、“君子”与“畸人” 三、“蔽于天而不知人”辩 第九章 庄子的“天下”观 一、“以天下为沉浊” 二、“藏天下于天下” 三、“无所用天下为” 四、小结 结语 附论一 圣凡之间:孔子的生命境界问题及其展开 附论二 “庄子孔门说”的理论类型及衍生脉络 附论三 处境与心境——孟子之“见”的伦理意蕴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庄子之学,一言以蔽之 ,可谓“朝彻见独”(《庄子 ·大宗师》)之学。独者,“ 道”之谓也,“见独”即“见道 ”;独者,“心”之谓也,“见 独”亦“见心”。在“见道”与“ 见心”织就的“道心理境”中 ,呈露着“游心于淡”(《应 帝王》)、“游心乎德之和” (《德充符》)、“体尽无 穷而游无朕”(《应帝王》 )的生命趣向,通达着“自 事其心”(《人间世》)、“ 自喻适志”(《齐物论》) 、“自适其适”(《大宗师》 )的存在方式。与或汲汲于 功名,或戚戚于天下的同期 子家相比,庄子的这种以“ 独一自”为关切的存在视域 诚可谓卓荦不群。在此意义 上,独者,亦“畸”之谓也, “见独”即“畸于人而侔于天” (《大宗师》)之独见独得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天下》)之独往独来。由此 而论,“见独”堪称庄子哲学 中最富华彩的思想与生命观 念。 若谓“朝彻而后能见独” (《大宗师》),“见独”赖 以显现的“朝彻”意味着什么 ?就像《桃花源记》中那位 幸运的武陵人,面对着“山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幽 隐际遇,他为何能在那束若 有若无的光芒的指引下迈入 狭窄的山口,从而得见“豁 然开朗”的桃花源?发现山 口之前,武陵人游历的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 花林,这片诗情画意的桃花 林与桃花源之间有什么关联 ?通过武陵人的奇遇可知, 如欲寻找桃花源,宜应先入 桃花林,缘溪而行、溯源而 上,才能最终抵达“怡然自 乐”之境。以此拟喻以“见独 ”为旨归的庄子哲学,便可 以引出三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见独”的内涵是什么?“ 见独”的独特性何在?以及 因“朝彻”而“见独”如何可能 ? 关于“见独”之学的内涵 问题,拙著《庄子哲学之诠 释与重建》已有一定程度的 揭示。本书欲在既有研究的 基础上,以先秦子学这一丰 茂的“桃花林”为背景,在庄 子与老子、孔子、杨朱、惠 施、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 或流派的“反覆相明”之中, 寻绎庄子哲学的学术渊源, 彰明庄子哲学的思想特质。 在与诸子哲思的动态与立体 比较中,庄子之用心“独若 之何”的问题即可明晰地呈 现出来;至于“见独”如何可 能,则内蕴着对庄子哲学的 思想渊源与理论背景进行深 微推阐的理论诉求。 一 钱穆曾将先秦学术史分 为萌茁期、酝酿期、磅礴期 、归宿期四个时期。在这种 思想视域中,生活在战国中 期的庄子是风起云涌之磅礴 期的典型代表;与荀子、韩 非子等归宿期诸子的“汗漫 兼容之势,森罗并蓄之象” 不同,身处磅礴期的庄子采 撷前代之学问、纵览当代之 学说,并在此基础上酿生出 了极富原创性的哲学思想, 更具磅礴之深度,更显澎湃 之魅力。 司马迁述庄子之学云;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 本归于老子之言。 “其学无所不窥”说明, 庄子对之前及当时的学术应 有全面而充分的认知与理解 ,这些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 就是庄子观览于其中的“桃 花林”;“其要本归于老子之 言”意味着庄子的“桃花源” 为老子之学。通过《庄子》 内篇来看,如果说“其学无 所不窥”不刊不磨、确凿平 正,“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之说则因未点出庄子“独与 天地精神往来”的独创性而 颇堪商榷。 先述“其学无所不窥”。 邓联合看到,古老的巫文化 构成了庄子哲学无法抹去的 “精神胎记”。钟泰说,读《 庄子》须“通六经”“通《易 》”“通《老子》”“通名墨诸 家之说”,方能观其会通、 尽其底蕴。王博认为,儒、 墨是庄子最关注的学派,老 子对庄子思想的影响非常深 刻,杨朱、惠施、宋钘、列 子等人也都进入了庄子的“ 心灵熔炉”。可见,尽管庄 子有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的存在追求,但其哲思“始 终没有离开哲学衍化的历史 ”,而与此前诸学有着剪不 断的牵系——从殷商的巫觋 风气,到西周的政教观念, 再到春秋时期孔子与老子的 哲学突破,乃至战国中期的 百家争鸣,无不是庄子哲学 得以酿生的思想渊源与学术 背景。这是一片何等缤纷绚 烂的“桃花林”! …… 诸子争鸣之所以呈现出 喧哗与骚动的混乱样态,与 “堂堂结垒”之理性对话的缺 失有着本质牵系,这就使得 诸子之间只停留在“价值观” 的对立及“话语权”的争夺上 ,基本无涉于理性论辩与平 等对话。 实际上,鉴于先秦诸子 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的类 似以及思想氛围的自由,诸 子之学是可以旁通曲达的。 李零说:“任何天马行空的 哲言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背 景。读先秦诸子书,我们会 发现许多‘不言而喻’。但古 人不言,并不等于没有,乃 是因共知共识,把注脚隐于 背景深处。它们是研究历代 思想家对话语境的基本线索 。”我们完全可以以先秦子 书为基本材料,以诸子的共 知共识为思想背景,越俎代 庖地勾绘出诸子之间的理论 对立与思想关联,并对这些 思想上的异同关系进行深层 次的阐释,从而加深我们对 先秦诸子之理论渊源,思想 脉络、学术旨趣的理解。鉴 于庄子的学派意识最为淡薄 、成心省思最为浓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