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的主旨是从教育哲学与技术哲学两个角度,探究技术与班级交互形态的兴起历程。第二章从技术哲学、技术史与教育史三个角度审视技术与班级的缠绕历史。第三章立足实证调查分析,旨在解释班级组织内的技术投入与支持限度问题。第四章为技术与班级互动机制的理论建构与辩证反思。第五章探讨技术支持下的班级组织形式未来形态。专著的核心观点并不认为技术变革下的班级组织形式应该被取代,技术支持下的未来班级组织形式是一种进化的、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链组织”。 整个分析包括三个层面。就宏观层面而言,班级链组织形式能回应“类型化班级”蕴含的有效传递、多重角色、人性回归的价值诉求,并以此为实践理念。就中观层面而言,班级链组织形式能打造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路径,支持学习变革,拓展教学资源。最后,就微观层面而言,本研究提出回应班级链组织形式兴起的技术策略、模式策略与生态策略,以其实现技术变革对传统班级组织形式的突破和优化,是未来技术与班级组织形式融合的方向。 作者简介 邹佩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文化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现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后,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西南大学)助理研究员,Communication & Education Review国际期刊编委。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研究方面,公开发表相关理论文章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目录 绪论 一、技术引起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可能 二、技术与班级组织形式的互动基础 三、技术支持的班级组织形态逻辑前提 四、技术变革下班级组织形式走向的思考 第一章 技术教育应用:回应教育的时间难题 一、教育本质的再反思 (一)教育本质的历史反思:“教育”的词源内涵 (二)“教育”本质的哲学反思:教育与代际关系 二、教育代际传递的特征 (一)对象角度:无体物的传递 (二)方式角度:传递的有效期 (三)目的角度:有效的组织 三、教育代际传递的实现 (一)第一级内容:经验 (二)第二级内容:知识 (三)第三级内容:信念 四、技术教育应用的必然 (一)步入有效:教育有效性难题的破解 (二)迈向高效:教育效率性难题的破解 第二章 班级观念的兴起:回应教育的空间难题 一、教育的人性面向 (一)教育的自然性面向 (二)教育的社会性面向 二、班级观念的缘起 (一)“班级”的词源及其历史意义 (二)班级观念与人类划分逻辑 三、作为教育团体的班级前史 (一)共同体与团体 (二)班级形式的萌芽 四、班级兴起的必然 (一)教学稳定的需要 (二)教育人际的选择 第三章 技术支持的班级组织形态变迁 一、工具时期的技术与班级组织形式关联 (一)工具时期的教育需求 (二)技术对班级组织的影响 (三)教师为主导的垂直联系 二、机器时期技术与班级组织形式的协同 (一)机器时期的教育需求 (二)技术与班级组织的协同 (三)教师为中心的互锁需求 三、自动装置时期技术与班级组织形式的共构 (一)现代技术观的交融 (二)信息技术对班级的支持 (三)缠绕与异速的互动境况 第四章 班级组织内的技术投入与支持限度 一、班级内的技术投入与应用现状调研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内技术应用调研 (二)以管理者为中心的班级内技术投入调研 二、关于信息技术班级应用范围的访谈 (一)信息技术对班级组织下的教学支持 (二)班级组织下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排斥 三、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技术吸纳的制约作用 (二)技术应用的路径依赖 (三)技术的异化影响 第五章 类型化班级:班级组织的可然形态 一、类型化班级:理念类型理论的教育研究的启示 (一)类型化班级组织的方法论 (二)典型班级组织的要素 (三)类型化班级的理论描述 二、以“类型化班级”回应技术与班级融合的边界难题 (一)教育的交易性与技术的成本 (二)班级组织的边界性 (三)类型化班级对教育交易成本的控制 三、以“类型化班级”回应技术与班级融合的异化难题 (一)教育目的的去异化 (二)交互关系的去异化 (三)人之创造性的去异化 四、以“类型化班级”回应技术与班级融合的趋向难题 (一)技术与班级的缠绕结构 (二)技术与班级的缠绕趋势 (三)技术与班级的双向融合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