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儿童共情(特点归因与培养)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颜志强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共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继承、发扬和培养。同时,共情也是儿童发展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求应具备的重要软实力,本书以儿童共情为研究重点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基于理论回顾和实证研究,本书提出了具有一定学术前瞻性的儿童共情的注意双加工模型,并在分析学前期儿童共情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儿童共情的多条路径,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适合作为发展心理学或学前教育学的教师、研究生和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颜志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副教授,“世承人才计划”青年优秀人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前期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已在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PsyCh Journa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等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十余次。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共情是走向和谐社会的基石 一 共情促进人际间和谐相处 二 共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 共情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第二节 共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共情缘起 二 当代共情研究中的概念辨析 三 共情研究中对于疼痛共情的关注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情的理论 第一节 共情研究的经典理论 一 知觉运动模型 二 俄罗斯套娃模型 三 双加工理论模型 四 双系统模型 第二节 一儿童共情的注意双加工理论模型 一 儿童模型提出的由来 二 儿童模型研究的框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情的毕生发展 第一节 共情的发展持续一生 一 共情的毕生发展理论模型 二 共情的毕生发展特点 第二节 共情毕生发展的元分析研究 一 文献检索和筛选 二 文献编码与数据分析 三 研究结果 四 结果分析 第三节 儿童共情处于共情发展的转折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情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采用问卷法测量共情 一 单维度测量工具 二 多维度测量工具 第二节 借助行为实验法测量共情 一 疼痛评价任务 二 眼中读心任务 三 多维度共情测量任务 第三节 使用电生理方法测量共情 一 肌肉电位反应(EMG) 二 脑电(EEG) 三 核磁共振成像(fMRI) 第四节 儿童共情测量的特异性与研究范式 一 图画/视频故事任务 二 情境模拟任务 三 疼痛评价任务 四 他人报告问卷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情境线索对儿童共情的影响 第一节 情境线索的概念及作用 一 情境线索的概念 二 情境线索的作用 三 情境线索对儿童共情的影响 第二节 物理线索对儿童共情的影响 一 实验设计与实施 二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三 研究总结与讨论 第三节 社会线索对儿童共情的影响 一 实验设计与实施 二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三 研究总结与讨论 第四节 不同类型线索对儿童共情的影响 一 实验设计与实施 二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三 研究总结与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执行功能对儿童共情的影响 第一节 执行功能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 执行功能的概念 二 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 第二节 执行功能在共情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一 参与共情反应 二 调控注意过程 第三节 执行功能在物理线索对儿童共情影响中的作用 一 实验设计与实施 二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三 研究总结与讨论 第四节 执行功能在社会线索对儿童共情影响中的作用 一 实验设计与实施 二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三 研究总结与讨论 第五节 执行功能与共情关系的元分析研究 一 文献检索和筛选 二 文献编码与数据分析 三 研究结果 四 结果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 第一节 共情具有可塑性 一 共情能力的获得部分源于遗传 二 共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二节 培养儿童共情的路径 一 从团体出发,以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儿童的共情能力 二 从家庭出发,以亲子阅读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 三 从学校出发,以幼儿园思政课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 第三节 绘本阅读促进儿童共情发展的实证探索 一 研究设计与实施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三 研究总结与讨论 第四节 共情的时代变迁 一 共情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 中国大学生共情随时代变迁产生的变化 三 共情时代变迁背后的原因及教育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儿童共情的发展特点与注意加工机制 一 共情是生物演化和遗传的“天赋” 二 情境线索是儿童产生共情的“催化剂” 三 执行功能是儿童调控共情的认知基础 四 儿童共情的注意双加工理论模型 第二节 儿童共情研究的未来 一 关注儿童特质共情的影响 二 控制儿童实验的材料属性 三 考虑儿童自身的情绪状态 四 调查儿童自身的疼痛经历 五 转向儿童积极共情的研究 六 研究社交排斥对儿童共情的影响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