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楚人多才,奇文郁起——《楚辞》
【作者简介】
不有屈原,岂见《楚辞》?但是,屈原只是《楚辞》的主要作者,而并非其唯一作者。《楚辞》辑录了屈原、宋玉以及“屈宋以下。效楚辞体者”等人的作品。
屈原,又称屈平,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辞》的主要作者,也是“楚辞”这种文体的重要创始人。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由于家道中落,他们搬出了当时的首都,属于秭归,今属湖北秭归县。屈原自小发奋苦读,十九岁时离开秭归重返祖宗居住过的繁华都市。屈原博闻强识,娴于辞令,明于治乱,所以楚王非常信任他,欣赏他的才能,任他为左徒,相当于楚王的左右手,深得楚王喜爱。上官大夫起了嫉妒心,与其争宠,他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说屈原自以为是,居功自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楚怀王听后,非常生气,从此对屈原不理不睬,并把他贬为三闾大夫,是一份主持宗庙祭祀的闲差事。这对屈原来说是个莫大的打击,于是愤而写《离骚》。后人惊其文采,于是,相率仿效,因为都出自楚地,故称“楚辞”。
屈原作《离骚》那一年三十八岁,在楚王身边待了十八年之久.楚王竟然怀疑屈原,令屈原伤心欲绝,后来他又被楚怀王的儿子顷襄王贬黜到了江南。一天,屈原行至江边,脸色十分憔悴。一位渔翁看见他,问:“你不就是三闾大夫吗?怎么会到这里来呢?”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遭到了流放。”渔翁说:“你何苦守身如玉自命清高呢?”屈原说:“谁能容忍洁白之身去蒙受污垢?我宁愿跳进江水,喂那水中的鱼儿,也不想蒙受尘世的浑浊与污蔑。”于是,写了一篇《怀沙赋》,就抱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实,关于屈原之死,历来有所争议。汉代的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忿怼沉江”,不懂得明哲保身,珍惜生命。宋代的朱熹则认为屈原“过于忠”,没有遵循中庸之道。汉代王逸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对屈原的人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楚辞》中出现的作者还有宋玉、景差、贾谊、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而《楚辞》的编者是刘向。刘向是西汉时的经学家、文学家。宋玉,又名子渊,是屈原的学生,战国晚期楚国著名的辞赋家,也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屈原去世以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皆以好辞赋而闻名,后人多以“屈宋”并称。
【作品导读】
1.“楚辞”释义
实际上,“楚辞”的含义有二。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它是指楚地的歌词,即兴起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体诗歌。它的创立者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而这种新体诗歌的代表作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离骚》,所以,有时候“楚辞”又被称为“骚体诗”。这时,“楚辞”作为一种诗体名称,它所代表的是具有鲜明楚地特色的诗歌体裁,如宋人黄伯思所说: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而“楚地”具体指哪里,则随着朝代的更变,其所指的疆域范围也有所不同,主要指湖北湖南一带。总得来说,“楚地”属于南方地区,楚辞则处于长江文化范畴之内。
由于在古代,南方较之北方文明开化得较晚,所以,当北方浸淫……
P10-11
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就和“时间是什么”一样难以回答。在西方哲学史上,奥古斯丁是较早探索“时间是什么”的哲学家之一,他说:“当你不问我时间是什么的时候,我认为我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当你问我的时候,我却不知道了”。文学也是这样,当无人问我们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些不都是文学吗?可是,当我们要回答“文学是什么”时,我保证大多数人却要瞠目结舌。
有趣的是,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而且,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有统一的答案,否则,它就不是文学,而是数学了。数学总是有解的,而文学却是无解的,或者说它的答案是开放式的。稍微先进一点的现代语文教学都秉持着这样的观念,主张鼓励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中小学校所有的学习科目当中,语文可以说是与文学最为亲密的一门学科,虽然二者并不等同。但是,爱好语文或者爱好文学作品的人们多少都能感受到一些文学的魅力,或是在其语言的优美,或是在其故事的生动,或是在其情感的丰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学是最为尊重人性的学科之一。数学是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而文学则以独特取胜。文学尊重我们的个性,是我们人类亲切的伙伴,谁也没有理由去拒绝文学。拒绝文学,就是拒绝与真善美为伍。
文学不仅如此丰富,而且注重细节。那些我们在历史中看不到的,我们可以在文学中看到。那些我们在现实中看不到的,我们也可以在文学中看到。文学无极限,大到宇宙万物,小到一粒尘埃,它都可以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它可以包容你的牢骚、你的失意、你的烦恼;它更可以承载你的快乐、你的幸福、你的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盛产文学作品的国度。过去,人们要做官,都得先学会做文章。《千宇文》里说“学优登仕”,就是书读好了便能做官的意思。中国古代许多文豪都曾担任过大小官职。比如王维二十岁时中进士第,任太乐丞,相当于科举考试名列前三,在朝廷负责礼乐方面的事宜。苏轼曾任杭州知州,相当于杭州市长,苏堤就是他的政绩之一。王安石更是官高权重,出任宰相。欧阳修有《赠王介甫》一诗,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虽然历代科举考试的科目有所变化,但是文科考试总离不了四书五经,唐宋还专门设有“诗赋”一科,可见,舞文弄墨在古时是非常受重视的。诗仙李白虽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那是因为古时科举考试的程序比较繁琐,但是,李白喝一斗酒,能做百篇诗。其才华过人,已在民间传为佳话,唐玄宗示有所耳闻,便破格录用了李白,并任其为李翰林。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官品虽低,但是待遇优厚。
不过,文学在诞生之初,其实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并没有附加这些额外的功用。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内心汹涌着情感,不吐不快,“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如果言语无法表达,就发出感叹,如果感叹还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就唱起歌来。如果唱歌还不够,那就跳舞。可见,文学艺术与情感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在中国都还是炙手可热的烫山芋。据说,八十年代,往人群中随便扔一块砖头,就能砸中一位诗人。那时诗人之多,便可想而知。文学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与它自身的魅力是分不开的。文学,它记载着我们人类心灵的历史,它充满了细节,它最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知音。你爱或者不爱,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它能丰富我们的心灵,怡悦我们的性情……
关于文学是什么,俄国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用讲故事的方式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他在晚年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创作经验与感受,写出了一本不朽的杰作。难能可贵的是,这本薄薄的书,却“几乎可谓一字千金”。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金蔷薇》。我相信,只要你翻开它,你就一定会爱上它。它是一本你不能错过的好书。
这本书开篇讲述的就是那个打动了无数人心的关于“金蔷薇”的故事。如果不是作者告诉我们,恐怕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出,一朵金蔷薇的由来,可以如此曲折动人。
有一个瘦瘦的,鼻子尖尖的,外号叫做“啄木乌”的家伙,名字叫做沙梅,他过去在墨西哥战争中,当过“小拿破仑”军团的士兵,但是由于无法适应墨西哥的气候,他染上了热病,不得不被遣送回法兰西。他的团长有一个八岁大的女儿,名字叫做苏珊娜。由于妻子已经过世,团长不得不把女儿带在身边。但是,墨西哥的天气,加上战乱频繁,团长觉得女儿再待下去会有危险,于是委托沙梅把苏珊娜带回国,交给女孩的姑姑。沙梅应承了下来。回国的途中,苏珊娜闷闷不乐,只是用困惑的眼睛看着沙梅,沙梅不知如何是好。他想,讲个有趣的故事,或许可以让小女孩快活一点吧。但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没有杜撰的本领,他只能去记忆里翻捡往事。
有一天,他隐约地想起小时候,他们村里有一个贫穷而衰老的渔妇,家中有一朵金蔷薇。人们都奇怪为什么渔妇不把这朵金蔷薇卖掉,那样,她就不用再忍受贫穷了。沙梅将疑问告诉了母亲,母亲说,这朵金蔷薇是世上少有的,谁家要是拥有它,就一定会幸福。卖掉它可是有罪的啊。
沙梅听了母亲的话,就一直盼望着渔妇能够幸福起来,可是,他等啊等啊,他看到渔妇的破屋被肆虐的大风侵袭,屋内的灯火都被吹灭了。他没有等到渔妇幸福起来,就离开了村庄。谁知,过了一年,他从同乡那里听说渔妇的儿子回来了,渔妇的儿子是一个画家,大笔一挥就能赚许多钱呢。渔妇的房屋和从前大不一样了,里面充满了欢声笑语,渔妇真的幸福起来啦!
苏珊娜听完这个故事,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歪着头对沙梅说:“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呢?”沙梅为了鼓励她,说:“什么都有可能!”因为在他看来,使苏珊娜快乐是他神圣的职责。就这样,他们一路讲着故事,回国的旅途也仿佛缩短了一般。沙梅按照团长的叮嘱,把苏珊娜送到了她的姑妈那里。他发现,那是一个表情严肃的高个子妇人,苏珊娜看到她,也有些害十白。沙梅低声地对苏珊娜说:“不要害怕,我们当兵的从来都不挑选长官。忍着吧,苏珊娜,我的女战士!”说完,他就走了,只带走了苏珊娜的一条蓝色发带作为纪念。
回国以后,由于墨西哥的热病摧毁了沙梅的健康,他只能做一名清洁工。许多年过去了,沙梅也开始衰老,他偶然看到了那条蓝色的发带,想起了苏珊娜,她现在应该已经是成年的姑娘了,不知她过得如何?想起她姑姑那副尖刻的嘴脸,他就揪心,不知这孩子受了多少苦。于是,他决定送苏珊娜一朵金蔷薇。可是,他哪儿来那么多钱呢?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平时会为首饰作坊打扫卫生,而那些尘土中会有一些金屑,他可以积攒起来,总有一天会锻造出一朵金蔷薇的。于是,他每天都把首饰作坊的尘土带回家,细心筛选。很多个日月过去了,沙梅已经成了一个皮肤松弛,长相难看,人见人躲的“怪物”。他已经有了足够的金子可以锻造金蔷薇,但是,他却害怕与苏珊娜见面,因为自己太难看了。在他死后,这朵金蔷薇落到了一位作家的手中。
这个故事有一个忧伤的结局,但是过程是动人的。作家也从这个故事中获得启发。他说:“每一个刹那,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是长诗。”
沙梅的爱心与劳作,使得那些原被视作垃圾的尘土成了“珍贵的尘土”,而作家的劳动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用心收集那些倏忽即逝,常被人忽略的珍贵瞬间,把它们当做“金粉的微粒”,并用它们作为素材,创作文学作品,锻成诗歌或小说。这些都是作家从纷乱的尘世中,挑拣出来的记忆或想象的金粉,锻成的金蔷薇啊!试想,在人类的所有职业中,还有谁会珍视那些尘土中的金粉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古人锻造的功夫绝不亚于今人。就拿散文来说,白话散文想要获得成功,必需得向古文学习,这是绝大部分作家默认的事实。就算是现代诗歌,既便与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已大不相同,但是,古代诗歌的文学手法以及意境营造,都是现代诗歌值得借鉴的思想资源。许多古代文学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无情淘洗,历代读者的严酷考验,得以留存至今,本身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它们当中的一些被奉为经典之作,更是大家不得不识的读本。
但是,历代文学作品如此之多,浩如烟渺,择取之时,难免挂一漏万。如何能使读者在获得局部审美感受的同时,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概貌?本书按照文学体裁分类编排,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一部文学形式的发展演变史。当代以来,汉字删繁就简,改繁体字为简体字。同样,文学的体裁分类也逐渐简化,如今,四分法比较流行,即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天下。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体分类却更为复杂一些,明代徐师曾说:“盖自秦汉以来,文愈盛;文愈盛,故类愈增;类愈增,故体愈众;体愈众,故辨当愈严”。他的《文体明辩》中,已辨出的文体达到了127类。当然,当代的四分法也可以细加辨析,分出许多子类。这里只是为了避免过分繁琐,我们仍以四分法为主,第一部分介绍诗歌,第二部分介绍古代戏剧,第三部分介绍古代小说,第四部分介绍古代的散文、文论。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文体与现代文体多少有些不同。在古代,散文是相对韵文、骈文而言的,指不讲究对仗,句式参差有致的文章。而如今骈文、韵文的说法已经不大常见,散文所指的范围就更加宽泛。
《满城尽带金蔷薇(国学名著导读)》是一本语言结构简单,行文流畅的文学作品。从作者苏禅悦、史立新的文字结构上来看,这是作者本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敬仰而通过发自内心的心灵感悟创作出来的作品。作者在前言中,对文学的解读生动而又新颖,可以让读者在领悟文学浩瀚无垠的江海的同时,有可以体会到对文学的玩味和喜爱。让对文学知识陌生的读者也会喜爱上文学作品。《满城尽带金蔷薇(国学名著导读)》中通过引用古往今来国学经典中的文学经典,向世人展示文学独有的魅力。
苏禅悦、史立新著的《满城尽带金蔷薇(国学名著导读)》按照文学体裁分类编排,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一部文学形式的发展演变史。我们仍以四分法为主,先是介绍诗歌,再是介绍古代戏剧,然后介绍古代小说,最后介绍古代的散文、文论。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文体与现代文体多少有些不同。在古代,散文是相对韵文、骈文而言的,指不讲究对仗,句式参差有致的文章。而如今骈文、韵文的说法已经不大常见,散文所指的范围就更加宽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