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在梳理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基础上,依据街区用地性质与功能,从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中选出商业型、居住型、文教型代表性街区作为研究案例,从点评游记网站(如马蜂窝、TripAdvior)以及图片分享网站(如Flickr)等社交媒体中抓取用户生成内容(UGC)数据,形成蕴含文本、图片和地理位置信息的多源异构社交数据集,构建游客对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意象,揭示游客的时空行为(去哪里)、话题语义(说什么)和凝视场景(看什么);而后,对国内外游客开展随机问卷调查,与基于社交数据的游客意象进行相互验证,并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客体因素对游客意象的影响作用;进一步地,根据北京市入境游客主要客源市场,对北京市入境游客按文化群体进行细分,通过TripAdvior中的多语种游记进行不同文化群体游客的历史文化街区意象对比;最后,基于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意象感知差异,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形象提升与旅游利用的方法和建议。 本书可为旅游管理、城市地理、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供旅游、地理和规划之外的研究者在进行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时参考。 目录 1 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1.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潮的发展 1.2 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1.3 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历程 2 历史文化街区意象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动态 2.1 旅游目的地形象 2.2 城市意象理论 2.3 旅游目的地情感评价 2.4 文化群体 2.5 地方依恋 2.6 符号学理论 2.7 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城市意象感知 2.8 研究动态 3 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意象感知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选择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4 基于网络游记的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意象感知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分析 4.4 结论 5 基于图片分析的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意象感知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方法 5.3 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形象对比 5.4 结论 6 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意象的影响因素 6.1 研究内容 6.2 研究方法 6.3 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意象的影响因素 6.4 结论 7 不同文化群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意象感知差异 7.1 研究内容 7.2 研究方法 7.3 数据分析 7.4 结论 8 历史文化街区形象提升与旅游利用建议 8.1 打造良性商业生态 8.2 打造城市文化客厅 8.3 完善街区基础设施 8.4 适度修缮改造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