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著名汉学家、比较哲学家、孔子文化奖得主安乐哲的新作。 作者对一贯主张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进行了深度诠释,从宇宙论基础出发进一步揭示其思考起点——儒家过程性的人之理念:“人之成为”或“成人”。在本书中,安乐哲分析了儒家传统中“关系性构成的、叙事性的、焦点—场域的人之理念”,并以之贯通“仁”“孝”“礼”“和”等儒家经典观念,让儒家以其自身语言讲述其自成一格的道德生活愿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比较哲学洞见,针对“个人自主”“民主”等当代社会政治议题,作者提出了儒家方案来对抗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现代世界的基础个人主义理论及其衍生思想。 深感于当今世界的人类困局,安乐哲寄希望于在世界哲学中尚未获得足够重视的儒家思想资源,为人类带来突破性的改变与贡献。 作者简介 安乐哲(Roger T.Ames),美国哲学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山东省特聘儒学大家。曾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东西方哲学》《国际中国书评》主编,研究领域:中西比较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已出版专著:《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孔子与杜威:跨时空的镜鉴》《主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之研究》等;与郝大维、罗思文等合著:《<论语>的哲学诠释》《生民之本:<孝经>的哲学诠释及英译》《切中伦常:<中庸>的新诠与新译》《通过孔子而思》《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期望中国》《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和中国民主之希望》等。 目录 序言 引论 一、重思中国:文化比较中的非对称性 二、现代化即为西化? 第一章 问题是提什么问题 1.设定问题:儒家伦理学论述应该从何处开始? 2.时代的挑战:理论化“内主体”的人(intra-subjective persons) 3.葛瑞汉:于儒家人之观念的理论化中誓绝实体存在论 4.亚里士多德论对正确问题的追问 5.内在构成性关联学说 6.重要区分:割裂的“个体”与关系性构成的“个体性” 7.问题齐观:重申从何来,之何方 8.“立体式的”(aspectual)与“分析性的”语言:论述中的互补性 第二章 儒家经典如何表述“角色伦理” 1.人作为习得性的关系性臻熟(Achieved Relational Virtuosity) 2.儒家角色伦理学与对人的叙事性理解 3.仁:中国古代经典中称呼“角色伦理学”的一种方式 4.孝:儒家经典中“角色伦理学”的另一术语 5.儒:角色而非教义 6.礼、体和作为“角色伦理学”的立体的词汇簇 第三章:叙事性的人性理念 1.人之“存在”还是人之“成为” 2.序曲:儒家关于人类文化的理念 3.关于人之“存在”的“存在论”理解及“发展式”(Developmental)理解 4.葛瑞汉对孟子“性”的发展式理解的早期形态 5.葛瑞汉发展中的对“性”的叙事性理解 6.孟子论“性”的常见误读 7.援引《孟子》以重申葛瑞汉关于“性”之叙事性的洞见 8.《孟子》论勤勉修身的作用 9.《孟子》与有志人生 10.《孟子》与”心即性”的全息 11.“成”人叙事:总结 第四章: 全息性与焦点-场域式的人之理念 1.儒家焦点—场域式的人之理念 2.一即多,多即一 3.谐音双关:儒家创造意义的方式 4.苏格拉底与孔子能否相与为友? 5.孔子其人作为焦点—场域主体的模范 6.杜威的“个体性”观念:一种关联的类比 7.儒家焦点-场域之人与经典实用主义的共鸣 第五章 关系性自主与厚重选择 1.反省评估 2.以焦点—场域式的主体观念重新构想自主与抉择 3.作为人之“成为”及其世界之“度”的圣人式自主 第六章 整体主义、民主、人之经验的最优化 1.语境主义:誓绝“抽象之害” 2.杜威与即时经验主义(Immediate Empiricism)预设 3.儒家伦理学对角色的评估 4.作为行仁方法的“恕” 5.杜威与民主“理念” 6.怀特海与民主的宇宙论基础 7.唐君毅的儒家“理念”:最优化的人类经验 8.儒家“理念”及其调节“形式”之追寻 第七章 从人之“成为”到一种过程宇宙论 1.阐释的前提预设 2.一种厚实概括:区分“事件”(event)与“事物”(object) 3.一种厚实概括:区分“阶段”(phases)与“要素”(elements) 4.一种中国宇宙论及“其自身的因果与逻辑” 5.势:对“物”之逻辑及“外在因果”的审美化替代方案 6.《易经》:一份宇宙论语汇 7.唐君毅与《易经》宇宙论 后记:缘何为革新世界文化秩序建立儒家人论? 译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旷 日持久而且贻害无穷的不对 称关系。今天,如果走进中 国的一家书店或图书馆,我 们可以发现,从西方引进的 很多图书,老的、新的,都 能被找到,翻译质量大多很 高。求知若渴的中国读者是 推动这种图书出版的持续动 力。然而,走进西方的一家 书店或图书馆时,我们却发 现,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的 书,无论是什么时代的,都 很难找到。 为什么?情况怎么会这 样?最初,中国经典文本的 英文翻译是由传教士们做的 ;通过他们的眼光,这些经 典文本被转化为一种具有基 督教祷告文性质的东西。走 进西方的书店和图书馆可以 发现,《易经》《论语》《 道德经》《庄子》等中国哲 学文化经典著作,被摆放在 猎奇的“东方宗教”类书架上 ,而不是在令人肃然起敬的 “哲学”类书架上。 走进西方国家的高等院 校可以看到,中国哲学一般 不是归属在“宗教学”就是归 属在“亚洲学”;哲学系一般 是不教中国哲学的。如果用 盛酒器具“觚”来比喻中国哲 学和文化的这种情况,那么 正如《论语》所说:“觚不 觚,觚哉!觚哉!” 另外,19世纪中期之后 ,欧美的教育体制——大学 、学院及其课程,都被一股 脑儿地引进到中国、日本、 韩国和东南亚等东亚文化中 ;“现代性”语言被移植到白 话文中,促进亚洲文化对自 己的传统实行“理论化”,贯 穿这些理论的基本是西方的 概念结构。随之而来的是西 方和东亚文化都出现的一种 情形,即“现代化”被简单地 等同于“西方化”,而儒家文 化则以“陈旧保守”“僵化教 条”为理由,被关在门外。 欧美的教育体制被引入东亚 文化的结果,是人们对“儒 家”这个词的价值认识的改 变。人们认为,儒家的价值 无非是亘古不变的经句,是 通过背诵而学的、族长制的 、等级制的,是一种仅属于 过去的传统罢了。西方的过 程哲学家怀特海称孔子为“ 使中国停滞不前的人”;在 中国环境里,“儒学”在年轻 人之中也不是那么受关注的 词。 这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历 史节点,是我们必须将其作 为行动起点的地方,可是只 经过了一代人的发展,亚洲 国家尤其是中国已崛起,世 界的政治和经济正在发生空 前的格局性变化。随之而来 的是不是也将有变动的世界 文化秩序?儒家哲学的内涵 价值及教育制度,对新世界 文化秩序来说堪称重大利好 ,可我们怎样才能改变今天 人们对“儒学”的误解?我们 该怎样去对中国人和西方公 众讲述儒学经典的重要意义 ?我们该怎样应对把儒家文 化全盘地弃、把“现代化”等 同于“西方化”的挑战? 中国当代哲人赵汀阳敏 感地意识到了不对称的中西 文化比较研究的不良影响。 这种影响一直存在,并在潜 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赵汀阳劝诫中国与外国学 者,要“重思中国”[1]。在 这方面,由山东省儒学大家 工程和孔子研究院支持的“ 翻译中国”立项后,我们双 管齐下,启动了两个项目, 旨在应对中西文化不对称现 象的不良影响。 第一个翻译项目(“翻译 中国Ⅰ”)是将当代极为杰出 的中国学者的著作翻译为英 文后出版,把这些学者的思 想介绍给西方学术界。我们 组织了与我们志同道合的翻 译团队参与到这项共同事业 中来。在向西方学术界介绍 当代中国杰出思想家的宏伟 事业中,我们开始做出自己 的贡献。我们已多次举办以 选择杰出思想家学术著作和 探讨有关出版事宜为议题的 会议,并开始进行这些著作 的中译英工作。 我们的译者队伍具有外 语能力和哲学素养,能够胜 任高标准的英译出版工作。 我们向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推荐,由我和华东师范大学 德安博牵头,制订了出版一 套“翻译中国Ⅰ”从书的计划 。到目前为止,我们从众多 优秀学者中选出有待翻译( 或者已经决定翻译)其著作 或有关其思想的作品的学者 ,包括李泽厚、徐复观、陈 来、张祥龙、赵汀阳等。 第二个翻译项目(“翻译 中国Ⅱ”)是将过去已有中 译本的我和罗思文的中西比 较哲学与儒学著作重新翻译 并出版(这些过去的译本的 质量可能不够理想),当然 也包括对我们的新作进行翻 译出版,同时选择其他一些 西方比较哲学家的著作,进 行翻译出版。 我和罗思文一直致力于 中西比较哲学阐释学研究。 我们以比较哲学阐释方法, 开辟新视野,纠正百年来以 西方哲学文化为尊的对中国 思想文化的不对称解读,消 除误解,消除隔阂,增进相 互理解。我们的大部分著作 已被译为中文并出版。遗憾 的是,现有中文译本出于欠 缺比较哲学专业视角等原因 ,存在错讹过多与晦涩难懂 的问题,给中文读者带来了 阅读困难。此次重新翻译出 版我和罗思文的比较哲学与 儒学著作以及其他西方哲学 家的著作,目的正在于着力 提高中文译本的可读性,便 于中文读者理解我和罗思文 等人的中西比较哲学阐释方 法,把握中国思想传统在中 西比较哲学阐释视域中更为 恰当的形象。 被遴选为“翻译中国Ⅱ”项 目作者的其他西方比较哲学 家,同样具有相当深刻的思 考。他们认为,中西文化的 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