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体(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哲学挑战)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英)安迪·克拉克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大脑描述为一台肉身机器,那么心体就是承载心智的软件。
问题是,这些充斥在我们大脑中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大脑中的突触如何构建了自然世界中人类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心智与意识?
基于蛮力和巨大数据库却能出色给出最优策略的计算解决方案,是否算“真正的思考”?仅仅因为其以一种陌生的、非人类的、非生物的方式我们就否定它吗?
如果要描述唯物主义最深层的动机,可能就是它对意识的恐惧。一个由硅基制成的设备怎么可能有意识?然而,虽然这个星球上唯一已知的有自觉意识的案例是碳基有机生命形式的意识,但一旦我们意识到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化学祖先和血统,这一事实就变得不那么确定了。
本书集合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智哲学、心理学等前沿领域,对心智与意识的起源、归属与未来,给出了甚为广阔且深入的讨论与探索。
作者简介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1957-),曾在华盛顿大学和萨塞克斯大学任教,并担任印第安纳大学认知科学计划的负责人,现任爱丁堡大学的哲学教授、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方面的专家。克拉克是当代认知理论的重要大师,被公认是心灵延展方面的首席科学家。其研究领域广泛,在心灵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学、形而上学等领域都有深厚造诣和重大影响。其代表作有《联想引擎:联结主义、概念和代表变动》(1993)、《此在》(1997)、《心智构件:认知科学的哲学概论》(2001)、《天生电子人》(2003)等。
研究方向含人工智能、具身认知、机器入学和预测心智。主要作品包括:
《此在:重整大脑、身体和世界》(Being There: Putting Brain, Body and World Together Again)(1997)
《心智构件:认知科学的哲学概论》(Mindwa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2001)
《天生的赛博格:心智、技术与人类智能的未来》(Natural-Born Cyborgs:Minds, Technologies,and the Fu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2003)
《拓展心智:具身、行动与认知的延伸》(Supersizing the Mind: Embodimem,Action, and Cognitive Extension)(2008)
目录
导论:心(非)如磐石
第1章 肉身机器:心体是软件
第2章 符号系统
第3章 模式、内容与原因
第4章 联结主义
第5章 知觉、行动与大脑间的联系
第6章 机器人与人工生命
第7章 动力系统理论
第8章 认知技术:超越裸脑
第9章 延展心智
第10章 生成性知觉经验
第11章 预测机器:大脑引擎
第12章 (未竟的)结论
附录1 背景知识:二元论、行为主义、功能主义等
附录2 意识及元难问题
推荐阅读
参考文献
致谢
译后记
序言
修订《心体》是一种乐
趣,有时也是一种启示。
我很高兴,因为许多前
沿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对具身的、情境化
的心智科学研究现在已经成
为一种科学现实,而不仅仅
是一些机器里的、地下的轰
隆声。具身认知科学正在迅
速成为常态,而不是例外。
从一个新生的孩子到成为蓬
勃发展的学术产业的核心,
具身认知科学涵盖了机器人
学、心理学、哲学、神经科
学等。
修订《心体》也是一个
启示,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机
会:着眼于全新的、新兴的
观点来重新审视基础要素(
如表征的作用、情境行为的
性质和关于结构化知识表征
的争论)。这些新兴的观点
(在新增加的第9~11章中
关于延展、生成和预测的材
料中进行了讨论)使我们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或
者说我深信不疑地)真正理
解将大脑、身体、人和他们
的社会技术世界结合在一起
的复杂的互动网络。似乎越
来越清楚的是,如果我们要
了解心智及其在自然界中的
地位,我们必须了解这些互
动网络。
这项复杂的修改任务得
益于原文的叙述结构。这种
结构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可
以在不干扰故事主线的情况
下,将新的研究、论据和发
现融入原文中。这种叙述曾
经是,并且现在仍然是从一
个本质上非具身的视角和语
言形式的符号编码的经典人
工智能,转向具身的、延展
的和情境化的认知科学的手
臂(和腿,以及活跃的感觉
器官)的故事。但是这种叙
述现在被几波新的争论、见
解和实验所扩展和丰富,其
中包括(第9~11章)对身
体行为在知觉经验建构(“
生成”)中的作用的新探索
,关于超越皮肤和颅骨界限
的认知过程或其他可能性的
丰富而生动的辩论,以及关
于尚处于早期但鼓舞人心的
潜在变革性工作的迹象,这
些变革性工作使认知神经科
学和计算神经科学与动力系
统、具身心智和情境化心智
的工作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第二版新增
第二版增加了三个新的
章节,并对全文进行了修订
。每一章都增加了许多新的
“推荐阅读”,500多篇主要
参考文献是本版的新内容。
这一版里提出了更多的论点
,并提出了新的挑战。一般
来说,前1~4章的变化比后
几章少,反映了早期材料的
基础作用。以下逐章说明了
每一章最重要的修订。新增
的三章(第9~11章)涵盖
了关于“延展心智”(第9章
)、感知内容的“生成主义”
路径(第10章)以及“预测
性大脑”新兴的神经科学观
点(第11章)的辩论。《心
体》现在受益于一个网站,
它主要的(或一般的)作用
只是提供该修订版中提到的
许多链接的可点击版本。
第1章“肉身机器:心体
是软件”包含了通过各种图
灵测试的限制版本的程序,
如人工语言网络计算机实体
(Artificial Linguistic
Internet Computer Entity,
A.L.I.C.E.)的新材料。“心
体”网站上提供了这些程序
的交互链接。在2011年的
智力竞赛节目《危险边缘》
(Jeopardy)中,沃森
(Watson)程序获得了百
万美元奖金。方框1.6也是
新补充的,它记录了行动导
向的游戏机器人的机器人图
灵测试(Botprize 比赛)。
推荐阅读部分已经过修订和
扩充。
第2章“符号系统”包括一
个关于人工通用智能的新方
框(2.3),对方框2.2中关
于安全编排自动化与响应架
构(SOAR)的讨论进行了
一些更新,以及一个新的后
记(“符号系统重述”)强调
了处理复杂结构化关系的重
要性。推荐阅读部分已经过
修订和扩展。
第3章“模式、内容与原
因”包含了关于福多最近对
思想语言的回顾的补充讨论
,包括正文和新的方框3.1
(“思想语言重访”)。还另
有一个新的方框3.5“干预和
操作”,反映了最近关于“操
作主义”因果解释模型的重
要工作。推荐阅读部分已经
过修订和扩展。业
第4章“联结主义”概述部
分现在提到了辛顿和同事们
在“亥姆霍兹机器”上的重要
工作(这也为新的第11章中
的一些讨论提供了背景)。
与此相关的,有一个新的方
框4.4“处理结构问题”。推
荐阅读部分已经过修订,并
有相当大的扩展。
第5章“知觉、行动与大
脑”已经过修订和扩展。关
于“指示指针”的工作有了新
的讨论(包括一个新的方框
5.3),镜像神经元有了一
些有趣的更新,一个小的附
加讨论部分记录了各种试图
模拟复杂的类似大脑的网络
、机器人学的新例子以及关
于变化育视的重要工作的完
整更新(讨论部分D节“变
化注视:续集”)。推荐阅
读部分已经过修订和扩展。
第6章“机器人与人工生
命”包括大量的新材料和一
组附加的例子(关于行走的
机器人和被动动力系统理论
的作用)。对于韦伯早期关
于蟋蛑的趋声性的研究有重
要的更新,讨论了更复杂的
行为,如蟋蟀中的多模态集
成。推荐阅读部分已经过修
订和扩展。
第7章“动力系统理论”增
加了一个新的案例研究(“
案例4:持久性伸手”),介
绍了动力系统理论的一些观
点,新的方框7.2“感知耦合
”、新的讨论部分E节“更丰
富的持久性伸手动力系统理
论”跟进动力系统的故事,
以及F
导语
克拉克从深刻的哲学问题开始,即心智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拥有它们,然后探索符号计算、神经网络、动态系统和具身认知等在面对心智问题时的各种解决方案。这本书用学术性的语言和来自不同理论的例子,围绕心智问题,通过多个讨论环节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做出了清晰的描述。除了已有的共识,还有许多模糊的问题、待验证的答案,体现了这本书的前沿性和探索性。
这本书简要介绍了正在尝试找到心智在自然界中位置的研究方案,回顾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可能的改进,使用较大部分对主体内容进行了批判性讨论,介绍了主流观点的问题、其他流派对问题的看法,并提供了很多研究的进一步延申,让对某一方面感兴趣的读者能够进一步扩展阅读。
后记
《心体:认知科学与人
工智能的哲学挑战》是探索
人类心智和智能本质的一扇
重要窗口,是认知科学和心
灵哲学人门者的必读之作,
这本书的作者安迪·克拉克
(Andy Clark)则是该领域
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本书每章开头都简要介
绍了一个主要的研究传统或
视角,随后是简短而充实的
批判性讨论,涉及关键主题
和相关问题。克拉克的论述
横跨传统哲学领域和前沿认
知科学领域,突出了具有挑
战性的问题,努力让读者参
与到积极的讨论中来。本书
涉及的主题包括:心理因果
性,机器智能,常识心理学
的性质和地位,硬件和软件
的区别,涌现,生命与心智
的关系,知觉、认知和行动
的本质,以及高级人类智能
与其他形式的适应性反应之
间的连续性(或其他)。书
中有大量插图、闸释性文本
方框,并为每一章节提供了
广泛的进一步阅读建议,大
大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最
后的附录还提供了关于二元
论、行为主义、功能主义、
同一性理论、意识等方面的
背景信息。
在阅读和翻译《心体》
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被克
拉克对复杂概念的浅显解读
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所折服。
书中不仅有理论的阐述,更
有丰富的案例分析,可以帮
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认知科学
的实际应用。书中涉及的内
容广泛而深刻,从认知心理
学到人工智能,从神经科学
到哲学,系统地介绍了认知
科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从
经典的计算模型到最新的神
经科学研究,从人类智能到
机器智能,克拉克引导读者
深人思考什么是认知,以及
我们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
理解和模拟它。克拉克及其
合作者挑战了前人对于心智
的传统理解,将其延伸到了
身体和环境中。这样的观点
不仅为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理解
人类与技术的交互提供了丰
富的思考。
翻译这本书的过程对我
们而言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
过程。我们试图保持原著的
精确性和可读性,同时又努
力让中文读者能够顺畅地理
解这些概念。需要说明的是
,为了提升阅读的流畅性,
以及保持全书文献格式的统
一性,译著中删去了原著里
相关引文的页码,感兴趣的
读者请查阅原著。
本书的翻译是结合几位
译者的研究专长进行团队协
作的结果,相关分工情况如
下:
丁晓军:“第二版序言”“
何谓‘心体’”“导论”、第1章
、第7章、“致谢”
郁锋:第9章、第11章、
第12章
蔡海锋:第3章、第4章
、第5章、第8章
黄俊维:附录1、附录2
王健:第2章、第10章
王振嵩:第6章
在如今这个迅速发展的
技术社会,认知科学和人工
智能的研究愈加重要,《心
体》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每
一位对认知科学哲学感兴趣
的读者的书。此外,如果您
对克拉克的研究感兴趣,我
们还推荐他的其他作品,在
朱菁教授为本书撰写的推荐
序里已经提到这些续作,这
些作品将进一步扩展您对于
人类心智与科技融合前景的
理解。
在此,我们要向推荐此
书中文版的厦门大学哲学系
朱菁教授、山西大学哲学学
院梅剑华教授致以最深切的
感谢,他们以其深厚的相关
学术背景和专业热情,对本
书的作者和内容进行了点面
结合的精彩介绍,欢迎大家
关注两位老师在哲学领域的
重要贡献。我们也要向武汉
大学心理学系喻丰教授表达
诚挚谢意,喻老师不仅引荐
我们团队来翻译这部作品,
还以其对人工智能、认知科
学的深刻见解,为我们的翻
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
支持。同样,我们也必须感
谢我们的编辑团队,他们的
专业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辛勤
工作是本书能够最终顺利呈
现给读者的关键。
最后,我们希望这本书
能够激发您的兴趣,并引导
您深入探索这一令人兴奋的
研究领域。让我们与克拉克
一起探索“心体”的奥秘,共
同迎接和应对来自认知科学
与人工智能的哲学挑战。
全体译者 敬上
2024年1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心体》是安迪·克拉克
所著的一本优秀的认知科学
哲学导论与教科书。本书不
仅反映了克拉克的理论和思
想的特点,更有助于激发读
者对认知科学及其哲学问题
的兴趣。探究心智的奥秘是
一场漫长的跋涉,哲学能够
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来路、
审视足下、展望未来。
——朱菁 厦门大学哲学
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产劳动和知识传播的
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系统阐
释“以人为本”的心智科学一
哲学著作却姗姗来迟。克拉
克的科学与哲学论说交锋交
融,在技术时代帮助我们进
一步认识自己以及和我们同
行的智能机器。每一个想要
深度了解心智如何运作的朋
友不妨以此书为门径。
——梅剑华 山西大学哲
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认知科学》双语期刊主编
我们用来帮助我们思考
的工具一从语言到智能手机
一可能是思想本身的一部分
。克拉克的观点很清楚:你
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你期望和
想要的东西,以及你理解自
己和你与世界关系的方式。
——《纽约客》评论
克拉克对主要研究项目
的勾勒和讨论已经远远超出
了大多数入门图书所能达到
的水平。克拉克不仅阐述了
认知科学中每个关键研究项
目的主要倾向,还以一种非
常清晰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
式提醒我们这些项目各自的
优势和问题。我强烈将其推
荐给任何希望获得扎实同时
又具有挑战性的认知科学入
门读物的人。
——贝里特·布罗加德
(Berit Brogaard) 迈阿密
大学“布罗加德”多感官研究
实验室主任 哲学教授,奥
斯陆大学二级教授
我们的大脑到底是如何
工作的?一位认知哲学家(
安迪·克拉克)解释了为什
么预测(而非感知)是心智
的秘密武器。我们认为我们
直接看到和听到外部世界,
但我们的大部分经验是由大
脑创造的,这意味着它的猜
测是基于真正存在的东西的
有限信息。换句话说,我们
不断用预测来填补空白。
——《卫报》评论
精彩页
第1章
肉身机器:心体是软件
1.1 概述
1.2 讨论
(A)为什么把思想当作计算机?
(B)软件在本质上是一个自主的层级吗?
(C)模仿、建模和行为
(D)意识、信息和比萨
1.3 一个岔道
1.1 概述
计算机科学家马文?明斯基曾经把人类的大脑描述为一台不多也不少的肉身机器。当然,这是一个丑陋的词语。但它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它紧凑地表达了真正对科学的兴奋和相当狂热的唯物主义思想,这往往是早期认知科学研究的特征。心体(我们的思想、感觉、希望、畏惧信念和智力)被视为不过是生物大脑的运作,而大脑是我们脑袋里的肉身机器。这种把大脑当作肉身机器的概念很有意思,因为它让我们立即关注机器,而不是物质(肉身):物质的组织方式和它所支持的操作种类。毕竟,同一台机器(见方框1.1)通常可以由铁、钢、钨或其他材料制成。因此,我们所面对的,既是对将心智视作非物质的、精神的东西观念的否定,也是对认为最好从一种工程学的角度来研究心智观念的肯定,该观念揭示了所有这些湿的、白的、灰的、黏的东西恰好所构建而成的机器之本质。
方框1.1
“同一台机器”
在什么意义上“同一台机器”可以由铁、钢或其他材料制成?显然,在严格意义上的数值同一性上是不可能的。一套钢制飞僳和一套钨钢制飞镖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数值上相同)的一套飞镖。相关的同一感是某种功能上的同一。你可以用这两种材料好的飞镖中的任何一种(虽然我想不是用果冻)做出一套非常就像你可以用无数种不同的设计和材料做出一个非常好的开瓶器一样。事实上,某物被称为开瓶器的原因很简单,它被设计成一个开瓶器,并且能够起到开瓶的作用。大脑作为一个肉身机器的概念也体现了一个类似的观念:大脑的重要之处不在于它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而在于这些东西以何种方式被组织起来,以便支持思想和行动。这个观念是,这种能力取决于物理设备相当抽象的属性,而这些属性可以很好地复制到一个设备中,比如说一个由电线和硅制成的设备。这个观点的合理版本不需要宣称任何材料,例如,可能需要某种跨时间的稳定性(一种不会迅速瓦解的趋势)。问题的关键在于,只要满足一定的先决条件,同样的功能可以由多种不同的材料和设计满足。对于这种观点也有一些著名的反对意见(Searle,1980,1992)。
把大脑当成一台机器,尽管它是肉做的,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诚然存在着一种历史趋势,即试图通过与各种时下流行的技术进行类比来理解大脑的运作:据说电报、蒸汽机和电话总机都曾经被关注过。但现在应该清楚的是,“肉身机器”这个词语的用意,不仅仅是暗示一些粗略的类比,因为对被称为计算机的这类非常特殊的机器来说,这种说法实际上是认为大脑(以及一种并非毫无问题的延伸:心智)就是某种这样的装置。这并不是说大脑在某种程度上像一台计算机——在某些方面,任何东西都和其他东西一样,是自然界用一种相当潮湿而黏稠(指生物体的特征)的方式,用神经组织、突触、细胞集群以及其他所有的东西,建造出的一堆真正的计算机器。因此我们可以说,心体是在大脑“里”被发现的,就像软件是在运行它的计算系统“里”被发现的一样。
这种观点的吸引力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使精神变得特别,但又不至于使它变得鬼魅。它使精神依赖于肉体,却是以一种相当复杂和(我们将看到的)解放的方式。它为一个深刻的难题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答案:如何从一大堆物理物质中获得理智的、遵守理性的行为。为了具体化这种非神秘的、遵守理性的行为的观念,我们接下来回顾一下人工智能的历史(和史前)中一些关键的发展。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