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者歌于途(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钟若凌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钟若凌,女,出生于2000年10月,北京四中2018届人文实验班学生。兴趣广泛,热爱艺术,擅长绘画、钢琴、声乐、滑雪、网球等。对世界充满温暖的好奇心,坚持阅读与写作,在报刊发表数十篇作品,先后在多项作文比赛中获奖。
目录
序一 李晓波
序二 尹强
自序 真诚
第一辑 行者歌于途
行者歌于途
一山酒一壶
出于王之涂
客来起边声
伏山让水
西藏之行
罗马阳光
芝加哥日记
回望芝加哥
悦读
第二辑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小棉被
绽放
家乡的米果
采茶
家乡的三轮车
车上也是学校
美味情缘
一处经常流连的风景
秋里时候
月月桂
老夫老妻
老太
老了
第三辑 在我们这个年龄
在我们这个年龄
万花筒
“大王”
九班
我的2015
我的2016
春游小记
明月昭昭
不是陌生人
老地方
风雪载途

这样三年
第四辑 小小的快乐
小小的快乐
诗四首
同袍
《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
第五辑 关于梵高
相遇
其心也阳
《相遇》后记
精彩页
行者歌于途
这是第一次游学。不仅是字面意义,也是真正于人本身的。
“看书或旅行,总要让灵魂或身体在路上。”细想,是这个意思了。
从来没有这样感受过一棵千年古树表皮的沉绿湿滑和氤氲的玄灵;从来没有这样感受过一处墓冢给人的静寂稳达和释放不止的那种难以言明的来自圣贤的温和;从来没有这样感受过一次海战带来的威压壮烈和让人痛定思痛的历史……我们在路上,都一起感受过了。

还很浮躁的中午,我们干脆地启程,记得火车上狭小却温馨的一间间“宿舍”,我想这样启程的十几个小时是有必要的,那充斥躁动也就情有可原了,当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忙活着,就已然感觉到充实了。一探头就看见五六个人在下铺挤作一团表情狰狞地盯着一个小电脑,隔一阵就发出魔性的笑声;过道里挤满了正看书或闲聊的人,几十条腿把过道隔成一块块友好的又很有意思的空间;到了饭点,一个个跋山涉水去冲泡面,香飘四溢,于是又引得一批懒人起身;各个小组有自己的讨论或准备,像开营组在六张床之间周旋,亮出独门童子功的只为一个“闽”。这样的一节车厢,气氛翻腾,乐趣更浓,当晚仍然热火朝天,第一天的激动,总是要的,好像这样的不稳,才是开启一项有些伟大的历程的关键。

还记得青色的天拢着一块闷湿带凉的福建特有的空气,我们踩着湿泞上车,随着天渐大白,到了朱熹故居。当时还傻着,直到站在“朱熹故居”大字前,都还没意识到,游学开始了。怀着突涌的敬意这样走了一圈,然后就逼着自己体会出什么。然后,我们来到了那棵独立的、很随和地搭着水面的古树,其实我再也不会忘记这千年老树了,我想它比那已没有人气的屋宅更加沾染炊烟,实实兜住了千年流淌的光阴,滤下的是一树苍绿,或许当年那位不谙世事的元晦,也眺望过同一片云雾缭绕的同一片山头,古木恒凉,中有空砥,走远些也还能看见古木顶冠垂枝很淡定地触着影子。

九曲溪,慕名已久,顾名思义有九曲。长溪流水裹青山,阳光直射下的水面更加通透翡碧。长长亭台下站着一队队的我们,从人群间隙已能看见一条条竹筏上橘色的身影了,周身全是雀跃,这样近地触水总是让人高兴的事,南方的水,总要神秘温婉些,更招人爱,也更让人期待,好像水本身,就是欣喜的东西了。很兴奋地“丁”字步上筏,坐下后套上救生衣,然后就被一股携湿带水的气味裹挟了,衣服有点长,总差点碰到嘴,衣服上点点黑迹,也让人讨厌不起来。筏动了,船工师傅很能侃,一路天南地北地聊,几十个梗让人不停开怀大笑,这山这水就是用来承接愉悦的,大笑声融进山水,也显得开达,也显得不那么吵了。水边一座座石山负着一个个风化的石窟让人无端就能感受到土水之间的契合和风石一次次绵柔却含有力量的相拥。溪水基本温柔,波波袅袅,像是苍天反回白水上,晕出天青色的水质,又像是流水拖着白云,把整个天空都纳入怀下。几处浅可见底,几处深至三十六米,船随波而动。水边大石岩壁上的点点坑坑,是竹杖一次次地敲点啄出来的,这样小巧可爱,但比之那些悬于壁顶的岁月催出的坑洞,不失分毫。
P14-17
导语
我通过用脚步丈量,用灵魂接触,来从这个世界里获得勇气,从而自悟,再而表达。
钟若凌是北京四中人文实验班的优秀毕业生,她的作文经常作为范文供大家欣赏学习,本书为她优秀作文和随笔散文的集结出版。
钟若凌著的《行者歌于途(精)》分描写人文旅游的“行者歌于途”,描写家庭的“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是作者与家人、宠物等的交往,“在我们这个年龄”,“小小的快乐”,“关于梵高”五辑。
序言
能够找到写作作为表达自我的方式,其实是非常幸福
的一件事。
初见若凌,就被她的笑容打动,伴随着清爽明快的笑
声,绽开的是充满活力的笑颜,弯弯的笑眼娇俏可爱,不
管什么时候,总能让人感到温暖愉悦。再看她的文字,充
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善意,她喜欢用稚嫩的笔记录自己的
所闻所感。
若凌的眼神是澄澈而灵动的,她一路成长都与山水相
伴,仁山智水浸润了她的心灵,让她的文章也氤氲着碧色
。嘉峪关、莫高窟、阳关、西藏、罗马、芝加哥,一路走
来且行且歌。黄昏下的青冢、晨光中的经幡、转身后的阳
关,都让她沉静肃穆、追寻求索;碧水上的艄公、风雪中
的同伴、芝加哥的“家人”,都让她感动温暖、珍惜深藏
。这些感受形诸于文,我们便能读出那份对山水的眷恋和
怀想。正如若凌所言“我愿意永久地涉足,提酒一壶,过
洒莹的石上,踏盈香的泥旁”。
初二时,班里同学突发疾病住院,她和几个女生一放
学就跑去看望。害怕打扰病人,她就抱着好吃的默默守在
病房门口,眼巴巴地等着护士阿姨允许她看一眼。其实若
凌不擅长用语言表达感情,如果让她把那份关爱说出来,
她会非常羞涩。幸而她学会了用文字来表述。
于是,《九班》有对班级优秀的小小骄傲,《美味情
缘》有对故乡美味的心心念念,《老夫老妻》有对相濡以
沫的理解赞赏……还有直击人心的《老了》,“她大大的
耳朵干瘪了,不太显眼,服帖地附在两侧;她咧嘴笑着,
眯缝着眼,孩子一样,残余的两颗牙隐约现于下嘴唇后方
,已经斑驳;脖颈微曲,一串珍珠,一串红绳穿玉,并不
是整齐的样子,有些缓慢的随性。她的手很是宁静地交叠
在一起,青筋颜色深晕,蜿蜒在瘦削的指骨上……”字里
行间,那份说不出口的对老太日渐老去的不舍和依恋,那
份轻抚着布满沧桑的手背的无奈和心疼都让人不由动容。
若凌喜欢绘画,多年专业的学习,不但让她画技渐长
,更让她拥有了敏锐的色彩感知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她的文章也因此多了几分斑斓和细腻。“浓墨重彩的黑色
中调和了混有苔藓反光的柔绿,还有的是天了,本蓝的切
开一丝,变得纯净幽白,很利落的一条从视野上际霸道地
纵至远方。”这是若凌笔下的一线天,黑色、柔绿、本蓝
、幽白,色彩的冲击让人过目难忘。“翡碧一路掠过眼角
,柔水淌在脚边,不时漫上黄紫成段的毛竹筏,轻抚船夫
的雨鞋。”这是若凌写的九曲溪,她的色彩感知力细腻到
能发现毛竹筏的一丝紫色。
作为一个灵心善感的女孩,若凌总是能够把自己放在
所观之物中,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感同身受。斑驳的秦俑,
沧桑的飞天,她不仅仅只是欣赏描绘,而是将自己的精神
放在它们之上,用自己的想象感受它们的悲喜。一叶一花
,一尘一沙,在她眼中都是有生命的灵物。“我到四号坑
洞那一头,几个单独摆放的人俑是重点的被关注对象……
我绕到他们背后,看他们紧张到手足无措,瞪着玻璃反光
里熠熠生辉的自己,一动不动。我臆想一些只是孩子的年
纪,十八九岁,还青涩,他们从自己的队友中被拉出来,
单独一柜,他们不知道这是嘉奖还是惩罚,所以表情慢慢
地僵在了脸上,泥土糊住了面庞,将那些平和柔软的肌肉
固定住,冷汗从额际的裂痕渗出来。”就像是自己陈列在
那里一样,若凌笔下的兵马俑不再是供人凭吊的呆滞泥塑
而是有了冷汗和温度的窘迫士兵,而她的柔肠和悲悯也随
着这记叙文字被带了出来。
读过万卷书,行罢万里路,随着年龄渐长,若凌的文
字不仅仅只在表层感受摹写,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些独具个性的思考闪耀她的理性和智慧。阅《史记》,
她穿越时空,随着司马字长历经波折,她说:“如果没有
司马迁,那些传说,那些光鲜或丑陋,那些贤德或暴虐将
会杂乱地堆在一起几千年,互相纠葛,逐渐发臭、腐烂,
慢慢蚕食掉中国上下五千年存在的意义,以及这意义背后
全部宝贵的胚芽。如果这些胚芽无法得以吸取时代的力量
来长大甚至存活,历史会将无以承续,进入一个肤浅虚无
的时代。历史幸有司马迁,他像那治水的大禹,理清、安
抚了咆哮着的巨流,当他离开,那变得无声而清澈的江水
见证了他拔出脚跟。”一番感慨,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司马
迁的伟大。游敦煌,多少人悲叹的那句“敦煌者,吾国学
术之伤心史也”却让她心生质疑。她没有人云亦云地跟着
悲叹历史,妄言伤心,而是倔强地认为“莫高窟值得的一
定不止于此,她值得的一定不止是那两三句引人愤怒的历
史,和游人们一句一句的哀声。她还有绮丽罗兰,她还有
揉着灰沉的雕栏玉砌,而所有人,都只往那些伤疤上瞟”
,能够看到荒败之下的生机,能够欣赏伤疤之后的绚丽,
若凌的视角充分展现了她思想的成熟和思考的深度。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若凌深知自己的文学之路还很
漫长,从初中到高中,她不断地汲取经典,不断地潜心揣
摩,终于,她的文章有了自己的特色。她的大段长句铺陈
绚丽,她的两三字短句干净利落,通篇文章,不管是抒情
还是叙事,都磊落坦荡,落落大方,读罢,总能让人感受
到世间的美好和前行的力量。
能够找到写作作为表达自我的方式,其实是非常幸福
的一件事。若凌有幸,能够与文字相伴;文字有幸,能有
这样的赤子相依。希望她就这样带着真纯和勇气一路踏歌
而行!
李晓波
(北京四中一级教师,为若凌初中班主任、语文老师

内容推荐
钟若凌著的《行者歌于途(精)》是作者小学、初中和高中时期在各大作文大赛上获奖文章的集结,部分文章已发表于《大学生科技报》《团结报》《北京日报》《中国消费者报》和《东方少年第三届获奖作品集》等。全书分为五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