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离开大陆后,撰写了多篇论述中国传统学术之独特性的文章,《中国学术通义》即此类文章之汇集,收文十四篇。
书中,钱穆以通儒眼光,对中国史学、中国文学、儒学、朱子之学、经史子集之学做了通俗易懂的概论式评述,指出:中国学术自有独特性,其重人尤过于重学,重内尤过于重外,重道尤过于重艺;吾人非了解中国学术之独特性,无以了解中国文化之独特性;了解中国旧学,不当以西方学术成规为准绳。
钱穆还就师道、学风、德性、辨志、治学门径等话题分享切身体会,可资有志者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学术通义(精)/思想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钱穆 |
出版社 | 书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钱穆离开大陆后,撰写了多篇论述中国传统学术之独特性的文章,《中国学术通义》即此类文章之汇集,收文十四篇。 书中,钱穆以通儒眼光,对中国史学、中国文学、儒学、朱子之学、经史子集之学做了通俗易懂的概论式评述,指出:中国学术自有独特性,其重人尤过于重学,重内尤过于重外,重道尤过于重艺;吾人非了解中国学术之独特性,无以了解中国文化之独特性;了解中国旧学,不当以西方学术成规为准绳。 钱穆还就师道、学风、德性、辨志、治学门径等话题分享切身体会,可资有志者借鉴。 目录 序 三版弁言 一 四部概论 二 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 三 朱子学术述评 四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史学 五 张晓峰中华五千年史序 六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文学 七 中国学术特性 八 泛论学术与师道 九 有关学问之系统 十 学术与风气 十一 关于学问方面之智慧与功力 十二 学问与德性 十三 择术与辨志 十四 我对于中国文化的展望 导语 “中国学术界贵通人,不贵专家”——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的学术文化通论之作 如余英时所言,钱穆认为学术虽有经史子集之分,但它们都呈现着中国文化特征,所以可以互通。钱穆的史学即以“通儒”视野贯通经史子集四部,这本书呈现了他兼涉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的“通人之学”,其中所寄寓的人文精神,或可为现代的学术研究提供一种广阔的人文视野。 “文化不能与学术相分离”“学术明而后文化明”——明学术古今之变,方知文化古今之变 受近代文化界出现的西化潮流影响,国人纷纷以西方学术成规为标准指摘中国旧学。对此,钱穆指出中国传统学术自有其独特性即人文精神,中国文化也是如此,国人不可随意舍弃之,否则邯郸学步,非驴非马,文化发展终将迷失方向。学术是文化的导引,学术兴而后文化兴,欲复兴国家,复兴文化,首当复兴学术。 书评(媒体评论) 治国史而以学术流变为基底,直承儒统,独立 开辟,不倚傍前贤时俊,是钱学的特点。……“国 学大师”之名,章太炎之后,唯钱穆当之无愧。 ——刘梦溪(中国文化研究所原所长) 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 无人能出其右。 ——杨联陞(汉学大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精彩页 序 欲考较一国家一民族之文化,上层首当注意其“学术”,下层则当注意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导先路。苟非有学术领导,则文化将无向往,非停滞不前,则迷惑失途。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销而云散。 中国文化传统,绵亘数千年,乃由吾中华民族所独自创建,自有其独特性之存在。即就中国社会风俗言,虽数千年来历时递变,然亦有其前后相承、一贯不断之独特性。即以当前可目睹者言,全球社会,各地风俗,可谓无一相似。风俗然,学术亦然。中国学术,显亦有其独特性。苟不然,此社会风俗之独特性,又由何来。惟风俗易晓,学术难明。其间分别,如是而已。中国与外族文化之接触,最先为印度佛教之东来。佛教虽为一宗教,而其所内涵之学术意义亦特丰。佛教之中国化,则胥由中国学术传统中所赋有之独特性之功。南北朝、隋、唐高僧,多兼通内外学,遂使中国学术逐渐渗入于佛教信仰中,而佛教之在中国,乃亦随之而变。 近代中国,与欧西文化接触,双方文化传统各不同,因此上而学术,下而风俗,双方亦各不同。近代国人,乃有“国学”一名词之兴起。或疑学术当具世界共同性,何可独立于世界共同性学术之外,而别标“国学”一名词。不知同属人类,斯必具人类之共同性,然亦何害于各人有各人之个性。即就西方言,不论文学、史学、哲学,英、美、法、德诸邦,纵在同一文化系统之下,亦复有其在学术上各自内涵之独特性之存在。更何论中国与西欧,其相互间,在学术上之不能无相异,事更宜然,理无足怪。 今国人一切以信奉西方为归,群遵西方学术成规,返治中国传统旧存诸学,精神宗旨既各异趋,道途格局亦不一致。必求以西方作绳律,则中国旧学,乃若不见有是处。抑且欲了解中国旧学,亦当从中国旧学本所具有之精神宗旨、道途格局寻求了解,否则将貌似神非,并亦一无所知。既所不知,又何从而有正确之批判。 或又谓时代变,斯学术亦当随而变,此固是矣。不仅西方学术,远自希腊,迄于现代,固已时时有变。即中国学术亦然。自西周以迄先秦,下经两汉,循至于近代,亦何尝不随时有变。如人之自婴孩而成年而壮而老,岂不亦随时有变。然而各有生命,各有个性。我不能变而为彼,彼亦不能变而为我,此则终有其不可变者。故人贵求自立,谓他人父,而血统终不属,此亦无奈之何者。 今人又竞言复兴文化,又必申言其决非复古,斯亦是矣。然复兴究与改造有不同。新中国之新文化则仍当从旧中国旧文化中翻新,此始得谓之是复兴。若必待彻底毁灭了旧中国旧文化,赤地新建,异军特起,此又乌得谓之中国与中国文化之复兴。故欲复兴国家,复兴文化,首当复兴学术。而新学术则仍当从旧学术中翻新复兴。此始为中国学术文化将来光明一坦途。 推此言之,如欲创造中国新文学,仍当先求了解中国旧文学,期能从旧文学中翻新复兴,而后乃有合理的中国新文学之产生。若一意模仿抄袭西方文学,决心舍我而从之,此非中国文学之复兴,乃属中国文学之革命,其事易知,不烦深辨。而且以中国人使用中国文字描写中国社会人生,亦决不能即成为西方文学。邯郸学步,非驴非马,其此之谓矣。 今若谓中国旧文学已死去,则中国社会人生依然存在,中国文字亦依然使用,只把这“的、那、吗”换去了“之、乎、者、也”,何得云中国文学已死。若仅谓近代中国人已不能读中国古书,故说中国旧文学已死去,则正贵有志创造新文学者,能从中国古书《诗经》《楚辞》《文选》乃及唐宋以下各家诗、文、词、曲、说部中,熟玩深思,取精用宏,独具机杼,使其推陈而出新,乃庶有当于文学复兴或中国新文学之称。否则只是西方文学之侵入与替代,断非中国文学之复兴与创造。抑且即在今日,能读《诗经》《楚辞》《文选》古籍者,亦尚有人。又乌得谓旧文学已全死去。纵谓其非社会大众所知,则岂《阳春白雪》,亦当不得预于歌唱之林,乃惟《下里巴人》方得为音乐之正宗?试问西方,亦岂如是。 要之,中国学术之必有其独特性,亦如中国传统文化之有其独特性,两者相关,不可分割。非了解中国学术之独特性,即亦将无以了解中国文化之独特性。惟从另一面言之,亦可谓不明中国文化之独特性,即无以明中国学术之独特性。今姑举其最大者言之,中国文化之独特性,偏重在人文精神一面,中国学术亦然。近人率多认文、史、哲诸科谓是属于人文方面,其实中国学术之有关此诸科者,其内涵精神亦复有其独特处。中国传统,重视其人所为之学,而更重视为此学之人。中国传统,每认为学属于人,而非人属于学。故人之为学,必能以人为主而学为从。当以人为学之中心,而不以学为人之中心,故中国学术乃亦尚通不尚专。既贵其学之能专,尤更贵其人之能通。故学问所尚,在能完成人人之德性,而不尚为学术分门类,使人人获有其部分之智识。苟其仅见学,不见人,人隐于学,而不能以学显人,斯即非中国传统之所贵。 中国自古亦即有所谓专家畴人之学,如天文、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