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导演杨蕊创作出了一部奇异而前卫的实验电影《翻山》,并在院线上映,引发了业界的讨论。杨慧、陈弘毅、雷建军编著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附光盘实验电影翻山研究)》正是针对这部电影展开的研究与解读,并跳出电影本身,上升到对电影本体,电影视听语言,电影作者与观众关系等多个视角的分析,试图通过一个“小案例”切入“大问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讨论“电影究竟有多少影响的可能性,电影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命题。
《翻山》作为一部中国实验电影奇异而前卫,2010年上映后立即引发学界和业界的讨论。杨慧、陈弘毅、雷建军编著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附光盘实验电影翻山研究)》是针对这部电影展开的研究与解读,试图从多个视角出发,以“小案例”切入“大问题”,以生动明了的语言试图探讨: 电影究竟有多少可能性?电影究竟是什么?
序章
一问百年:电影是什么?
《翻山》:一部电影和一些求索
第一章 观众:上山与下山是同一条路
到场:“没有强大的内心,是解读不了《翻山》的”
进入:“你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翻山》”
镜像:“融入《翻山》的过程也是重读自我的过程”
定位:“一个反艺术的影视作品”?
弃权:“导演与观众的交流环节挺‘扯’的”
第二章 叙事:所叙之事不成故事
原调:当故事被说时
变奏:故事若隐若现
和弦:观众见仁见智
回响:故事为何而生?
第三章 视听语言:身体性的观影与极限
视觉:长、很长与更加长
听力:草蛇灰线的叙事者
五感:张开四肢来观影
倒影:用自己的内心演电影
第四章 导演:亦在此山中
山门:作品是作者的病例?
山路:导演在“搞什么名堂”?
山洞:导演想“翻”什么“山”?
山神:“翻山”中的导演
山顶:走出“被媒体”困境
翻山:和导演一起的旅途
终章:来自一部电影的答卷
附录一:上海电影节《翻山》导演杨蕊与观众互动(节选)
附录二:就《翻山》对俞灵的访谈(节选)
附录三:就《翻山》对冯卫民的采访(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