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传承着民族历史记忆,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村落过疏化趋势日益加剧,村庄发展主体缺失,村落发展困难重重。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要留住“根脉”,不断积累发展资本,推动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本书通过探讨过疏化背景下湘鄂西地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助于深化对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发展规律的认识,服务于乡村建设实践,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为全国过疏化村落的治理提供参考建议。 作者简介 姜爱,女,汉族,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北荆门人,博士。现为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武陵地区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国家民委项目一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一项,湖北省民宗委项目一项。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湖北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 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 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湘鄂西地区传统村落概貌 第一节 湘鄂西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与类型 一 传统村落的分布 二 传统村落的类型 第二节 湘鄂西地区传统村落的特点与价值 一 传统村落的特点 二 传统村落的价值 第三节 湘鄂西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状况 一 取得的成绩 二 面临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湘鄂西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村落发展 第一节 古代湘鄂西地区的发展 一 先秦时期 二 羁縻时期 三 土司时期 四 改土归流与苗防屯政时期 第二节 近代湘鄂西地区的村落发展 一 晚清时期 二 民国时期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湘鄂西地区的村落发展 一 土地改革时期 二 合作化与人民公社时期 三 改革开放以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湘鄂西地区传统村落过疏化现状 第一节 传统村落的人口外流 一 非农职业人口外流 二 村民劳务输出 三 婚嫁外流 四 学生与老年人外流 第二节 传统村落过疏化的表现 一 房屋空壳化 二 产业空洞化 三 人才空心化 四 文化消解化 五 情感疏远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村落过疏化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政策环境的影响 一 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二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三 教育资源的调整 第二节 城市的拉力效应 一 城市发展机会多 二 城市生活方便快捷 三 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 第三节 山区农村自身的离心力 一 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 二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 三 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创业艰难 第四节 村民的“理性选择” 一 生存理性逻辑 二 社会理性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疏化背景下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传统生产萎缩 一 土地粗放经营 二 传统农业被转型 三 家庭养殖衰落 第二节 传统习俗与民族文化的流逝 一 传统节日习俗异化 二 婚丧礼俗的变迁 三 民族艺术传承面临困境 第三节 乡村公共服务事业萎缩 一 乡村小学发展困难 二 医疗水平停滞不前 三 公共服务发展受阻 第四节 乡村治理难度增大 一 乡村缺乏德才兼备的村干部 二 男性婚姻挤压导致社会不稳定 三 村落不安全因子增加 第五节 留守人口问题凸显 一 留守儿童教育缺失 二 独居老人负担过重 三 留守妇女面临“诱惑”和离婚风险 第六节 村落价值认同式微 一 “异质性”增加导致村落凝聚力降低 二 新生代农民工“乡愁”流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过疏化背景下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 风貌完整,村容整洁宜居 二 产业发展,村民生活小康 三 教育回归,文化传承有序 四 “三治”融合,管理平等民主 五 乡风文明,乡愁乡情延续 第二节 过疏化村落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 科学规划、逐步推进 二 生态为本、绿色发展 三 村民主体、多元参与 四 因地制宜、多样发展 第三节 过疏化村落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 采取各种途径吸引精英人士返乡 二 加强对外流人员的密切联系和管理 三 关注留守人群兴建公益建筑和文化空间 四 积极探索过疏化村落经济发展新模式 五 吸取国内外过疏化村落发展经验 六 建立村落发展的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 正确看待传统村落的过疏化现象 二 资本与市民下乡 三 留住传统村落的根脉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