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98年,钱锺书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本书开头,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则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最安全的庇护所。第三部分则是记录了一家人生活点滴的笔记、信笺、图画等,皆由杨先生亲手书写说明。 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江苏无锡人。女作家、翻译家。早年留学欧洲,1938年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创作有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长篇小说《洗澡》等;译作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以及柏拉图的《斐多》等。有《杨绛全集》(九卷)行世。 目录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一)走上古驿道 (二)古驿道上相聚 (三)古驿道上相失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我们仁拾遗失散了的时光 出版后记 导语 《我们仨》讲述了一代知识精英的家庭日常生活,但是却是人在世界上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生活。“有独立知识分子最基本的品格含在其中,然而却平和得不着痕迹”。 图书市场久违了这样至情至性的作品。没有过火到可笑的煽情,没有所谓的内幕。这只是一位一个老人在孤独的晚景里同彼岸的家人无声的对话。也许它和读者事先的期待会有出入,它恐怕满足不了大家的好奇心,但是每一个人都被感动了。这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所有不平凡的东西都被滤掉了,剩下只是最普通的亲情。 增补家庭照片、日记、书信、手札等珍贵资料,以及杨绛先生与“我们仨”相关的回忆文章,邀您一起,重温过去,体味隽永。 后记 早在20世纪70年代,杨 绛先生与钱锺书先生就与三 联书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1年,三联书店出版了 由钱锺书小引并封面题字的 杨绛散文集《干校六记》, 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也由 此开启了三联出版纪实作品 的先河。随后,三联书店陆 续推出杨绛散文集《关于小 说》(1986)、《将饮茶 》(1987),小说《洗澡 》(1988)和随笔《杂忆 与杂写》(1994)。20世 纪90年代,钱锺书先生还担 任了北京三联和香港三联联 合发行的大型文库“中国近 代学术名著丛书”的主编, 这是他唯一担任过主编的丛 书。 杨绛先生曾说:“我们决 定把《钱锺书集》交三联出 版,我也有几本书是三联出 版的。因为三联是我们熟悉 的老书店,品牌好,有它的 特色。特色是:不官不商, 有书香。我们喜爱这点特色 。” 1997年早春,钱瑗去世 。1998年冬天,钱锺书先 生去世。相继失去两个最亲 爱的人,年近九十的杨先生 给自己安排了繁重的工作。 1999年,翻译完成了柏拉 图对话录《斐多》,怀着无 比的悲痛“试图做一件力所 不及的事”,以“投入全部心 神而忘掉自己”;2001年定 稿了三联书店6年来一直在 编校的《钱锺书集》,同时 开始整理钱先生的大量中英 文读书笔记,交商务印书馆 影印出版了《钱锺书手稿集 》。直到2002年冬天,杨 先生终于动笔,三四个月内 一气呵成《我们仨》,“在 点点滴滴的往事回忆中,与 锺书和圆圆又聚了聚”,写 到动情处,泪滴洒落纸上, 不能自已。与手搞一并收录 其中的,还有“我们仨”的一 些老照片、家书、便条等等 ,杨先生亲自手写了每一幅 的图注。 2003年7月,SARS刚刚 过去,《我们仁》在几乎没 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成为读 书界的热点,仅当年就重印 十余次、销售30余万册,深 受读者喜爱。出版当年,《 我们仨》即被评为“2003年 最感人的书”“2003开卷好书 奖第一名”“新浪年度精品图 书奖”。杨先生没想到年轻 人也喜欢看《我们仨》,难 得地为新浪网的这次评选活 动写了一份答词。《我们仨 》出版一周年之际,三联书 店推出了精装珍藏本。多年 来,《我们仨》持续畅销, 累计销售近千万册,还被翻 译成德、日、韩等多种语言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版发 行。遵照杨绛先生生前嘱托 ,本书所得版税全部捐给杨 绛先生在母校清华大学设立 的“好读书”奖学金,资助优 秀和家庭清寒的学子好读书 ,读好书。 2023年《我们仁》出版 20周年。我们决定在初版基 础上,增补相关照片、手稿 等珍贵资料,推出“二十周 年纪念本”,邀广大读者一 起,重温我们仨的时光。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 易散琉璃脆”,但是他们仨 的故事,将在书中永远流唱 。 精彩页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么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火,想必相离很远了。锺书自顾自先回家了吗?我也得回家呀。我正待寻觅归路,忽见一个老人拉着一辆空的黄包车,忙拦住他。他倒也停了车。可是我怎么也说不出要到哪里去,惶急中忽然醒了。锺书在我旁边的床上睡得正酣呢。 我转侧了半夜等锺书醒来,就告诉他我做了一个梦,如此这般;于是埋怨他怎么一声不响地撇下我自顾自走了。锺书并不为我梦中的他辩护,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一)走上古驿道 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锺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 “做坏事”就是在她屋里捣乱。 我走进阿圆卧房一看究竟。只见她床头枕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一只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端端正正站着一双沾满尘土的皮鞋——显然是阿圆回家后刚脱下的,一只鞋里塞一个笔筒,里面有阿圆的毛笔、画笔、铅笔、圆珠笔等,另一只鞋里塞一个扫床的笤帚把。沿着枕头是阿圆带回家的大书包。接下是横放着的一本一本大小各式的书,后面拖着我给阿圆的长把“鞋拔”,大概算是尾巴。阿圆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里,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圆得意地说:“当场拿获!!” 锺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阿圆说:“有这种alibi吗?”(注: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 我忍不住也笑了。三个人都在笑。客厅里电话铃响了几声,我们才听到。 接电话照例是我的事(写回信是锺书的事)。我赶忙去接。没听清是谁打来的,只听到对方找钱锺书去开会。我忙说:“钱锺书还病着呢,我是他的老伴儿,我代他请假吧。”对方不理,只命令说:“明天报到,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有车来接。” 我忙说:“请问在什么地点报到?我可以让司机同志来代他请假。” 对方说:“地点在山上,司机找不到。明天上午九点有车来接。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电话就挂断了。 P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