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周作人胡适浅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菊香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菊香著作的《鲁迅周作人胡适浅论》收录作者对“五四”新文化时期三位主要代表人物的多年研究成果28篇及2篇附录,分析、探讨了鲁迅、周作人及胡适三位文化领军人物的文学创作风格、文化研究成就、个人成长历程等,以及他们之间或分别与其他文化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交流经历。

内容推荐

张菊香著作的《鲁迅周作人胡适浅论》是对“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影响深远的三位著名历史人物:鲁迅、周作人、胡适的粗浅论述。收入的文章或阐述了他们作品的美学特征、艺术风格,或探讨了他们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或概述了他们一生的文学成就。其中绝大多数论文都曾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亦在业内引起过一定的学术反响。

此书的价值在于:为研究、解读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与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考察、评估民国文化人物开辟了新的视野、拓展了新的角度;展现了历史文化巨擎之间的个人交流与矛盾纠葛,审视了他们的理念与性格差异,再现了时代潮流中文人思想的成长与变化。

目录

李何林《周作人年谱序》

张中行《周作人年谱》(增订版)序

1.雕塑人的灵魂的伟大艺术

2.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3.浅探鲁迅杂文对中国古典散文传统的继承

4.鲁迅杂文美学特征断想

5.鲁迅三十年代杂文的艺术成就

6.鲁迅研究上的别一洞天——喜读《籍海探珍》

7.周作人出任伪职的前前后后

8.从封建阶级的叛逆士到帝国主义的附庸——漫评周作人的道路

9.近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

10.周作人传略

11.周作人传

12.周作人的散文艺术

13.周作人附逆原因浅探

14.忧患寂寞的童年生活——周作人的童年少年时期

15.南京时期的勤奋苦读——周作人的青年时代

16.怡怡兄弟成为参商——周作人与鲁迅之间的兄弟分裂

17.三年的囚牢生活——周作人在老虎桥监狱

18.周作人在上海迎接解放

19.“双百方针”照耀下的周作人

20.周作人的最后日子——周作人在文化大革命前后

21.红楼奠基的深情——周作人和李大钊

22.从携手到分裂——周作人与陈独秀之间的交往

23.周作人的一篇佚文

24.《周作人年谱》后记(一)

24.《周作人年谱》后记(二)

25.“周氏兄弟”与中西文化

26.鲁迅、周作人文化心态异同论

27.鲁迅周作人早期作品署名互用问题考订

28.概论胡适

29.胡适与周作人二三事

后记

试读章节

1.雕塑人的灵魂的伟大艺术——浅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

“人”在生活里是中心,在艺术里也是中心。而刻划人的灵魂,又是塑造人物的中心。只要把活的灵魂贯注到所写的人物中去,人物就有了生命,就能再现出生活中“实在人物的真实性”。对人的灵魂挖掘、表现得愈深,人物性格把握得也就愈准确,艺术形象也就愈丰满、深厚、感人。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创作,之所以摄人心魄,莫不是因为它们深刻地挖掘和艺术地再现了人的灵魂。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对人的心灵有着真知灼见,而且善于为我们揭示它的奥秘——这是我们评论写出了让我们惊奇作品的那些作家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他还称赞托尔斯泰,说:“认识人的心灵,乃是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最基本的力量。”别林斯基谈到艺术品不同于肖像时,也曾指出:艺术品“不仅抓住外部的相似,并且还把握住原物的整个灵魂”。

中国的传统艺术,更加强调传神,更加注重艺术创作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曾经详细地论述过艺术创作所以强调“神似”的原因,指出:“不日形,日貌,而日神者,以天下之人形同者有之,貌类者有之,至于神则有不能相同者矣。作者若但求之形似,则方园肥瘦,即数十人之中,且有相似者矣。乌得谓之传神?今有一人焉,前肥而后瘦,前白而后苍,前无鬃髭而后多髯,乍见之,或不能相识,即而视之,必恍然日,此即某某也,盖形变而神不变也。故形或小失,犹之可也,若神少乘,则竟非其人矣。”中国传统的戏曲、绘画、小说作者,都得力于“传神”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众多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艺术名作。

可见,揭示人的灵魂,传出摹写对象的神韵,乃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更是中国艺术的宝贵传统。伟大的艺术家鲁迅深谙这一规律,并精湛地运用它,创造出一系列神态多姿、风采各异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宝库。

鲁迅曾经说过:能“将灵魂显示於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他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又说:“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事实上,鲁迅的小说篇篇都以刻划人的灵魂之深,震撼着读者,显示出鲁迅的小说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文学。

一、画出人物灵魂上的“眼睛”

雕塑人的灵魂,首先就要刻划出人物精神的主要特征,人物精神上的主要特征写出来了,人物就活了。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的逼真,也毫无意思。”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也很注重“点睛”的作用,宋人赵希鹄说:“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着力写出人物精神上的主要特征,可以做到笔墨洗练地刻划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而不浪费笔墨于细枝末节。文学艺术区别于现实生活的地方,就在于它比实际生活更典型、更集中、更理想、更有普遍性。文学艺术不能纯客观地、如实地表现生活中人的各个方面,在艺术提炼的过程中,总是要舍弃了人物的某些次要方面,而强调和突出人物精神上的主要特质。所以“画眼睛,,的确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高妙手法。鲁迅之所以能在几千字的短篇里,刻划出一个个不朽的艺术形象,首先就得力于这种“画眼睛,,的艺术手法。鲁迅总是牢牢地把握住人物精神上的主要特征,即人物性格的主要特点,笔墨集中地刻划人物,所以在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对这些人物,尽管我们并不全部知道他的外貌怎样,身世如何,也不尽得知他的全部生活经历和某些具体情状,只是因为作者集中描写的几个生活片断,鲜明地刻划出他们性格的主要特征,就使这热人物永远生动地铭刻在读者的记忆中。即或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因其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互相鲜明地区别开来。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同是鲁迅笔下描写的被压迫、被损害的劳动妇女形象,三个人的性格却又迥然不同:单四嫂子是那么孤苦无告,祥林嫂是那样安分勤劳,而爱姑则又是那么勇敢、泼辣。为了突出这三个劳动妇女精神上的不同特征,鲁迅精心选择了最适于表现他们性格特征的不同的生活片断。本来就守了寡的单四嫂子,其唯一的生活依托宝儿生病致死的场景,最有利于表现单四嫂子在那个冷漠社会中的孤苦无告。给鲁四老爷家帮工的祥林嫂想争得起码的劳动权利而不得的情节,也最宜于描写祥林嫂的安分勤劳。面对强大的对手,敢于去进行离婚抗争的片断,则最便于突出表现爱姑的泼辣、勇敢。鲁迅牢牢把握住人物精神上的不同特征,选取最能表现这一特征的生活片断,集中突出地加以描写,就使这三个本质上相似、命运也极相似的劳动妇女,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风采;使读者绝不会把他们混淆起来。(P1-P3)

序言

代序

《周作人年谱》序

李何林

应南开大学出版社之约,我阅读了张菊香同志主编的《周作人年谱》。这是搜集相当完备的有关周作人一生的生活和著作的编年记录,是中国第一部《周作人年谱》,记载了周作人一生的生活状况及其背景,有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及活动、文学艺术思想及活动,以及他一生的著作和文章。对于他的著作和文章,凡稍有意义者都作了“提要”“题解”或“摘录”,供读者参考、研究。这个工作,编者是花了不少力气的。

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复杂而且有过好的和坏的影响的作家。“五四”时代(1918~1921)是他的黄金时代,当时他以一个反封建的战士形象出现于文坛,可以说与鲁迅并驾齐驱,被誉为“周氏兄弟”闻名于世。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周作人有时还发表一些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文章,但在思想感情上已经逐渐显露出赶不上进步思想界的形势了。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思想的输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提倡和讨论,周作人原有的那一点点软弱的“五四”时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是远远落在进步思想界的后面了,被抛在马列主义思想潮流的沙滩上。

到30世纪30年代,他就越向下坡路滑去;“七七”抗战后更是越滑越远,终于做了汉奸。由此,周作人终于做了汉奸的主要原因,是他一生思想的逐渐蜕化变质导致,他的日本妻子和环境的逼迫是次要的。这一切都可以从《周作人年谱》中找到答案:他一生所写文章内容和社会政治活动实践向我们提供了答案。

其实,作为他“黄金时代”的思想也不如鲁迅思想进步:姑不论除了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明确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这种思想他没有以外,即使在对待文艺和人生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他也远远不如鲁迅。鲁迅强调文学要“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周作人怎么说的呢?他说:

“为艺术的艺术”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固然不很妥当……“为人生的艺术”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当作改造生活的工具而非终极,也何尝不把艺术分离呢?……总之,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使它隔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自己的园地》)

他说的很明白:被称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派”的代表思想家的周作人,他是既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也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因为这两者都是“把艺术分离”。艺术是“独立的”,有它的“终极”目的,这“终极”目的不言而喻是艺术本身之美。这就和当时创造社诸公的“为艺术而艺术”,说艺术的目的只在表现它本身的美,没有什么区别了。鲁迅则斩钉截铁坚定地说:文艺应该“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并且付诸于一生的创作实践。

从“五四”时代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将近30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主流是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反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及其帮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学。但也有在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和影响之外,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领导和影响的文学,它们在一定时期或一定程度上也反封建反帝,但往往反得不彻底,或者昙花一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支流。还有一些文人,在买办资产阶级思想、19世纪末没落的资产阶级逃避现实的现代派文艺思想、法西斯民族主义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遗毒等等的影响下,他们反苏反共,宣传法西斯民族主义和封建主义遗毒,粉饰或歌颂帝国主义,模仿逃避现实和反现实主义的现代派,写象征派的朦胧诗,提倡唯美主义,描写色情肉感等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逆流”。周作人一生主要的还是属于支流,但“七七”抗战以后他就逐步地走向逆流中去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在各种思想不断斗争中发展的,主流内部也有斗争。主流、支流和逆流,都曾用他们的文艺理论和批评以及他们的创作,进行过斗争,周作人也不例外。他不止一次地反对“左翼”文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就是斗争。对于周作人这样一个复杂而,又有过好坏两面影响的作家,他一生走过的文学道路,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周作人年谱》现在提供了虽然不能说是十分完备,但能够查到的东西都查到了的一份资料:我翻阅了一遍这部《年谱》原稿后,真是大开眼界;它所介绍的周作人的千篇上下(未准确统计)作品,竟有十分之九是我未见过的;因而通过《年谱》我才对周作人有了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一般读者也会是这样的吧?至于用《年谱》作为线索进一步进行“周作人研究”,也会省去许多力量吧?因此特为介绍,写了这篇序。

1985年3月于北京序

后记

后记

收入本书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各种学报、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笔者虽然在60年代中期已然毕业从教,然而由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我们这代人在那个时期根本无暇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直到80年代以后才开始较为正规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然而,长期以来囿于“左”的思潮的束缚与影响,思想已相当僵化和板滞,因而所做的学术研究难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正是因为这样,这部书稿虽早已编就,但却迟迟不愿付梓出版,生怕其中一些早已过时的观念贻害予后人。

然而,由于朋友们的督促和鼓励,现在还是把它们结集出版了。对于自己也算是一个小小的了结,藉以证明自己在这一领域里曾经生活过、跋涉过,且曾认认真真地做过一些研究、思考,留下了这一点点雪泥鸿爪。

本书付梓之际要特别感谢老同学崔国良、汪新,是他们热情的鼓励和帮助,疏懒的我,才决心将这一书稿,重新整理结集。自然还要感谢南开大学出版社纪益员和张彤编辑,为玉成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作。

张菊香

2015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7: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