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由八篇研究六朝画论的论文和八篇对六朝著名画论的标点、注译组成。 八篇论文为:《重评顾恺之及其画论》《宗炳画山水序研究》《王微叙画研究》《论中国画之韵》《谢赫与古画品录的几个问题》《姚最和续画品的几个问题》《山水松石格研究》《玄学与山水画》。 八篇点校注译为:《论画》点校注译、《魏晋胜流画赞》点校注译、《画云台山记》点校注译、《画山水序》点校注译、《叙画》点校注译、《古画品录》点校注译、《续画品》点校注译、《山水松石格》点校注译。 本书是陈传席先生对魏晋时期顾恺之、王微、谢赫、宗炳、姚最等人画论最为详尽、细致的解读文本。它系统论述了六朝时期重要画家、画论家的重要绘画理论与美学思想,全面呈现了中国画理论诞生、变化、发展的完整脉络。 作者简介 陈传席,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教授。已出版学术著作《六朝画论研究》(8版)、《中国山水画史》(12版)、《中国绘画美学史》(9版)、《中国紫砂艺术》、《陈传席文集》(1-9卷)、《北窗臆语》等53部,并有部分著作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已发表学术文章近千篇。同时发表小说、散文、杂记、译文等二百余篇,并出版《陈传席画集》等。 目录 一 重评顾恺之及其画论 (一)从谢赫《古画品录》谈起 (二)张彦远对顾恺之的评价 (三)关于顾恺之绘画创作的几个故事 (四)顾恺之和六朝几位画家的比较 (五)顾恺之的贡献主要在画论 (六)关于顾恺之三篇画论问题 (七)中国绘画在艺术上的彻底觉醒 (八)顾恺之传神论的产生 (九)顾恺之画论的影响和评价 二 《论画》点校注译 (一)《论画》点校注释 (二)《论画》译文 三 《魏晋胜流画赞》点校注释 (一)《魏晋胜流画赞》点校注释 (二)《魏晋胜流画赞》译文 四 《画云台山记》点校注释 (一)《画云台山记》点校注释 (二)《画云台山记》译文 附录:顾恺之介绍 五 宗炳《画山水序》研究 (一)最早的山水画论 (二)“道”“理”“神”“灵”“圣” (三)山水画功能论 (四)写山水之神 (五)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六)远小近大原理之发现 (七)道家思想的浸入——对后世画论和画的影响 六 《画山水序》点校注释 (一)《画山水序》点校注释 (二)《画山水序》释文 七 王微《叙画》研究 (一)王微思想简说 (二)考王微《叙画》写于宗炳《画山水序》之后 (三)山水画功能论 (四)山水画是独立的艺术画科论 (五)写山水之神 (六)明神降之(上) (七)明神降之(下) (八)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 八 《叙画》点校注释 (一)《叙画》点校注释 (二)《叙画》释文 九 论中国画之韵 (一)原“韵” (二)韵和神的关系 (三)韵用于画之意义 (四)韵的含义之发展 (五)以气取韵为上 (六)“南宗”画尚韵说及韵与人格之修养 (七)结语 十 谢赫与《古画品录》的几个问题 (一)《古画品录》的原书名问题 (二)《古画品录》的著作权问题 (三)谢赫及其著书年代问题 (四)谢赫的理论和实践之对抗性问题 (五)“六法”句读标点问题 (六)骨法-传神-气韵 十一 《古画品录》点校注释 (一)《古画品录》点校注释 (二)《古画品录》释文 十二 姚最和《续画品》的几个问题 (一)姚最的生平和思想 (二)《续画品》的著作年代 (三)《续画品》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十三《续画品》点校注释 (一)《续画品》点校注释 (二)《续画品》释文 十四《山水松石格》研究 (一)《山水松石格》的作者和年代 (二)《山水松石格》的贡献及其影响 (三)色彩的研究和“破墨”的提出 十五《山水松石格》点校注释 (一)《山水松石格》点校注释 (二)《山水松石格》释文 十六 玄学与山水画 附录一:云冈石窟雕刻 附录二:戴逵、戴顺在雕塑史上的地位 后记 序言 一 《六朝画论研究》大部 分内容是体现儒、道互碍 的精神。 儒、道互碍,即互相妨 碍,不是互补。 最简单地说:儒家是人 世的,积极进取的,忠于 君主的,“始于保民,终于 报国”,“临大节而不可夺” (《论语·泰伯》),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道家是出世的,消极退 守,远离权势(君主), 遁迹于山林,不问国事, 逍遥自在。 当一个人积极人世,积 极进取,处庙堂之高,忠 于君主,“修己以安百姓”, 为国为民操劳时,如果有 了道家思想,就要消极出 世,退守山林,养身保命 ,“乘物以游心”,逍遥自在 ,这不妨碍他积极人世, 积极进取吗?他还能在庙 堂上和皇帝共同经画国家 大事吗?他还能为国为民 操劳吗? 如果是互补,即一个人 世的、积极进取的、忠君 的人,有了道家思想就更 加忠君,更加积极进取, 那叫互补。但一个积极进 取的人,有了道家思想, 便遁入山林了,这是互补 吗?互碍了。 如果一个人有儒家思想 而没有道家思想,或者只 有道家思想,而无儒家思 想,那也就无所谓互碍和 互补了。 如果一个人有了道家思 想,他天天逍遥于山林之 中,自由自在,但他又有 了儒家的进取思想,他就 必须放弃山林生活,攻读“ 五经”、考进士、当官、忠 君、为国操劳,那么他的 道家的出世思想不受到妨 碍吗?怎么互补? 孔子云:“夫召我者,而 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 其为东周乎?”(《论语·阳 货》)孔子希望有人召他 去做官,有人用他委以国 任。孟子也游说于各国君 主之间。而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派两人去请他来做 官,委以重任,他说:“往 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拒绝做官 ,宁可在野。一个不想做 官的人,他还希望朝廷去 召他吗?一个想做官的人 ,当君主来请他,他还会 赶人走而去钓鱼吗?两者 是互碍的,不存在互补。 孔子主张“正名”“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论 语·颜渊》),庄子是“不谴 是非,以与世俗处”“独与天 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 》),两者是互碍的。 不仅儒、道互碍,儒、 道、释三家都是互碍的。 儒学发展到宋代,成为理 学,理学重点在批判、排 斥佛教学说,同时也批判 道家学说。道家思想(以 老、庄为代表)也同时批 判儒家思想,这就是儒、 道、释三家互碍的铁证。 如果互补,三家学说就应 该互相引用,来证明自己 的正确、全面,但是没有 。 金元时耶律楚材在《西 游录》中说:“以吾夫子( 儒)之道治天下,以吾佛 之教治人心。”宋孝宗赵奋 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以儒治世。”(刘谧《三 教平心论》)若一人有儒 、道、释三种思想,不是 互补吗?这恰恰是最大的 互碍。设想一个人按道家 思想去“坐忘”“忘礼乐”“忘 仁义”(《庄子·大宗师》) ,而儒家是“无日不惕,岂 敢忘职”(《春秋左传。襄 公二十二年》),“乐以天 下,忧以天下”(《孟子·梁 惠王卜》)。当一个人“坐 忘”,忘掉一切,甚至忘掉 自己肢体(“堕肢体”)时, 忽然想起“进亦忧,退亦忧” ,还如何“坐忘”呢?那不妨 碍他“坐忘”吗?有道家思想 的人都是隐士,设想岳飞 为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奋 战在抗金第一战线上,他 忽然有了当隐士的思想, 想退隐山林,他还能成为 抗金英雄吗? 道家是“无是无非”“不谴 是非”(《庄子·天下》), 儒家是“是非分明”“知其不 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 经”(经是儒家经典),在 南宋败亡大势已不可逆转 时,他仍然招集义军,抵 抗蒙元的侵略,失败被俘 ,元人劝他投降做元朝大 官,他坚持民族气节,宁 死不屈。如果他同时有了 道家思想,“不谴是非”,他 还能成为民族英雄吗?他 甚至不会起兵抗元,他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如果 有了道家思想,他是不可 能做出如此轰轰烈烈的事 业。因为二者是互碍的。 宋孝宗赵奋是儒、道、 释三家思想都有的,他恰 恰因此而成为一个失败者 。他即位之初,立志恢复 ,力主抗战,为岳飞平反 昭雪,把主张投降的秦桧 党羽逐出朝廷,起用主张 抗战的将领,出师北伐, 也得到了胜利。但符离之 败,他马上放弃恢复,又 打击抗战派,起用投降派 ,向金朝求和,并交纳“岁 币”,称金为叔,自己是侄 ,卑躬屈节。其实他如果 坚持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 ,继续抗战,且金朝内部 矛盾重重,金世宗统治极 不稳固,他完全可以得到 最后的胜利。史家云:“即 位之初,锐志恢复,符离 邂逅失利,重违高宗之命 (即变抗战为投降),不 轻出师……易表称书,改臣 称侄(当侄皇帝),减去 岁币,以定邻好……故帝用 兵之意弗遂而终焉。”这就 是他儒、道、释三家思想 共存而互碍的结果。 儒、道从来没有互补, 只有互碍。 二 《六朝画论研究》一书 ,大部分内容都是儒、道 互碍的具体体现。 六朝画论以宗炳的《画 山水序》最有价值,宗炳 的祖父、父亲及哥哥都是 做官的。祖父宗承,曾任 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