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营建礼制是一份独特的无形文化遗产,借助城市格局、建筑形制而传达古都的礼序观念与美学思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之根,且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本书以元明清三朝都城的营建礼制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各类历史文献、实物史料、实地考察为研究依据,从观念上寻求疏解历史城市普遍存在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从建筑学视角分析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建设性地提出“思辨传承”理念,力求探寻保持古都风貌的新思路。
本书既是研究元明清都城建筑文化的专业书籍,亦可作为解读北京城邑发展史的文化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礼制之上(北京老城历代营建礼序辨析彩图版)(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蔡青//蔡亦非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北京的营建礼制是一份独特的无形文化遗产,借助城市格局、建筑形制而传达古都的礼序观念与美学思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之根,且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本书以元明清三朝都城的营建礼制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各类历史文献、实物史料、实地考察为研究依据,从观念上寻求疏解历史城市普遍存在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从建筑学视角分析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建设性地提出“思辨传承”理念,力求探寻保持古都风貌的新思路。 本书既是研究元明清都城建筑文化的专业书籍,亦可作为解读北京城邑发展史的文化读物。 作者简介 蔡青,1957年11月生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高级工程师,清控人居建设集团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装饰设计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室内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同时致力于北京古城垣建筑与城市艺术设计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百年城迹——1900—2010北京城貌及古建筑的百年嬗变》[专著,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城市设计与历史文脉——从艺术视角审视北京历史城区的变迁》(专著),《北京铭文城砖研究——明清城砖铭文的历史信息与多元文化价值》(专著,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目录 第一章 儒家美学思想与“营国”礼序 第二章 北京老城营建文化的双重价值 一、礼制传承的社会文化价值 二、基因传承的设计文化价值 (一)西汉长安城(西汉帝都) (二)东汉洛阳城(东汉帝都) (三)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隋唐帝都) (四)隋东都城、唐洛阳城(隋唐帝都) (五)北宋东京城(北宋帝都) (六)金中都城(金代帝都) (七)元大都城(元代帝都) (八)明北京城(明代帝都) (九)清北京城(清代帝都) 三、历代都城营建制度与礼制文化基因的传承 (一)西汉长安城(西汉帝都) (二)隋唐都城(隋唐帝都) (三)北宋东京城(北宋帝都) (四)金中都城(金代帝都) (五)元大都城(元代帝都) (六)明北京城(明代帝都) (七)清北京城(清代帝都) 第三章 元明清都城的营建礼序 一、礼制之城的规划格局 (一)宫城的礼制格局 1.元大都宫城 2.明北京宫城 3.清京师宫城 (二)皇城的礼制格局 1.元大都皇城(萧墙) 2.明北京皇城 3.清北京皇城 (三)大城的礼制格局 1.元大都大城 2.明北京内城(大城)与外城 3.清北京内城与外城 二、礼制之城的建筑规制 (一)形制化的建筑礼序 1.宅第之序 2.屋顶之序 3.城门之序 4.牌楼之序 (二)色彩的建筑礼序 1.屋面色彩之制 2.墙垣色彩之制 3.建筑彩画之制 (三)“数字”的建筑礼序 1.城垣礼数 2.开间礼数 3.门钉礼数 4.走兽礼数 5.门仪礼数 6.涂轨礼数 7.斗拱礼数 8.台基礼数 (四)“装饰”的建筑礼序 1.梁栋装饰之制 2.藻井装修之制 3.涉马装置之制 三、礼制之城的物料文化 (一)“砖”的物料礼序 1.尺寸与等级规制 2.用途与等级制度 3.漕船带运与城砖身价 (二)“瓦”的物料礼序 1.色彩规制 2.装饰等级规制 3.铭文款识规制 4.尺度类型规制 (三)“木”的物料礼序 (四)“石”的物料礼序 (五)“金”的物料礼序 第四章 礼制文化语境下的稽古创新 一、元大都规划设计的稽古创新 (一)元大都宫城位置的稽古创新设计 (二)元大都皇城墙(萧墙)位置的稽古创新设计 (三)元大都大城规划的稽古创新设计 (四)元大都“准五重城”的稽古创新设计 (五)元大都官城城垣与宫城夹垣之间“草原风貌”的创新设计 (六)元大都城市道路规制布局的稽古创新设计 (七)元大都千步廊的稽古创新设计 (八)元大都宫城大明门前内金水河的稽古创新设计 (九)元大都中轴线的稽古创新设计 (十)元大都汇集多种建筑风格的稽古创新规划 (十一)元大都宫城建筑屋面与开间的稽古创新设计 (十二)元大都宅院模数的礼制型创新设计 (十三)元大都大城城门道路的稽古创新设计 (十四)元大都城北部中间区域的独特设计 (十五)元大都“左祖右社”位置规划的“稽古创新” (十六)元大都环水规划宫室的“稽古创新”设计 二、明北京城增建改建的稽古创新 (一)明北京城墙改建的“稽古创新” (二)明宫城的因旧建新 (三)明宫城前庭金水河的稽古创新设计 (四)明宫城前庭内外广场的稽古创新设计 (五)明宫城奉天门的稽古创新设计 (六)明营建宫城外朝三大殿的稽古创新设计 (七)明外罗城的稽古创新设计 三、清京师设计传承的稽古创新 (一)清太和殿重建的稽古创新设计 (二)清体仁阁、弘义阁的稽古创新设计 (三)清文渊阁建筑形制的稽古创新理念 (四)大明门转换为大清门的务实理念 第五章 礼制之上的思辨 第一阶段从文化中心到工业化城市 第二阶段从古都风貌到现代化大都市 第三阶段从古都保护到古都规划 一、思辨设计一北京老城建筑礼制文化基因的辨析 (一)老城道路格局的礼序问题 (二)老城建筑色彩的礼序问题 (三)老城建筑门楼的礼序问题 (四)老城建筑屋顶、檐口与墙体的礼序问题 (五)老城建筑装饰的礼序问题 (六)关于老城胡同礼制文化基因的思考 二、“思辨传承”一北京老城建筑礼制文化基因的延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纵观中国数千年都城文 化的发展,每座都城的营建 形态都有特定的思想体系与 其对应,而长期占据主导地 位的无疑为儒家思想。“礼” 作为儒家的核心政治主张, 不仅构成了国家基础制度的 思想体系,同时还需要寻求 一种理想的媒介作为其教化 的代言者,以达到潜移默化 地在社会层面传播的作用。 从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及社会 感召力来看,建筑具有最形 象、最直观的艺术特性,也 是最具普遍性的社会文化载 体,因而被赋予传达与弘扬 礼文化的重任。经过长期的 完善、更新与传承,以“礼” 为精神内核的营建模式逐渐 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都城文 化现象。 《荀子·修身》曰:“人无 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国家无礼则不宁。”作为首 都,北京老城的礼制模式历 经元明清三代而定型,元大 都的规划营建,明北京的改 建增筑,清京师的修复整饬 ,均以不同的发展理念传承 着古代都城建设的礼制文化 基因,体现出具有思辨特征 的美学观与民族性,成为古 代营建礼序的设计典范。 本书拟从思辨的视角探 究礼制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 响,如北京老城建筑文化有 怎样的独特性,经历了怎样 的形成、发展与变革,并期 望通过追根寻源式的研究, 解决北京老城建设中长期存 在的“盲目性”“片面性”“随 意性”及“模式化”等问题。 同时提出,传承古都风貌不 应只是肤浅地解读老城的外 在样貌、盲目地照搬建筑的 形态和色彩,更需要理解和 弘扬老城承载的营建规则及 深层文化精神。 本书从建筑视角,提出 了“城市文化基因”的新观点 ,主张在建筑基因文化的语 境下重新审视礼制文化,尝 试以最具北京城市特性的“ 建筑礼制”理念统筹老城的 设计和整饬,建构一个艺术 化的、具有建筑礼制特性和 时代意义的“新礼制文化观” 。 从历史根源、文化背景 及普遍意义来看,建筑礼制 文化都是最具典型性、稳定 性的北京老城文化基因的代 表,其传统规划与建筑体现 的审美理念是北京老城最本 质的美学文化基因,以礼制 文化统筹城市审美标准是这 座城市独有的美学思想;而 传统规划与建筑体现的建筑 制度则是北京老城最本质的 设计文化基因,以礼制文化 统筹城市设计标准则是这座 城市独有的设计思想。 本书关于建筑礼制的探 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独 具特性的“思辨美学”;②建 筑礼序和稽古创新的“思辨 设计”;③历史城市的“思辨 发展观”。可以说,儒家美 学观是礼制建筑的设计原点 ,是构成建筑礼制特征的政 治元素;设计观体现了以建 筑呈现礼制文化的艺术价值 ;发展观则在于探寻老城建 筑礼制文化传承的独特路径 。 思辨美学 儒家美学是元明清都城 礼制模式的思想文化基因, 是礼制建筑最本质的内核, 作为物质与思想的结合体, 礼制建筑通过思辨的审美设 计,形象、深刻、具体地展 现出独特的儒家美学理念。 从学术层面看,儒家美 学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具有独 特的审美视角和思辨性见解 ,通过城市与建筑物化了抽 象的美学观,使“美”借助规 划与设计手段拥有了特定的 具象性和识别性。元明清三 代都城是儒家审美思想集中 物化的载体,美学理念与设 计规制有机融合,形象地传 达和诠释了礼制至上的儒家 思想,城市格局、建筑形制 、色彩构成与装饰元素无不 展现出“礼制”的思想印迹, 从而构成北京老城整体的礼 制文化形态。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 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解读这 座老城,依不同的观念建设 、改造这座老城,却忽略了 老城设计层面的文化本源, 以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老 城的建设和发展理念与自身 的美学基因严重错位,城市 文脉因缺少认知和理解而扭 曲,承载多元文化内涵的礼 制建筑不断消逝或变异。 近现代北京老城建设的 曲折经历使我们意识到追寻 城市设计原点的必要性,从 设计哲学层面看,北京老城 整饬、改造的设计导向首先 是一个美学问题。借此,如 何思辨地认识这座古都城最 原始的规划设计主旨——儒 家美学思想,并从建筑学视 角解读城市建设与城市美学 的关系,深入探寻城市设计 的思想文化基因,已成为古 都北京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 重视的问题。 思辨设计 北京老城的规划以《周 礼·考工记》营国制度为本 ,但并非平地零起点照搬古 制,而是在客观条件制约下 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在规则 与功能之间探寻思辨性解决 方案,城市规划与建筑虽延 续古制,但并非陈陈相因, 而是在传承中不断调理完善 。 由于元宫城营建之初系 沿用金太宁宫遗址兴建,故 大都城垣须在金口河以北区 域围绕宫城进行规划,为满 足游牧民族傍水而居的习惯 ,又以海子为中心,环水营 建皇家宫苑。元大都城诸多 元素都是在遵循古制基础上 因地制宜进行的创新设计, 明清时期城市营建和改建中 亦不乏稽古创新的设计案例 ,这些基于建筑礼制的思辨 设计,具有极高的建筑学研 究价值,也是礼制建筑最具 思辨意义的部分。在封建皇 权语境下,稽古创新的设计 思维无疑具有极高的难度和 风险,同时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