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法制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本书从目的与理想、价值目标、政策与原则、主体结构、判决依据、方法技艺六个方面入手,对自西周以来中国几千年法制史中的“家天下”、“教化”、“无讼”、“慎刑”等至今都对中国司法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理念和制度,进行了基于经、史、子、集等大量传世文献的文本分析。体例独特,内容新颖,观点原创,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国古代法制文化的认识水平。 作者简介 何永军(1974一 ) 四川省南部县人,法学博士,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以及政治哲学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法制的思想世界》《中国古代司法的精神》《断裂与延续——人民法院建设(1978—2005)》《政法传统与司法理性》等。 目录 做学问的理想状态 刘思达 绪论 家天下 赏罚 教化 敬畏心 私与公 工具 第一章 目的与理想 止争 惩罚 无刑 无讼 第二章 价值目标 守信 公正 效率 第三章 政策与原则 慎刑 宽猛相济 第四章 主体结构 君主 官员 胥吏 绅士 黎民 第五章 判决依据 天道 经义 国法 人情 第六章 方法技艺 悬赏 耳目 私访 检验 五听 刑讯 权谋 结语 序言 这本《中国古代司法的 精神》,是何永军教授关于 司法问题的第二部力作,也 是他进一步接近做学问理想 状态的最好证明。对学术体 制而言,这是一本很难归类 的书,因为它既不是传统的 法制史研究,也不是近年来 逐渐流行的“社科法学”研究 ,而是一项基于对大量古籍 的深入阅读而对中国古代司 法的基本形态及其精神所做 的整理和归纳。如作者在绪 论中所言,当代中国法学学 者们在研究和思考问题时往 往“两眼只盯着西方,而对 自己老祖宗留下的包袱和遗 产均认识不足”,过去二十 多年的司法改革中所走的许 多弯路都与这个学术倾向有 关。因此,本书的主题虽然 是古代司法,但作者的问题 意识和写作意图其实是以史 为鉴,为当代中国的司法改 革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材料 和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本书所面向的读者群并不 只是法制史专业的学者,而 是所有关心中国法律制度之 过去与未来的人。 如何归纳中国古代司法 的精神?面对这个看似十分 宏大的题目,何永军教授从 目的与理想、价值目标、政 策与原则、主体结构、判决 依据、方法技艺六个方面入 手,对自西周以来中国几千 年法制史中的“家天下”“教 化”“无讼”“慎刑”等至今都 对中国司法实践影响深远的 理念和制度进行了基于经、 史、子、集等大量传世文献 的文本分析。书中对史料的 自如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对 古籍的渊博知识,最难能可 贵的是,作者并不一味追求 文字的华丽或艰深,而是力 图以最为平实的语言和行文 方式来架起一座古代文献与 当代读者之间的桥梁——这 对许多直接阅读古籍有困难 的读者尤为重要。如果说何 永军教授的第一本书全面展 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年 司法史的话,那么这本新作 则将视野向后延伸了几千年 ,其论述和分析并不求“全” ,而是求“简”,以最小的篇 幅呈现出中国古代司法最核 心的理念与制度安排。 在当今片面追求核心期 刊和引用率的学术评价体系 之内,类似于这本书的学术 作品已经是凤毛麟角,因为 它既不会在短期内给作者带 来任何名利,也无法进入期 刊数据库,获得那些对于职 称和学术评价有直接贡献的 统计数据。追求学术理想状 态的读书人大多是寂寞和孤 独的,他们不懂得张扬,而 只是用自己的文字和思想, 静静地为读者展开一个新世 界,期待有人能在这个世界 里得到些有价值的东西。何 永军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人, 而他的作品,也一直是我学 习的榜样。在本书付梓之际 ,我衷心希望,它能像作者 所期望的那样,帮助读者们 “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下的司 法制度和实践,了解其诸多 问题的历史根源,明白我们 未来努力的方向”。我更希 望,未来的中国法学界能少 一点投机取巧的应景之作, 而有更多学者像何永军教授 这样,为了写一本好书,下 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苦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