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用机器给孩子阅读好吗?晚上读还是白天读?孩子喜欢看电视(电脑),不喜欢看书,怎么办?怎样理解幼儿读物的教育性与艺术性? 本书由知名儿童文学、儿童阅读专家赵霞和方卫平共同创作,针对家长、幼儿园教师及各类早教机构在0—6岁儿童早期阅读中存在的常见困惑予以专业、细致的解答。 全书分为0—1岁、1—2岁、2—3岁、3-4岁、4—5岁、5—6岁六章,以问答方式,为亲子阅读以及其他情境下的幼儿阅读活动提供实际、具体、精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每章附有小课堂“怎样认识幼儿与幼儿读物”,文本细读“怎样读懂一本幼儿图书”,并详细列举推荐阅读书目,供读者拓展阅读。本书既适合家有0—6岁孩子的父母阅读,也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研究者、图书出版从业者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方卫平,祖籍湖南省湘潭县,1961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77年考入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读本科,1984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1988年任讲师,1994年由讲师晋升为教授。曾任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儿童文学系主任等。 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教育史与儿童文献》杂志国际学术委员,鲁东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儿童文化研究与评论,出版个人著作多种;在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数百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介。 主编有“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系列、“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增补卷10卷)、“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译丛”、“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论集”、“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选评有“方卫平精选儿童文学读本”、“方卫平精选少年文学读本”、“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主编学术丛刊《中国儿童文化》,合作主编《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等。 目录 0—1岁 这么小的孩子会读书吗?——重新建立对“书”的认知 这么小的孩子会喜欢书吗?——书是玩具,又不只是玩具 这么小的孩子会喜欢读书吗?——孩子是天生的阅读爱好者 从哪里开始最初的阅读?——声音作为一种阅读材料 孩子能看见什么?——视觉阅读的建议 小兔子的毛是什么样的?——触觉中的鲜活世界 用机器给孩子阅读好吗?——停顿与交流的重要性 父母该做什么?——早期阅读的准备 怎样选择具体的读物(一)?——简洁和欢乐的法则 怎样选择具体的读物(二)?——尊重孩子的趣味和感受 最重要的是什么(一)?——阅读的安全 最重要的是什么(二)?——对万事万物的兴趣与热情 最重要的是什么(三)?——在一起的自信和温暖 晚上读还是白天读?——阅读时机的选择 小课堂 怎样认识幼儿与幼儿读物 认识幼儿期的文化意义 认识幼儿读物 婴幼儿时期的语音阅读 幼儿阅读兴趣的年龄分层 幼儿阅读具有游戏性 文本细读 怎样读懂一本幼儿图书 幼儿故事的细密思虑:《会动的房子》 放开眼光看孩子:《爱音乐的马可》 爱是彼此的温暖:《爷爷是我的抱抱熊》 在游戏中学习:《大狗巴布》 给孩子有尊严的教育:《我先!我先!》 一首小诗的丰富世界:《需要什么》 推荐阅读 1—2岁 怎样养成最初的阅读习惯?——孩子的习惯,就是大人的习惯 怎么给孩子选最好的书?——基本的原则与方法 这个阶段的孩子爱读什么?——故事书的选择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读什么?——多样化的趣味与延展阅读的尝试 怎样和孩子读一本书?——慢慢读,跟着孩子读 为什么孩子有时候喜欢读过的书,有时候喜欢新书?——注意力的分段与迁移 如何引导孩子的注意力?—创造性阅读的延续 需要每天定时定量阅读吗?——阅读时间与阅读习惯的关系 书本上的语言会不会太复杂?——告诉孩子事物的正名 孩子为什么觉得好笑?——阅读幽默感的萌发 孩子看见的为什么和大人不一样(一)?——细枝末节的意义 孩子看见的为什么和大人不一样(二)?——和孩子一起去发现 读得害怕了怎么办?——帮助孩子应对阅读中的恐惧感 孩子撕书怎么办?——成人的宽容与自我省思 2—3岁 3—4岁 4—5岁 5—6岁 后记 序言 为什么要和孩子一起 读书 为什么要和孩子一起 读书? 因为阅读对孩子来说 很重要。早期阅读是保障 、促进孩子现在和未来的 发展权益与发展潜能的重 要途径。有许多研究和实 践证明,孩子越早有机会 参与阅读活动,培养阅读 兴趣,他从中所受的益处 就越大,其积极影响持续 得也越长久。 正是认识到早期阅读 的重要功能,英国政府自 1992年起设立了名为“阅 读起跑线”(BookStart) 的知名婴幼儿阅读推进项 目,通过为婴幼儿家庭提 供免费的赠书及亲子阅读 指导,鼓励早期亲子阅读 ,促使孩子从早期阅读中 受益。该项目的宗旨之一 ,是“让每一个孩子的人 生获得最好的开始”。针 对第一批参加该项目的 300个家庭的追踪调查表 明,参加早期阅读活动的 孩子比未参加的孩子入学 准备得更为充分,且在各 学科领域的学业表现都超 越同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 。这向人们再次证实了早 期阅读的重大意义。 和孩子一起读书,还 因为阅读是我们日常生活 的一个部分;或者,也可 以换一种说法:阅读应该 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内容 之一。想到千百年来,书 本以多么奇妙和美好的方 式拓展着我们的认知和经 验,扩大着我们的世界和 存在,丰富着我们的感官 和生命,我们就会感到, 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 感受书中故事的宽广开阔 和无边无垠,是一件多么 必不可少、不容错过的事 情。 同样重要的另一个原 因是,和孩子一起读书, 不论对孩子还是成人,都 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此刻 ,就在我们陪着孩子读书 的时刻,时间悄然流逝, 每一分钟都安宁、充实、 煦暖、美好。未来,当这 个孩子长大以后,这段温 暖、欢乐的共读时光,会 成为他(她)生命感觉和 记忆的重要底色。有一天 ,当他们遭遇沮丧、失意 、彷徨,这样的记忆也会 成为他们一再回过头去、 从中汲取温暖和力量的所 在。 和孩子一起读书,需 要大人付出时间、精力、 耐性、智慧。但我们相信 ,这样的时光对于成人, 绝不只是一种单纯的付出 。当我们跟随一个孩子新 鲜的视觉、感官和理解力 与一本书面对面,他们也 将重新唤起我们对书籍、 阅读、语言的感觉。 爱默生说,语言是诗 歌的化石。从孩子聆听一 个词、一句话,翻阅一幅 图、一页纸的方式里,我 们也许会发现,那些在成 人千万次的机械运用中变 得寻常、暗淡的词语,开 始重新焕发出语言创造之 初的迷人光彩。“这是什 么?”“这是花朵。”这些 学语式的初级表达,对孩 子来说,是最初的指认和 命名,也是认识世界和万 物、认识自我与对象的起 点。这是最简单的提问和 回答,也是最基础、最根 本的提问和回答。我们所 有的思考和智慧,都从这 样简单的疑惑和解释开始 。它充满哲学的意味。面 对如此简单的表达,一个 孩子全神贯注地倾听,全 情投入地吸收,会带给我 们小小的震撼,也会促使 我们重新看待、审视每一 个语词的新鲜、珍贵、庄 重和可爱。 和孩子一起读书,终 点不是书本,而是生活和 生命。生命最初的欢乐, 除了在食物和游戏中,也 在语言和符号中。当我们 和孩子一起翻开一本书, 我们的姿势既是快乐的, 也是端庄的。快乐是因为 认识、结交、掌握书本里 的那些符号,原本就是一 件趣味无穷的事情。端庄 则是指我们从中获得的趣 味和欢乐,是积极、阳光 、充满生长力的趣味和欢 乐,它将把生命的枝叶引 向更高、更远、更幸福的 方向。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读 书,陪伴他们建立对书本 、语言、生活、世界、生 命最初的美好和欢乐印象 。 这是送给童年最美的 礼物。 同时,让我们不要怀 着焦虑的心态对待孩子的 阅读。读一本书跟看一朵 花开,听雨滴落下来,慢 慢地走过一片青草芬芳的 田野,意义是一样的,都 是让我们来感受,世界这 么广大、美好、神奇,生 活这么丰富、温暖、多彩 ,值得我们去热爱,去赤 诚、努力、全身心地对待 。 和孩子一起读书,或 许也是让我们慢下来,重 新学着用一个孩子的赤诚 去欣赏、热爱这个世界的 一切,热爱我们的生命与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