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协商参与的逻辑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董石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参与”是民主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动力之源,“协商参与”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和实践形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各种众人“商量”形式,将协商参与嵌入中国特色民主发展实践和制度中,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运行的重要特征和独特优势。本书围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核心要素“协商参与”,构建了“主体—过程—模式”三维分析框架,充分发掘中国式民主运行中的协商参与元素,深入剖析中国式民主运行过程中协商参与的主体特征、过程逻辑和发展模式,探究中国式民主运行的内在逻辑和独特优势。本书是对夯实民主发展和国家治理社会基础的有益探索,是对民主治理有效性的一种实践分析和理论诠释。
作者简介
董石桃,男,1979年生,湖南衡东人。政治学博上,公共管理学博士后。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湘潭大学韶峰学者特聘岗位计划学术带头人。兼任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湖南省统一战线基础理论(港澳台统战工作)专家咨询组专家等。主要从事公民参与和民主发展,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社科规划课题等20余项。出版专著2部,在《政治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源刊论文4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篇。曾获湖南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成果特等奖。
目录
前言
一 问题意识和研究回顾
二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三 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
第一部分 丽主体
第一章 协商参与的权利:公民政治参与权和政治发展
一 政治的属性:政治概念再思考
二 公民政治参与权:作为政治条件的回应
三 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拓展:政治发展的基础工程
第二章 协商参与的代表性:地方政协委员的构成、职责与利益
一 代表理论与政协代表性
二 政协的复合代表性:基于乙省政协的考察
三 政协复合代表性的基本逻辑
四 结论
第三章 领导干部与协商参与:协商民主实施对领导干部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基础、研究假设与变量选取
三 数据来源与结果分析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四章 专家参与和决策协商:中美专家参与决策的价值演进与比较分析
一 问题意识和研究缘起
二 中国专家参与决策的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
三 美国专家参与决策的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
四 中美专家参与决策的价值取向的宏观比较
五 结语
第二部分 过程
第五章 公众参与和政策协商:公众议程、媒体议程和政策议程互动的演进过程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分析框架
三 案例分析:“网约车”政策的出台过程
四 公众议程、媒体议程和政策议程互动的主体角色分析
五 结论
第六章 环保社会组织协商参与的功能及实现:基于政策过程视角的分析
一 社会组织协商功能的内涵与类型:基于政策过程视角的分析
二 环保社会组织协商功能的实现过程:以“嘉兴模式”为例
三 环保社会组织协商功能实现的基本逻辑和影响因素
第七章 公众参与和社区协商治理利益表达:基于XD社区维修基金维权过程的考察
一 问题意识和文献回顾
二 社区治理中的利益表达:一个分析框架
三 社区协商治理利益表达的过程分析——以XD社区维修基金维权为例
四 社区协商治理利益表达机制的运行困境
五 社区协商治理利益表达的优化路径
六 总结
第八章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央地协商机制及其完善
一 央地协商机制的基本内涵和内在动因
二 央地协商机制的运行过程与逻辑:基于“分税制改革”的案例分析
三 公共决策过程中央地协商机制的优化路径
第三部分 模式
第九章 参与的认知模式:公民参与的价值认知及其发展
一 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公民参与价值认知的遮蔽
二 新公共行政学时期:公民参与价值认知的发展
三 反思与启示:公民参与价值认知的深化和中国公民参与的发展
第十章 理论模型与实践样态: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模式
一 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权利—权力的二维理论视角
二 基层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模式:“两权耦合”整合性32分析框架及分类模型
三 基层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模式的实践形态:案例呈现和检验
四 结论与讨论:公民参与需要回归“公民”本身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模式:嵌入性分析视角
一 建构或演化: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路径分析的传统视角及不足
二 嵌入性: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内在特征
三 嵌入性视角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逻辑
四 嵌入性视角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路径展望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
值,是自由个体有尊严地参
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人
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民主发
展的每一步既反映了公民参
与和管理自己生活愿望的增
强,也对我们努力探索公民
积极有序参与的内在价值及
其实现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尽管大规模的、直接的政
治参与并不必然与理想政治
状态存在对应关系,但民众
的普遍参与以及通过参与实
现政治控制的水平,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民主
政治的发展状况。公民参与
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
展的主要指标,正如本书所
言“参与是民主发展的核心
要素和动力之源”。
民主有多种实现形式,
例如选举民主、协商民主、
基层民主等。在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具有体
系完备的制度设计,又有环
节完整的参与实践,真实体
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
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意
味着人民享有充分的选举和
投票的权利,也意味着人民
能够广泛参与各种协商活动
。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
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有事
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
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实
现广泛的“协商参与”是社会
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和
实践形态。
董石桃教授等所著《协
商参与的逻辑》一书,抓住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关
键要素,聚焦协商参与,在
科学界定其内涵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中国特色协商参与
的内在逻辑和独特优势,有
助于我们充分肯定协商民主
的时代价值,客观认识协商
民主的实践成效,积极拓展
协商民主的发展空间。
政治参与的形式是多种
多样的,选举投票是参与,
决策听证是参与,表达意愿
也是参与。在当代中国,选
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
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其
中,选举民主是人民通过选
举、投票行使权利;协商民
主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
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并取
得一致意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强调的扩大公
民有序参与,既包括选举参
与,也包括协商参与,二者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民
主选举解决权力授受之后,
协商民主就成为实现民主生
活日常化的重要形式。在政
治社会中,通过对话寻求最
大公约数并形成共识,必然
要通过“在场”的协商参与才
能够实现。协商民主蕴含着
协商参与的内在要求。协商
民主的核心是公民有序的政
治参与,其关键就是促使公
民的政治参与规范化、常态
化、实践化,其目的是推进
理性的、实质性的公民政治
参与,促使公民学会参与协
商民主并对公共协商建立信
心。
协商参与问题是协商民
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驾驭
重大问题研究需要有规范的
研究框架。本书构建了“主
体—过程—模式”三维分析
框架,为中国特色“协商参
与逻辑”研究提供了比较清
晰的研究路径,具有较好的
参考价值。
民主的实践是有主体参
与的政治实践。主体分析是
实践问题分析的核心。该书
从主体维度选取国家层面的
“政协委员”“领导干部”、社
会层面的“专家”等作为协商
参与分析对象,以“权利”“
代表性”为基础分析要素,
对协商参与拓展公民政治参
与权利、提升参与代表性的
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这种
主体分析有效地将协商参与
的主体前提和典型群体的分
析结合了起来。
民主的实践是建立政治
结构的过程。参与民主的结
构具有基础性地位,但过程
能够向我们展现真实的民主
图景。结构提供了前提,而
公众真正参与协商的过程体
现着一个社会的民主程度。
协商民主的过程就是协商参
与的行为。该书对协商参与
过程的分析,既涉及国家重
大决策中中央和地方协商参
与,也涉及社区利益冲突中
的协商参与,基本涵盖了协
商决策过程分析的核心内容
。该书还提出了网络背景下
公众议程、媒体议程和政策
议程互动的分析框架,社会
组织参与政策协商的分析框
架,公众参与社区利益协商
的分析框架,以及国家重大
决策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
协商参与的分析框架。这些
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民主的实践是形成模式
的探索。模式是秩序的内在
本质,模式分析可以勾勒出
事物发展的总体性特征。该
书提出“模式”不是完成时,
而是进行时。从行政思想史
角度,该书对公民参与的认
知模式发展进行了研究;从
协商实践角度,该书对基层
协商参与模式进行了研究;
从比较视角出发,该书对中
国协商民主的“嵌入式”发展
模式进行总体分析。这些研
究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
角为分析中国协商参与模式
提供了新的参考。协商参与
的民主实践体现了我国发展
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
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的基本原则。
该书认为:“在中国的场
域中,‘协商’的原则和机制
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结
合中国自身民主政治发展的
独特实践和自主创新,不断
地将协商嵌入多重社会关系
和社会结构中去。”“嵌入性
”视角将社会关系网络分析
和社会情境变量引入中国协
商民主发展的分析中,凸显
制度变迁的主体间性和关系
互动性。“嵌入性”视角既强
调社会结构对协商民主发展
的影响,也尊重国家的自主
性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