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性格而苦恼过呢?你是不是偶尔感觉自己的性格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我这么介意别人的眼神?为什么我会轻易地生气?为什么我容易消沉?为什么我一遇到事情就会感到不安?为什么我这么不稳重?你是不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这孩子总是待在家里看书?为什么这孩子考了这么低的分数却能笑着说“没关系”?为什么这孩子这么粗鲁?为什么这孩子总是迷迷糊糊的?为什么这孩子这么固执又迟钝?
菅原裕子编著的《九型人格养育书——基于孩子禀赋的个性化养育》将经过悠久历史孕育而出的“九型人格”这一生活智慧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够为每个家庭的育儿带来帮助。
世界上没有禀赋完全相同的孩子,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禀赋因材施教,采取恰当的个性化养育方式,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日本国宝级九型人格大师菅原裕子通过二十余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成功地将“九型人格”理论应用到育儿领域,为个性化养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视野。
《九型人格养育书——基于孩子禀赋的个性化养育》在日本甫一问世,即引起高度关注,有十几个国家争相引进该书版权,作者也应邀到世界各地讲授九型人格养育法。通过学习九型人格养育法,家长可以精准地透视自己和孩子的性格类型,了解自己的“性格陷阱”、“孩子对爱的接受方式”、自己与孩子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等,从而更好地运筹与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提升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功概率,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目前,九型人格养育法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家长养育孩子必不可少的锦囊妙计。
《九型人格养育书——基于孩子禀赋的个性化养育》适合3~12岁孩子的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阅读。
从理解自己开始
因此,我建议家长学习育儿。
不过,这里说的“学习育儿”,并不是学习“让孩子怎样做”,而是学习“怎么面对自己”。理解对方(包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要从理解自己开始。也就是说,育儿是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以及学习生活方法的绝好机会。
我曾与一位年长的女性朋友谈起“爱心交流”,她的话令我印象深刻——
“小时候,我学习了很多关于自己的知识。在育儿的过程中,我渐渐地能够理解自己、理解孩子了。然后,在我自认为‘终于掌握了好的育儿方法’时,孩子已经不在我身边了。”
稳重、认真、诚实的她,要求儿子同样真诚待人处事。但是,儿子喜欢自由而热闹的生活,不想受她的束缚。两人经常意见不合。
结果,从儿子上中学开始,她和儿子的关系就一直不好。在与儿子的一次次争执中,她渐渐了解了儿子的性格,但是代价很大。当她终于可以原样接受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不在她身边了。“如果能早点儿跟你交流怎么育儿就好了。”她叹息着对我说。
她养育孩子时并没有现成可学的育儿经,她只是按照自己认为的那样去养育孩子。即使不知道怎样去养育,也不得不假装知道。
但是,现在不同了。如何理解孩子、如何与孩子相处才能使关系融洽,都成为研究的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的母亲,完全可以学习一些育儿的方法,让育儿更容易、更成功。
“爱心交流”的表现
对于需要育儿的家长,我用“帮助”和“支持”两个词来表示他们应有的状态。
“帮助”,是指孩子不会做的事情,家长帮着做。
“支持”,是指孩子会做的事情,家长只需在旁守护。
前不久,我顺利地生下了女儿。从医院回到家里后,女儿仿佛在感叹突然降临到这个悲惨的人世间,她开始不停地哭。我检查了她的尿布,没有问题;她刚刚吃过奶,也不会是因为肚子饿。我想不出其他她哭的原因,于是,她就那么一直大声地哭着。对此,我只能干着急。
慢慢地,我发现在我抱着她时,她大部分时候不会哭,除非她身体真的不舒服。所以,她大部分时候的哭,并不代表她身体不舒服,也就没有必要因为她啼哭而紧张得去医院。但结果是,如果她哭一整天,我就要抱她一整天。这下真的是轮到我哭了。这就是育儿吗?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那时,我产生了各种想法:“又不是需要这样抱她一辈子”“反正现在休产假”“尿布可以用洗衣机洗”“就算灰尘多也死不了人”“算了,就一直抱着吧”……
我也不记得我一直抱了女儿多少天,后来,她终于可以安静地在被窝里睡觉了。
而我也不再急躁,想着即使抱一整天也没关系,给她时间,她会自己慢慢地安静下来。“抱着女儿是我唯一的任务”,我甘心做一个母亲。
“爱心交流”的表现之一:“帮助”
孩子无法自己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成为家长的任务。
这就是“帮助”。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每个孩子其实都希望得到帮助。作为家长,这时不能盲目地去帮助孩子,而是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真正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什么。
不是家长想做什么,而是转换视角,思考“这个孩子想要什么”。
如果家长只站在自我的立场上,那么一旦孩子没有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家长就会生气,继而把怒气撒到孩子身上。或者,当孩子做出意料之外的事情时,家长就会感到不安,并将这种不安带给孩子。
与我们成年人一样,孩子也会有“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状态不佳”“想撒娇”“想要无所顾忌”等感受。但与我们不同的是,年幼的孩子无法满足自己的这些要求。
这时候,我们家长就要去帮助孩子满足这些需求。这就是家长的任务。
满足幼儿的需求,就是要让孩子生活得舒适些。如果孩子不舒服,就会有人帮助他们调整状态;即使感到不安,也会有足以驱散这些不安的巨大力量支持自己。
在这样的体验中,孩子会对生活怀有肯定的态度,认为世界是美好的。
“爱心交流”的表现之二:“支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要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对于那些可以实现自我满足的孩子,为了让他们做得更好,我们家长应及时调整自己的任务,选择在旁守护。
这就是“支持”。
这时候的养育模式,就从由家长满足孩子需求的“帮助”模式,转变为让孩子自己满足需求的“支持”模式。
如果家长在旁守护,不随意插手,孩子就可以渐渐地学会与自己“和睦相处”。家长的性格“陷阱"
如果进入“支持”阶段,家长仍然继续“帮助”,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孩子没有意识到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就无法自己找到幸福。
那时,家长就落入了自己的性格“陷阱”。所谓性格“陷阱”就是每个人性格中的弱点。
前段时间,我接待了这样—位咨询者。
“孩子马上就要中考了,我很不安。他要么悠闲地看电视,要么打游戏,成绩总是不及格。 ‘老是这样怎么能考上呢?!’我一训斥,他就怄气说更没干劲了。这可怎么办好呢?”
这位母亲已经完全落入这种“不安”的性格“陷阱。了,而且,孩子也被拉入其中。
更糟糕的是,这位母亲认为敦促孩子“赶紧学习”是家长的任务。如果真的想让孩子学习,应当了解孩子什么时候有干劲,然后再采取行动。
具体的做法请参考“爱心交流”的相关图书,如《孩子的心灵教育》《使孩子幸福的家庭教育》等。了解性格是重要的
了解性格可以帮助我们育儿。
首先,家长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本性,才可以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能够与自己“和睦相处”的人,在与其他人相处时也会容易很多。
其次,理解家人(包括孩子)的性格。如果了解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本性,诸如“这孩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情”等令人感到压力的问题就会减少。
关于理解性格的理论有很多,其中,“爱心交流”研究会介绍的是“九型人格”。
关于九型人格的知识将在下一章详细地介绍。在此仅说明本书与九型人格的使用方法。
P4-9
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性格而苦恼过呢?你是不是偶尔感觉自己的性格有些不可思议?
为什么我这么介意别人的眼神?
为什么我会轻易地生气?
为什么我容易消沉?
为什么我一遇到事情就会感到不安?
为什么我这么不稳重?
你是不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多“为什么”?
为什么这孩子总是待在家里看书?
为什么这孩子考了这么低的分数却能笑着说“没关系”?
为什么这孩子这么粗鲁?
为什么这孩子总是迷迷糊糊的?
为什么这孩子这么固执又迟钝?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想着自己的这些“为什么”。
我能够理解这些“为什么”并接受它们,是在学习九型人格之后。我至今仍无法忘记,刚开始接触九型人格时的感动。因为我心里的那些谜团全部解开了!
那时,我便认定九型人格能够帮助所有希望自己不断成长进步的人们。对那些因自己的性格和人际关系而苦恼的人来说,九型人格就是解决烦恼的工具。而且,我坚信,九型人格是养育孩子必备的智慧。
“只要了解了九型人格,就可以正确地引导孩子成长!”
那时我很兴奋。
我一直通过“爱心交流”来传达引导孩子心理自立的重要性,而九型人格在这一点上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因为九型人格教会我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禀性来加以引导。
在引导孩子之前,要从正确引导家长做起。
当我们无法与孩子和睦相处时,正是我们落入自己的性格“陷阱”的时候。
比如,“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容易生气”“对育儿方法感到不安”“不知不觉地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等,这些都是我们家长的性格“陷阱”。虽然谁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一直放任不管,家长和孩子就会有精神压力了。
当家长落入自己的性格“陷阱”时,就无法妥当地指导孩子,甚至会将孩子的情况引向不好的方向。这就像抱着孩子一起落入自己的“陷阱”一样。
为了预防落入自己的性格“陷阱”,我们首先要正视自己。
经常有人说“正视真正的自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仿佛真正的自己是邪恶的。
其实,没有必要担心这样的问题。九型人格会帮助我们正视自己。只要了解了“为什么我……”的内在原因,我们就可以安心并努力成长了。
能够理解自己的性格,与自己“和睦相处”之后,再去关注孩子的性格。
如果能够理解孩子的性格,就可以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更幸福;如果明白了怎样去引导孩子走向真正的幸福,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然后,我们只需要守护,孩子就会通过自己的力量走向幸福了。
本书将经过悠久历史孕育而出的“九型人格”这一生活智慧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够为每个家庭的育儿带来帮助。
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个故事。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这个故事是有趣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决定故事主题的却是我们自己。我们描绘理想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样子,然后根据这种描绘推进故事的发展。
学习九型人格以后,我了解了自己的故事主题,即更健康地生活。我认识到,性格不是因为天生的就没办法改变,而是可以自我培养的。我想将这一点告诉孩子们,人生是由自己决定的。
我要感谢“爱心交流”的朋友们,为了“向更多的人介绍九型人格”,他们将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一起学习、一起欢笑、一起烦恼的朋友们给予了我很多勇气。
另外,感谢我的女儿岛崎真由子,她以深刻的理解力和洞察力为本书的写作提供支持与帮助。没有这些支持,本书无法出版。感谢她为我做调研、写草稿,给予鼓励,敦促偶尔犯懒的我。
感谢二见书房的渡边纯子女士,是她使本书作为《孩子的心灵教育》系列中的一册得以面世,感谢她的耐心。
而我最要感谢的是本书的读者。如果你能感觉幸福一些,那么这个世界的幸福指数就会更高一些。如果你的孩子内心充满阳光,那么我们的未来就会绽放光彩。
希望本书可以使大家的人生更加丰富。
菅原裕子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