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亚历山大·科耶夫(1902—1968)是俄裔法国哲学家,对20世纪众多法国哲学家产生过重要影响,其黑格尔研究至今在哲学界发挥着作用。这部思想传记完整地诠释了科耶夫的作品,包括大量未发表的内容,展示了一个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思想家的精神历程。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了科耶夫被忽视的俄罗斯根源,将他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思想文化背景下,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索洛维约夫、费多罗夫等人对科耶夫的影响揭示出来。 这部思想传记结合了哲学史、文化背景和严密的文本分析,通过对科耶夫关于黑格尔的论著及其被忽视的晚期作品的论述,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探讨了科耶夫思想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是英语世界关于科耶夫较新也较全面的一部论著。 目录 前言 一个俄国人在巴黎 第一部 俄罗斯背景 第一章 疯人 第二章 附体 第三章 神人 第二部 黑格尔讲座 第四章 最后的革命 第五章 时间不再 第六章 亡者之书 第三部 晚期著作 第七章 无名氏 第八章 道路还是废墟? 第九章 为什么是终极性? 结语 大法官 参考文献 导语 科耶夫是重要且具有挑衅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复杂、强烈、令人费解。他是列奥·斯特劳斯的对话者,海德格尔的批评者,对20世纪法国哲学家如巴塔耶、梅洛-庞蒂、拉康、雷蒙德·阿隆等都产生过影响。 这部思想传记的英文原版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18年,问世后备受关注。作者追溯了科耶夫与一个多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和思想的渊源,辨析了科耶夫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激烈交流,揭示了他那万花筒般的文集所蕴含的悖论与反讽。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对于科耶夫的俄罗斯背景(影响来自陀思妥耶夫 斯基、索洛维约夫和费多罗夫)的解读清晰且充分。作者 笔下的科耶夫深邃而有争议,堪称一位“哲学宣传家”, 影响持续至今。 ——唐娜·奥温(Donna Orwin),多伦多大学俄罗 斯文学教授 《黑圈》是一项非同寻常的研究,它既在宇宙层面上 探讨哲学问题,又是抒情的,仿佛亲密对话的一部分。 ——卡利尔·爱默生(Caryl Emerson),普林斯顿 大学斯拉夫语和文学教授 科耶夫的思想复杂、强烈,令人费解。这本思想传记 也并不易读,但接受了挑战的读者将获得对这位重要的俄 罗斯—欧洲思想家的深刻理解。 ——《东欧思想研究》(Studies in East European Thought) 本书对科耶夫这位神秘的现代思想家的研究做出了丰 富贡献,既学院派又很大胆。它不仅追溯了科耶夫在一个 多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和思想中的根源,还协调了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到贝克特和列奥·斯特劳斯等“西方传统 ”经典人物之间的激烈交流。 ——伊利亚·克里格(Ilya Kliger),俄语和斯拉 夫语研究教师 科耶夫以独特而有影响力的黑格尔讲座闻名于世,为 后人留下了大量诱人的手稿,并最终获得了他应得的智识 语境和哲学阐释。杰夫·洛夫在这份权威研究中,揭示了 19世纪俄罗斯思想在科耶夫文学风格中的深刻存在,以及 科耶夫关于否定、终结、完美、重复、政治共同体和激进 自由的哲学。由此,科耶夫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世界 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天值得被认真思考的一位鲜明的黑格 尔存在主义思想家。 ——亨利·W.皮克福德(Henry W. Pickford),美 国杜克大学教师 科耶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黑格尔思想评论家,但本书 表明,他远不止于此。这是迄今为止在所有语言中对科耶 夫思想最好、最全面的概述,也是唯一详述科耶夫俄罗斯 背景的作品。对于任何对20世纪思想之复杂性和广泛度感 兴趣的人,本书都不可或缺。 ——威廉·托德·米尔斯(William Todd Mills), 哈佛大学教授 精彩页 前言 一个俄国人在巴黎(节选) 亚历山大·科耶夫是20世纪最杰出、最难以把握、涉猎面最广的思想家之一。从1933年起直到1939年,他在巴黎的高等研究实践学院 开设了一系列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讲座,这对整整一个世代的法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听众包括了安德烈·布勒东 、乔治·巴塔耶、亨利·柯宾 、雅克·拉康以及莫里斯·梅洛—庞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耶夫的学生雷蒙·格诺 将这些讲座的内容付梓出版,从而造就了一部研究《精神现象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将黑格尔的研究者们进行了划分,一方面根据的是讲座中提及的黑格尔的内容,另一方面根据的是这样一个看法:这些研究者不过是些注释家。当代的黑格尔研究者,例如罗伯特·皮平 ,认为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而他的同事迈克尔·福斯特 则持一种近乎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读在其自身范围内基本上是合理的。不管最终的结论如何,几乎没有哪位学者把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评论看作“字面上的”解读,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从马丁·海德格尔到卡尔·马克思等人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下,科耶夫的思想得以形成。 奇怪的是,对科耶夫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俄罗斯的文学、神学和哲学传统被习惯性地无视了,而科耶夫恰恰是在其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疏漏是极为反常的,因为亚历山大·科耶夫本名亚历山大·弗拉基米尔诺维奇·卡兹夫尼科夫 ,1902年生于莫斯科。他属于充满活力的一代,这代人中有大批俄国艺术家、作家、音乐家、诗人、神学家和思想家。实际上,本书的书名就来自一幅油画,其作者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是那个时代杰出的艺术革新者,他描绘了一个圆形的黑色块,这幅画为科耶夫思想的关键特征,即个体性的最终灭绝提供了一个视觉上颇具诱惑力的形象说明。这一代人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最初的25年里,但俄国革命后的最初岁月中充满了动荡,这种动荡也导致了这一代人中若干重要人物不应有的默默无闻。尽管如此,公平地说,这样的疏漏是西方世界对俄罗斯智慧遗产的丰富性、原创性和复杂性的无视的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本书的目的就是纠正这种疏漏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对这一代人中更具冲击力的知识分子之一的忽视,与此同时,进一步指出科耶夫不仅仅是黑格尔的评注家,而且──有些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他本身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思想家,值得我们重视。科耶夫留下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其中大部分在生前并未出版,它们充分展示了科耶夫的博学多才:多达数千页的关于黑格尔和其他哲学家的手稿,一部关于量子力学的颇具前瞻性的书稿,关于“无穷”问题和无神论的研究稿件也有一本书的厚度,此外还有关于大乘佛教的“中论”传统的短篇著作(为此他专门学习了梵文、古藏语和中文)。就最典型的俄罗斯传统而言,科耶夫表现得像一个极不正统、玩世不恭的思想家,他在评注黑格尔时,将俄罗斯特有的对终结于自我—克服(或自我—放弃)之中的历史的关注,编织进了这位徒具普世情怀外表的哲学家的思想中。科耶夫精心打造的这副古怪的面具──如其所言,他之所以拒绝出版自己的著作是因为他不想过于严肃地看待自己──反映的是他对欧洲文化范式的缺乏兴趣和颠覆态度,这一点扩展到了他对欧洲文明中最重要的一分子的评注当中。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处理科耶夫思想中的某个特殊的方面。就像科耶夫本人所做的那样,本书也包含了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对思想史进行的融合、对文本的内在分析以及哲学的思辨。将这三部分维系在一起的主线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正确目标的独特的思辨形式,它最初的表现,是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发生的,关于什么才是人类的真正解放的一场论争。 在对每个部分进行进一步的简介之前,我想先概括地介绍一下这位极不寻常的人物的生平。 * 科耶夫的人生可谓传奇式的,终其一生所表现出的令人着迷的、持续的不一致性,几乎无法被隐藏起来。1968年6月4日,科耶夫突然去世,他当时正在布鲁塞尔的一次会议上做演讲。会议的组织者正是他花大力气建立和扶植起来的欧洲共同市场。66年前,他诞生于莫斯科一个属于上层资产阶级的富裕家庭。他的伯父是著名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年轻的科耶夫与之有书信往还。与他那个时代的许多其他人一样,科耶夫体面的俄罗斯式生活在革命到来时终结了,尽管他直到1920年才离开苏联。他是在极其狼狈的情况下离开的,跟他一起逃亡的还有一位朋友,两人途经波兰到达了德国。他在德国一直待到1926年,除了柏林之外,也曾寓居海德堡。在此期间,他靠着设法偷带出来的贵重物品进行投资获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与此同时,他还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当中,涉猎的范围惊人地广泛:从康德到佛教、吠檀多和其他宗教,还学习了远东的语言。1926年,他最终在海德堡大学的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指导下,以有关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的大量研究而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他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