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玉一直是中国传统宝石,玉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宝石,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我们用温润如玉形容君子,用白璧无瑕形容高士,用玲珑剔透形容女子……从上古时期开始,先民们就用玉石雕刻出红山玉龙,又如完璧归赵的和氏璧、鸿门宴中的玉珏、《红楼梦》中补天顽石……可以说玉石贯穿中国文化的发展。 本书是同济大学宝玉石中心多年宝玉石研究集大成制作。 全书分为三个篇章:美学与玉美学、玉之美、玉美之历程,内容上层层递进,紧扣“中国玉”这一主题,基于美学而论中国玉之美,性美质美、色美彩美、工美艺美、道美德美,从各个角度对中国玉美学的特征及类型作阐述,并沿着中国历史的演进解读随时代而变的中国玉美学。重点突出在中华文化背景下的玉料、玉雕、玉美、玉文化,体现出我们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自信。 目录 第一部分 美学与玉美学/001 第一章 美学基础知识/ 003 一、美与美学/ 003 二、美感与审美/ 014 三、自然美与艺术美/023 第二章 玉美学特征及类型/ 031 一、主要特征/ 031 二、基本类型及审美/ 049 第二部分玉之美/061 第三章 材料:性美与质美/063 一、质美与文美的争论/ 064 二、性质及审美/ 071 三、属性和价值/ 079 第四章 视觉:色美与彩美/085 一、色彩成因/ 085 二、中国传统色彩观/ 091 三、玉色彩美/ 096 第五章 加工:工美与艺美/107 一、匠心独具:工艺特点及原则/ 107 二、天工巧夺:工艺流程及技法/ 113 三、玉器纹饰:穿越万年之美/ 121 第六章 内涵:道美与德美/133 一、形而上者:道美/ 133 二、恩泽社会:德美/ 143 第三部分 玉美的历程/ 153 第七章 上古:龙飞凤舞,神火黄云/155 一、由西向东:龙飞凤舞/156 二、由南至北:神火黄云/165 三、东西南北:交流融合/170 第八章 夏商周:饕餮狰狞,玉礼中国/177 一、兵戎相见,血雨腥风/ 178 二、饕餮狰狞,勇武精神/ 181 三、玉入法典,礼化中国/ 186 第九章 秦汉至明清:神性渐失,走入世间/191 一、秦汉:皇权象征和等级标志/ 191 二、魏晋南北朝:吃玉养生,士大夫解脱之道/ 195 三、隋唐:金玉良缘,用玉开创新风尚/ 199 四、宋元:民玉兴起,各民族玉文化彰显/ 201 五、明清:民玉辉煌,玉石市场走向繁荣/ 205 延伸阅读/ 209 序言 这本书的写作可谓谋划已久,因爱而生。最初并不 是想由我们亲自来写这样一本书——因为我们的学科专 业背景、知识储备和学识修养等都不足以完成这样一件 困难而有意义的大事,只是想从书店里买到这样一本书 ,或从图书馆里借到这样一本书,但一直都未能如愿。 近代考古学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用玉的历史至少有 一万年,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区分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最显著的标志。但是由于历史的原 因,现在普通中国人对玉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对玉的评 价和态度仍模糊不清,对玉的美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以至于在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玉不能吃、不能穿、不 能住,却为何这样贵”等问题时,我们还不能给予非常 完美的答案。 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其著作《谈美》中, 以园中一棵古松为例,谈到了我们对事物的几种态度或 “知觉”。同样是一棵古松,在木材商眼里,它是实用 的、值钱的,心里盘算的是它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 的是怎样去砍伐它、运输它和买卖它;在植物学家眼里 ,它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 物,心里想的是它应归到某科、某属和某种里去,注意 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长久;在画 家眼里,除了审美外别无其他,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 苍翠挺拔的古树,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 它的盘曲如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 概。我们中国人现在对待玉的态度或知觉也是大概如此 。但令人纠结的是:现在一般的玉石消费者绝大多数持 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一般研究人员持的是科学的态度 ,而秉持审美态度的少之又少,即使持有审美态度,很 多人也难以说得清楚明白,就连著名玉雕大师的作品、 各类玉雕大赛的获奖作品等文集中,常也只有图片配以 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名称,为何获奖?美在哪里?几 乎没有涉及。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玉美学的研究成 果还极少,专门的书籍缺乏,教材更是空白,玉美学的 教育尚未展开,玉美学的知识更未普及,等等。持求真 的科学精神和求善的实用精神是必要的,但无视美也是 生产力(刘登 阁,2009)则是错误的。《庄子》中“子非鱼”的 故事大家熟知,这里作者要强调的是:从科学和逻辑学 看,故事中的惠子肯定是赢家,但从人生境界和道的立 场出发,赢家则是庄子,因为如果我们心中只有科学和 实用,那世界就将会变成一个冰冷的,机械的,毫无生 机、情感和诗意的世界,而只有我们持有审美的、诗意 的、哲学的态度,我们才能做到诗意地、美丽地栖居。 再进一步讲,如果只有科学的、实用的态度,中国历史 上一大半非常伟大的艺术、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无稽 之谈,如李白的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 弃疾的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山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他们的诗或词不都在胡说八道 吗?因此,对于中国的玉器和玉文化而言,开展相关美 学研究、出版相关著作、编写有关教材、启动有关教育 、普及相关知识等,成为当下急迫而重要的任务。 导语 庄子曾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本书基于美学而论中国玉之美,性美质美、色美彩美、工美艺美、道美德美,从各个角度对中国玉美学的特征及类型作阐述,并沿着中国历史的演进解读随时代而变的中国玉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