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几年,《大公报》设立了“经济漫谈”专栏,请厉以宁先生主笔撰写反映中国内地经济改革发展的专栏文章,从1993年7月1日至1997年6月底,此专栏共刊登了厉以宁先生的250多篇文章。本书将这250多篇文章分为13章:“从中国经济的怪圈谈起”“以市场换技术是好策略”“市场与消费者说了算”“市场经济有利环保”“怎样提高生活质量”“科学技术是宝贵的资源”“对效率的正确理解”“国家控股公司的作用”“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传统社会结构的阻力”“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体制”“如何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中小企业如何参加国际竞争”。 这些文章深入浅出地回答了改革各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涵盖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革、企业经营管理、财政、金融、证券市场、抑制通货膨胀、就业、私营经济、收入差距、消费、环境保护、教育、社会发展等内容。 作者简介 厉以宁,江苏仪征人,1930年11月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教育经济学》、《关于经济问题的通信》、《消费经济学》、《简明西方经济学》、《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国民经济管理学》、《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厉以宁论民营经济》、《希腊古代经济史》、《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合著)、《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中国经济往何处去》、《经济·文化与发展》、《厉以宁改革论集》、《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等。 目录 第一章 从中国经济的怪圈谈起 从中国经济的怪圈谈起 为什么我如此强调股份制改革 为企业“集资热”说句公道话 谈谈中国的民间信用 抑制通胀:治标还是治本? 治理整顿的历史不会重演 改变三角债的一种办法:变债券为产权 通过证券市场为基建集资 让人行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 关于专业银行的商业化 民营银行应当加快发展 市场经济有助解决就业问题 市场经济下的新型失业 关于旧衣服新的程度的提高 第三家证交所理想选址 大力发展公共投资基金 B股对内开放利大于弊 在香港第二上市——完善B股市场的另一对策 第二章 以市场换技术是好策略 以市场换技术是好策略 论国内黄金市场开放 新的黄金产销体制 民间储存黄金是好事 在冲破计划经济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 乡镇企业亦需产权改革 乡镇企业产权改革与廉政 股份制优于合作制 再谈股份合作制 靠什么稳定股市 香港会受到上海冲击吗——谈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与互补 内地对外商的吸引力 “大锅饭”就是共同贫穷 利率大战会爆发吗? 汇率改革与宏观调控 地区差别扩大问题的思考 缩小地区差别的选择 税制改革与宏观调控 法人股市场的过渡性质 法人股市场应予完善 第三章 市场与消费者说了算 第四章 市场经济有利环保 第五章 怎样提高生活质量 第六章 科学技术是宝贵的资源 第七章 对效率的正确理解 第八章 国家控股公司的作用 第九章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第十章 传统社会结构的阻力 第十一章 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体制 第十二章 如何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第十三章 中小企业如何参加国际竞争 附录 报样摘录 序言 哪位经济学家为香港回 归写了255篇文章? 2020年是香港回归祖国 23周年。在1997年香港回 归的前几年,香港《大公报 》专设“经济漫谈”专栏,请 一位知名经济学家主笔密集 撰写反映中国内地经济改革 发展的专栏文章,从1993 年7月1日直到1997年6月底 ,共刊发了此位经济学家为 专栏写作的255篇文章。再 读这些文章,令人百感交集 、深受启发。 当时,随着1997年香港 回归临近,香港社会对国家 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与前景非 常关注,时任《大公报》社 长了解到,香港社会特别需 要长期研究中国经济、亲身 参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知名经 济学家,为香港社会撰写专 栏文章;希望通过每周一两 篇漫谈短文,聚焦一个经济 体制改革主题或热点问题, 为香港政商人士、专业中产 、市民大众答疑解惑,消除 误解和误读,坚定他们对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信 心。 这位经济学家就是“经济 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改 革先锋”厉以宁教授。1993 年5月,厉以宁教授应邀赴 香港科技大学讲学。他知道 ,报纸上连载的专栏文章应 该是最难写的,因为一方面 受篇幅限制很大,每篇限定 为1500字左右,每篇集中 讲一个经济理论和热点问题 的主题,要在如此短的篇幅 内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还要 让非经济专业背景的广大读 者容易读懂,是很不容易的 ;另一方面,由于专栏文章 是连续性的,需要不间断地 写,需要不断有灵感,有的 文章间隔刊发时间仅有1天 ,而且要结合当时经济热点 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深 入浅出地讲明白,自然也是 一件难事。厉教授在4年内 连续写了250多篇,平均每 年刊发60余篇,不可谓不勤 快,也不可谓不辛苦。当然 ,最让厉教授欣慰的是,文 章刊出后,得到香港社会广 大读者的好评,成为香港社 会喜迎回归的特殊风景。 这些文章涵盖了市场经 济体制、企业改革、企业经 营管理、财政、金融、证券 市场、抑制通货膨胀、就业 、私营经济、收入差距、消 费、环境保护、教育、社会 发展等内容。文章深入浅出 地回答了改革各方面的重大 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在 1994年8月1日刊发的《经 济改革两种思路之争》一文 着重介绍了经济改革的两种 思路,即“以价格改革为主” 还是“以企业改革为主”,厉 教授坚持企业改革主线论, 认为没有完善的市场主体, 放开价格只能引起物价轮番 上涨,而不可能建立良好的 市场环境;价格全部放开是 经济改革的最终成果,而绝 不是经济改革的出发点或突 破口。 这些为了香港回归祖国 而写的250多篇专栏文章, 凝结了当时那一代经济学者 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深沉期待 与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厉 以宁教授对这些文章的历史 作用,非常自谦,只是说“ 这使我感到欣慰,总算功夫 没有白费”。 我们回顾当年艰难的改 革开放征程、香港回归祖国 的峥嵘岁月,感慨国家和香 港曾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 让过去启迪未来,我们无惧 风雨、继续前进,我们坚信 国家和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 美好! 李旭鸿 2020年7月6日于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