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自/百年巨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肖阳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1926年入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8年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1930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7年辞去教职,专事编写专业教材。他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一生留下了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复调音乐、清唱剧、合唱、独唱等多种体裁形式的90多首音乐作品。
目录
第一章 童年
故居
家风
启蒙
求学
第二章 清华
改制
清华八年
人才辈出
第三章 留美
深造
情殇
转学
第四章 归国
归心
任职
演出
成婚
第五章 音专
溯源音专
奉献
建设
良师
书匠·园丁
第六章 乐教
乐社·演出
撰书·启智
创立乐团
计划·宏愿
第七章 创作
作品
《长恨歌》
艺术歌曲“古与今”
电影之乐
了解
第八章 桃李
“一代宗师”
桃李满园
第九章 陨落
夙愿
战火
病痛
哀悼
第十章 余音
成就
纪念
传唱
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先父(黄自)自幼因喜
爱中国古典诗词和唱歌而获
祖父母的熏陶,进入小学后
又得到前辈音乐教育家沈心
工先生的启蒙教育。12岁进
入清华学校,在校历时八年
,广涉学海,刻苦努力,并
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学习音乐
,期间曾在一封家信中引经
据典地阐述了音乐的社会功
能和教育功能,以表示要从
事音乐工作的志愿。1924
年赴美深造,先后求学于欧
柏林(Oberlin)学院和耶
鲁(Yale)大学,成为我国
第一位在理论作曲专业获得
国外学位的留学生,其毕业
作品《怀旧》曲亦成为我国
第一部交响序曲,并由国外
的交响乐队公演的作品。
1929年回国,次年受国
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萧友梅
先生的聘请,任该校教务主
任兼理论作曲系教授,襄助
萧校长建立了我国高等音乐
教育,特别是理论作曲专业
的教学体系。在繁重的教务
工作之外,黄自曾因师资缺
乏而一人单独承担了该校理
论作曲专业的全部课程。由
此培养了他的四大弟子(贺
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刘
雪庵)等下一代国内理论作
曲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他的
师德也由学生们广为传承。
同时,他还创作了清唱剧、
艺术歌曲、爱国歌曲和儿童
歌曲等,其中不乏传唱至今
的作品。在致力于专业音乐
教育的同时,他和同事们编
写了当时广为采用的初级中
学音乐教材,并带领学生开
展了多项者乐普及活动。抗
战开始后他创作的“抗敌歌”
成为我国第一首抗日歌曲,
接着又创作了多首爱国歌曲
,并带领学生参加了社会上
的抗日救亡活动,表现了他
的爱国情怀。他呕心沥血地
为我国的音乐事业进行了不
少奠基性的工作。不幸的是
,在34岁时就英年早逝。
大型文化工程《百年巨
匠》和上海音乐学院设立了
包括编写黄自传记的项目,
其中黄自传由肖阳博士撰写
。肖博士在担任上海音乐学
院管理、科研兼教学工作之
余撰写此书,利用了大量的
休假时间,甚至放弃了春节
与家人相聚,多方收集史料
,细致论证,所写书稿反复
修改以臻完善,历经约三年
完成了此书。书中内容丰富
、详实可靠,成为迄今唯一
详述先父生平的传记。为此
,特向《百年巨匠》和上海
音乐学院,特别是作者肖阳
博士致以衷心的感谢。
2022年7月
导语
本书是《百年巨匠》丛书之一,在同名纪录片《百年巨匠·黄自》的基础上,采取历史文献、口述历史与真实再现三种呈现方式相结合,对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丰富的一生和对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创作和音乐教育创新、改革、钻研做出的巨大贡献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黄自对艺术精益求精,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具有与时代脉搏相通的进步曲目、音乐教育工作过程中的轶事,从全球化视角的高度生动而全面地描述了黄自先生多姿多彩的艺术构思、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表现力等种种趣闻传奇。
后记
当手捧书稿的终稿审定
版时,不由回想三年前,在
新年之际接到了黄德音教授
来电的情景。黄老师如往常
一般关切问候之余,提到了
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
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
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
录片《百年巨匠》在推出同
系列丛书,其中音乐篇有其
父亲黄自先生。黄老师很亲
切地征询笔者,是否愿意撰
写黄自先生的传记。当时听
闻,实感惶恐。作为学界的
一名青年学者,要撰写中国
第一位系统地、全面地向国
内学生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
曲技术理论的音乐理论家、
国立音专(今上海音乐学院
)首任教务主任黄自先生的
人生篇章,是否可以胜任?
笔者不由在心里多了一份迟
疑。
黄老师听出我的犹豫,
温和地鼓励:家父将毕生心
力奉献给了他挚爱的国立音
专以及中国音乐文化事业。
留美归国后,他在国立音专
襄助萧友梅博士建院建系,
又是贺绿汀先生最敬重的作
曲老师。在一代代音专先辈
的引领和奋斗中,上海音乐
学院校史撑起了中国近现代
音乐史的半壁江山。如今你
专注上音校史研究已有十余
年,若能与你的研究成果和
学习工作经验相结合,相信
能顺利完成。黄老师的建议
让我听后备受鼓舞,《百年
巨匠》丛书作为国内首部集
中展示近代以来文化艺术巨
匠群体的大型系列丛书,旨
在追寻远去的巨匠足迹。而
上海音乐学院在推进全过程
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
一直着力开辟校史育人的新
方式,通过挖掏校史中的文
脉传承和人文积淀,促进桉
园文明建设与校史文化传播
。能撰写上音先贤黄自先生
的传记,何其幸哉!作为新
时代上音人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油然而生。
随后,在黄老师和《百
年巨匠》制片人李萍萍老师
的引荐下,文物出版社邀约
上海音乐学院共同参与完成
《百年巨匠》之萧友梅、黄
自、贺绿汀三位上音大师传
记的撰写工作。该项目得到
了学校的大力支持,邀请了
音乐学系主任王丹丹教授牵
头,组织我院相关专业的中
青年学者王勇教授、金桥副
教授、邓姝博士与我分别担
任三本书的撰写;同步获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委员会首
批立项资助,为撰写工作提
供有力的工作机制保障。
传记的撰写,基于纪录
片《百年巨匠》音乐篇,黄
自,同步参考借鉴了大量前
人的研究成果,如音乐理论
家钱仁康先生,中国音乐史
学家戴鹏海先生,香港教育
大学黄慧英教授、苏明村博
士,台湾音乐学家韩国锚教
授,台湾东吴大学刘美燕教
授,台湾大学赵琴博士等专
家学者等,他们深耕黄自音
乐创作、音乐思想、音乐教
育、音乐生活研究多年,产
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和著述,
为传记撰写指引了学术方向
,在保证生动性和故事性的
同时,更兼具了学术性。同
时,传记的顺利完成也汇聚
了多方心血,感谢徐旭、裴
小倩、廖昌永、徐卫、曹荣
瑞、吴学霆、汤隽杰、彭畅
、蔡琐、唐天祺、郑荧馨、
陈琛等校部领导同事的大力
支持;感谢钱亦平、洛秦、
王勇、钱仁平、方琼、余丹
红、韩斌、王丹丹、戴微、
冯长春、金桥、沈洋、陈晖
、金富军、倪瑞明、王细荣
、刘凝哲等校内外专家学者
给予的专业指导;感谢聂晓
燕、程泽睿、胡钰冰、林雅
仪、吴晨祺等学妹的无私帮
助;感谢文物出版社总编辑
刘铁巍老师、编辑张朔婷老
师的精心审定编校;感谢家
人的默默奉献;特別感谢黄
德音老师在写过程中提供了
相关的文献史料、长时段的
口述采访、细致的审校建议
等,正因为有大家方方面面
的襄助,让笔者在撰写的过
程中,有强烈的自豪感、认
同感及福感,感受到上音精
神的传承。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
路。在学院初建阶段,黄自
先生用其短暂的一生呈现上
音人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的
“析理、善术、审音、辨物”
,为国唱和,始末不渝。作
为新时代上音人,让我们在
传承先辈精神的同时,“接
好前人接力棒,牢牢把握高
等教育和文艺工作在中国式
现代化中的责任和使命,将
上音人厚植百年的爱国主义
情怀化作‘和毅庄诚’的内在
自觉与行为指南,凝聚文化
艺术精神力量,为推动“人
民城市”建设谱写上音人的
崭新乐章”。
肖阳
2022年11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他们用色彩抒发思想,
在丹青之中融汇古今。
——靳尚谊
他们的艺术来自造化,
他们挥毫泼墨,尽显大干的
沧海桑田。
——范曾
他们创造经典,留下的
是永不磨灭的时代遗产。
——王明明
他们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不愧是文艺史上的大家。
——沈鹏
他们的创造源于自然,
在行云流水中彰显天地人和

——苏士澍
他们的感悟源于心灵,
在方寸之间传承文明血脉。
——吕章申
他们唱念做打,扮相美
轮美奂,青春永驻艺坛,熠
熠生辉。
——尚长荣
他们粉墨登场,演尽世
间百态,笙箫锣鼓,谱写华
彩乐章。
——刘长瑜
舞台上他们卓尔不群,
举手投足之间讲述天翻地覆

——蓝天野
舞台下,他们凝重深沉
,世间铃暖之中,彰显人文
关怀。
——濮存昕
他们用音符弘扬民族精
神,他们用节奏紧扣时代脉
搏。
——傅庚辰
他们用赤子之心歌颂美
好,激励理想振聋发聩。
——印青
他们的作品是火炬,是
呐喊,是惊雷,也是润泽心
田的语录。
——王蒙
他们遣词造句锤炼语文
,启迪智慧培育品德。
——莫言
精彩页
故居
1904年3月23日(农历二月初七),黄自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内史第”。正是这样一座古色古香的宅院,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黄自。川沙濒临东海边的中部,属于海防要地。“物是人非,山长水阔,触处思量变。”据记载川沙城建于汉代,自明弘治年间开始形成市镇;在1557年(明嘉庆三十六年),为防止倭寇偷袭和侵扰,抗倭英雄乔镗、王潭之等动员当地居民修筑建造了川沙城堡;至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置地方政府一川沙抚民厅,不少来自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江西等地的外来商客云集定居,“一波才动万波随”,逐步发展成为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于一体的沿海集镇。
“内史第”,旧称沈家大院,为清代金石学家和大收藏家沈树铺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锄中举,官至内阁中书,重新修缮沈家大院,并改名“内史第”。
“内史第”是一座三进两庭院两厢式二层砖木结构的江南民宅。据现存文献记载:“这座宅院的建筑风格,不仅富有清代建筑浓郁的江南民居特色,而且其建筑中的雕刻装饰尤为突出。建筑中的各种木雕、砖雕、石雕的设计,不仅与上海民居优秀建筑风格特点融会贯通,并且使整幢宅院更能充分显示出书香门第之家的气魄。‘内史第’的石雕最为突出的是其门框图案与门槛两边的石雕装饰。黑漆大门上是由条石砌成的门框,门框上面用历代戏文中的人物和各类花鸟图案精雕细刻而成,所雕刻人物花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门楼正面的砖雕是‘凤戏牡丹’,这是典型的晚清建筑设计风格;门楼两旁为‘状元游京城’‘状元献宝’砖雕图案。木雕在‘内史第’建筑构建中较多,尤其在‘立本堂’的长窗、柱梁上广泛运用,正梁和壁梁上面镶着紫铜制作的各种精致图案,上面都以鎏金装饰,梁的两旁的枕檐,都是高档木材雕刻成的图案。
当年,沈树锄收藏的大量古箱、书画、金石、造像、碑帖等物,均藏于此。清代大学者俞樾先生就曾感叹内史第“文物古迹,富甲东南”。沈树铺所藏各种,以碑帖为最珍贵,其中《嘉平石经)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后为《老残游记》作者、金石家刘鹗所得。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他在日记中写道:“得沈树镛碑帖三箱,计汉碑五十余种,元朝造像七八十种,唐碑一百余种,宋碑三百余种。”黄炎培也曾称赞“内史第”:“歇浦一衣带,中外寰瀛通。其左蔚人文,百年学有宗。”
家风
黄家与沈家有着密切的亲戚关系,沈树锄是黄自曾祖父的妻列,从黄自曾祖父黄典谟(亦是黄炎培的爷爷)起,到黄自一代,黄家四代都在此生活,黄自的父亲、堂叔黄炎培(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次子、黄自的堂兄黄竞武(民主战士),黄炎培三子、黄自的堂弟黄万里(水利专家)和黄自的大弟黄组方(早期会计学界代表人之一)等均出生于这。除此之外,与沈家渊源颇深的还有川沙倪家。牧师倪蕴山与“内史第”主人沈树镛之子沈毓庆是少时关系较好的学友,为方便照顾即将结婚的女儿倪桂(硅)珍(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和女婿宋耀如(原名韩教准,又名宋嘉树,宋朝名将韩琦后代,实业家),他与沈毓庆商定,租借了内史第的房子作为女儿女婿的婚房,由此,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孙中山夫人)及其姐宋霭龄、其弟宋子文、其妹宋美龄等宋氏家庭子女,也出生在此。
P2-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8: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