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二战期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在欧洲大肆焚书,义愤填膺的美国图书管理员闻讯,组织了“胜利图书运动”,募集了2000万本精装书,送往国内外军事机构。然而,图书数量、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士兵的需求,而笨重的精装书也难以在战场上携带。 为此,美国图书协会与美军展开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军供版图书”项目:为参战美军提供小巧、轻便的特制平装书。至二战结束,1200种不同主题,覆盖各个阅读领域,共计1.2亿本军供版图书为士兵带来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与绝无仅有的阅读体验。在诺曼底登陆的等待过程中、在太平洋地狱般的战壕里、在医院、在飞行着的轰炸机上……士兵们都在读军供版图书,并给作家寄去洋洋洒洒的读后感,而很多作家都会认真回复每一封来信。 《了不起的盖茨比》火了起来,《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作者贝蒂?史密斯成了全民偶像……军供版图书不但帮助美国赢得了战争,让一批作者成了畅销书作家,而且推动了出版行业平装书革命,使阅读习惯从知识分子扩展至整个民族,创造了新一代民主的读者,帮助欧洲出版业浴火重生。本书为历史爱好者与爱书之人讲述了一段激动人心的二战奇闻。 目录 第一章 凤凰再生 到1938年,纳粹查禁18类图书,包括4175本书,565位作家的所有著作。这些作家大部分为犹太籍,包括卡尔·马克思、厄普顿·辛克莱、杰克·伦敦、亨利希·曼、海伦·凯勒、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托马斯·曼和阿尔图尔·施尼茨勒等。 第二章 价值85美元的衣服,睡衣除外 1940年10月,大约有1650万美国人陆续应征入伍,美军物资、装备的极度短缺大大影响了士气。为士兵提供图书,成为美军维持士气的战略性举措。 第三章 发起胜利图书运动 1942年,仅两个月,胜利图书运动便募集到了400万册图书,另有150万册因为体积庞大、笨重、不方便士兵携带而遭拒收。获取大量的平装书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章 思想战争中的新武器 战争的硝烟不仅弥漫海陆空,而且延伸到思想界。这场战争中杀伤力最大的单一武器不是飞机、大炮和坦克,而是《我的奋斗》。这场战争中,图书便是武器。 第五章 随手抓起一本书,乔,继续往前走 士兵排起长队,等着分发图书,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名,随手抓起一本书就走。每个人都因为这些图书而心存感激。2000万册图书完全不够派发。 第六章 胆量、勇气以及超常的魄力 1944年5月31日,艾森豪威尔将军正式实施诺曼底登陆计划。对许多人而言,图书成了缓解紧张情绪的唯一东西。 第七章 荒漠甘霖 对士兵而言,军供版图书如同荒漠中的甘霖。当图书送到的时候,他们会如饥似渴地一哄而上,抢一本收藏起来,带着参加战斗。 第八章 审查制度和罗斯福的第四个总统任期 1944年11月,罗斯福以大约300万选票的微弱优势,开始第四个任期的总统生涯。美军士兵给他投的340万张选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九章 德国投降与被弃的荒岛 1945年5月8日,杜鲁门总统宣布德国正式投降,但是他提醒人民,战争只取得了一半的胜利。在西方重获自由的同时,东方依然处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之下。 第十章 终获和平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了正式投降书。美国政府产生一个更富灵感的创意,就是利用图书帮助老兵重新开始他们的国内生活。 第十一章 该死的平均分提高者 二战期间,纳粹疯狂损毁图书约1亿册,美国政府给士兵分发了1.23亿册军供版图书,美军收到的图书数量超过了希特勒所损毁的图书数量。 后记 致谢 附录一 遭纳粹查禁的作家名录 附录二 军供版图书总目 译后记 序言 引言 “你是否有过心烦意乱的时候,以至很想找个人倾 诉,想坐下来安静地把它写出来?”一名海军陆战队队 员在写给作家贝蒂?史密斯的信中吐露心声,“这便是 我此刻的感受。” “你知道,我20岁……但是我感觉自己已经40岁了 。在海外的两年战争生涯中,我经历了地狱般的日子… …我只是想让你明白,尽管我年纪轻轻,却见识过那么 多苦难。” 当这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写这封信的时候,疟疾正蹂 躏着他的身体,他被迫卧床休息。他相信,正是那场疾 病救了他的命。在船上医务室卧病期间,他得到一本史 密斯的书——《布鲁克林有棵树》,军队专供版(Armed Services Edition,以下简称“军供版”)。“我已经 读了两遍,现在又读到一半,”在信中他说道,“每次 读这本书,都比上一次有更深的感受。” “我第一次在齐膝深的泥浆里挣扎前行……抬着一 副担架,战友宝贵的鲜血从担架上滴落,他的生命正在 流失,我对此却无能为力。我非常难过,对世界充满愤 怒,觉得自己不可能再爱上任何事和任何人。”这名海 军陆战队队员写道。在经历了那场战争后,“怀着一颗 死了的心……麻木的心”,他认为自己已经丧失了心灵 的感受力。 在阅读《布鲁克林有棵树》时,他的内心重新泛起 波澜。“我无法解释自己的情绪反应,只知道它发生了 ,我的心被翻转过来,重新焕发了活力。信心的浪潮, 汹涌而来,将我席卷。现在,我感觉或许经过一番努力 ,我还是能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机会的。我永远无法向你 解释清楚,你的书对我有多重要,我的心里充满着怎样 的感激和爱。”这本书给他带来欢笑与喜乐,也带来感 动的泪水。这名海军陆战队队员说:“(尽管)对一个身 经百战的铮铮男儿来说,为了一部小说而哭哭啼啼,做 出这么‘娘儿们’的事,是很少见的……但是对此,我 不觉得羞愧。”这样的眼泪证明,他还是个正常人。 “今天晚上我没法入睡,”最后他说道,“除非我 向作家袒露心声,因为她使我的灵魂获得了重生。” 二战中的美国军队基本上由平民军人组成——直到 珍珠港袭击事件发生前,人们对参战毫无概念。很多人 志愿参军,其他人则选拔而来,这些对战争毫无准备的 人们,面临着仓促草率的训练、极其简陋的装备、没日 没夜的行军以及一大堆烦恼和恐惧。他们在战场经历了 各种惨状以及某些超乎想象的暴力、毁灭的场面,没有 任何一种训练能够让他们从容应对这些状况。医院治疗 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医院遍布世界各地。周围发生的一 切不断提醒士兵们,死神近在咫尺。正如一位士兵所说 :“早上跟你一起进餐的人,晚饭时可能已被埋葬。” 在当时,这种惨况比比皆是。 这场战争给参战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创伤。步兵在 漫无边际的泥泞中艰难跋涉,在狙击手向他们射击时缓 慢前行,在灌满雨水的“舒适”掩体入睡——远处不时 传来迫击炮呼啸的“催眠曲”,耳边还鸣响着各种昆虫 的飞舞声。他们满身泥土,看着又湿又脏,一副不适和 疲惫不堪的模样。他们冒着严寒酷暑行军、战斗,随时 面对着疟疾、斑疹、伤寒等传染病的威胁,在枪林弹雨 中冲锋陷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叫自己“被上 帝诅咒的步兵”。 空军也好不到哪里去。B-17航空堡垒、B-24解 放者、B-25米切尔、B-26掠夺者以及B-29超级堡 垒等轰炸机上的飞行人员,面临着一系列危险:在飞机 平稳飞行时,高射炮可能射穿机身,留下累累弹痕;陷 入突如其来的空战;眼睁睁看着战友中途受伤而痛苦不 堪甚至死亡。在没有暖气的飞机上长途飞行时,他们忍 受着零度以下的严寒,四肢变得疼痛难忍,直到麻木。 待他们安全返航,正准备松一口气时,却往往传来战友 未能返航的噩耗。当时有许多飞机坠毁,有的因耗尽燃 油,有的在平地就失事撞毁。B-24和B-26轰炸机, 因此而获得“空中棺材”和“寡妇制造者”的绰号。 海军也有他们自己的问题。在茫茫大海航行,从闪 闪发光的船上观察世界各地,士兵们最初的激动,很快 就因成年累月地与世隔绝而冷却下来。“孤独”与“厌 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同时,敌方潜艇无时不在的威 胁,或者敌机逐渐接近的声音,甚至最勇敢的水手的神 经也会受到刺激。在公海上,巡洋舰或驱逐舰是无法伪 装的。当袭击的“音乐”响起,它们就像射击场里的鸭 子任人宰割。 战火中的日子难熬,压力令人窒息,回家的梦想经 常成为泡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恐怖的战争 中任何能让人稍感安慰的东西,都弥足珍贵。扑克游戏 、游戏拼图、音乐以及偶尔举办的体育竞赛,帮助人们 度过那些等待行动或入睡前的时光。然而,书信来往常 常毫无规律,令人沮丧——有时候要长达四五个月才能 到达;经过一整天的训练或战斗,游戏并非总能令士兵 的精神振奋。为避免士气低落,军队还需要一些切实可 行的娱乐方式,以便使人们暂时逃避战争的苦痛。 军供版图书的故事令人难忘——这是一种便携、易 获取、流传广的平装书,比如《布鲁克林有棵树》,它 导语 1. 献给所有爱书、捍卫自由之人的精神之书。战火终将熄灭,而图书永存。一段图书与战争的动人往事,一个文化软实力的最佳诠释,一场没有硝烟的平装书革命。炮火纷飞之下、泥泞之中,士兵们平静读书的场景,给人极大冲击;当时那种对阅读的如饥似渴,依旧打动人心。 2. 图书与赢得和平的奇妙联结中,看图书如何成为战士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诺曼底登陆的等待过程中,在太平洋地狱般的战壕里,在医院,在飞行着的轰炸机上……士兵们都在读书。读书既帮助士兵度过了战争的等待间隙,也抚平了战士的情绪,激励了士气,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同时使阅读习惯从知识分子扩展至整个民族,为战后培养了一代新的读者。在这里,图书便是另一种武器。 3. 随书赠送笔记本,还原军供版图书的特殊版式、厚度和质感。二战期间,为了使图书便于携带、翻阅,尤其考虑到需适应战时环境、光线,美国印制了特殊版式的军供版图书,只为给士兵提供最佳阅读体验。本书此次加印随书赠送的笔记本,仿照“军供版图书”样式印制,让读者对该版本有更直观的认识,体会战时图书细节设计的用心,同时感受图书带来的振奋力量。 书评(媒体评论) 献给所有爱书、捍卫自由之人,战火终将熄灭,而 图书永存,一段图书与战争的动人往事,一个文化 软实力的最佳诠释,一场没有硝烟的平装书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