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为他心问题研究的新路径,基于具身模拟论和交互理论的他心直接感知理论认为,通过直接的、非推理的和感知的方式可以通达他心,强调身体在理解他心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他心直接感知理论挑战了心智理论的主导地位,成为他心问题研究不可绕开的理论。但是,由于当前这一理论还不完善,因此,受到心智理论的强烈回击。 本书旨在辩护和完善他心直接感知理论。在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结合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阐述他心直接感知的产生基础、理论内涵、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回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他心直接感知仍需解决的问题。运用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完善他心直接感知理论,并将完善后的理论应用于自闭症、人工智能和交互性机器伦理的研究中。 作者简介 崔中良,1986年生,哲学博士。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地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美国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进行博士联合培养。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哲学、身体现象学、人工智能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外语与外语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博士论文获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各1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他心直接感知的产生基础 第一节 他心直接感知产生的哲学基础 一 无身哲学的困境 二 对无身哲学的批判 三 有身哲学的提出 第二节 他心直接感知产生的认知科学基础 一 经典认知科学的衰落 二 具身认知的挑战 三 心智理论的衰落 四 具身认知的社会性转向 第三节 他心直接感知产生的神经科学基础 一 模块论转向整体论 二 神经影像技术的新发展 三 镜像神经系统的发现 小结 第二章 他心直接感知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他心直接感知的具身模拟论 一 具身模拟论的理论前提 二 具身模拟论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 具身模拟论的发展与应用 一 具身模拟对情绪感知的解释 二 具身模拟对行为感知的解释 三 具身模拟对语言感知的解释 四 具身模拟应用于病理学和文艺创作 第三节 他心直接感知的交互理论 一 交互理论的理论前提 二 交互理论的三层交互方式 第四节 交互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一 交互理论与生成主义的结合 二 交互理论与延展认知的结合 三 交互理论与动力系统的结合 四 交互理论对语言的解释 五 交互理论对精神疾病的解释 小结 第三章 他心直接感知的挑战与应对 第一节 具身模拟论所遇到的挑战 一 具身模拟的高阶认知参与 二 具身模拟的现象学隔阂 三 镜像神经元的归属未定 第二节 具身模拟的出路 一 具身模拟的强具身延伸 二 具身模拟的现象学融合 三 具身模拟的交互嵌入 第三节 心智理论对交互理论的挑战 一 交互理论未完全否定心智理论 二 交互理论亚人层面的缺失 三 交互理论叙事解释力不足 第四节 交互理论的应对 一 心灵的代表性解释 二 交互理论的生成性研究 三 人称视角的整合 第五节 心智理论的自身修正 一 限制心智理论的解释范围 二 非直接与不可见并不等同 三 感知的知识性和非知识性 四 心智理解的综合进路 小结 第四章 他心直接感知的身体现象学补充 第一节 他心直接感知的哲学基础补充——融合社交 一 他心问题本质是他人问题 二 融合社交是实现互惠关系的经验基础 三 融合社交的理想目标是肉身交织 四 融合社交的三重运行机制 五 融合社交下的他心直接感知 第二节 他心直接感知的感知经验补充——通感感知 一 梅洛-庞蒂通感感知观对传统感知的挑战 二 通感感知作为身体图式的表达 三 通感感知作为身体知觉的样态 四 通感感知作为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五 通感感知作为身体间互通的基础 六 通感感知实现身体、世界与他人的互联互通 七 通感感知下的他心直接感知 第三节 他心直接感知的分歧基础补充——语用身份 一 范畴划分导致他心多维面相 二 他心多维面相导致他心分歧 三 语用身份的特征及建构 四 语用身份的两重维度 五 语用身份下的他心分歧消解 小结 第五章 他心直接感知的应用 第一节 直接感知下的自闭症 一 “碎镜理论”解释方案 二 交互理论解释方案 三 融合社交解释补充 第二节 直接感知下的人机交互 一 感知生成是人机交互的现象基础 二 经验沉淀为人机交互提供历时可能性 三 通感是实现人机交互的功能表现 第三节 直接感知下的机器伦理 一 人与机器共在 二 人、机器和世界的统一 三 人机在交互中融合 四 人机之间的伦理一致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对于他心问题,不管是 理论论还是模拟论都建立在 高阶认知和心智理论之上。 具身认知的发展以及现象学 对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 渗透,使他心问题研究逐渐 出现了身体转向,并超脱心 智理论范式。与此同时,他 心直接感知作为他心问题研 究的新趋向,试图转变依赖 高阶认知或者心智理论,实 现对他心的推理或者模拟间 接通达他心的传统进路,转 而求助于具身模拟或者交互 实现他心直接感知。那么他 心问题研究为什么会进入直 接感知?他心直接感知发展 到了什么阶段?他心直接感 知研究面临着哪些问题?本 书前四章即是对以上问题的 回答。 他心直接感知并非突然 出现,而是有哲学、认知科 学、神经科学等多方面研究 背景的。在哲学传统中,他 心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无身 哲学到有身哲学的转变。无 身哲学注重心灵而几乎完全 压制甚至抛弃身体,但是近 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身哲 学的问题,身体也获得了哲 学的青睐。哲学的发展影响 了认知科学的进度,认知科 学也出现了身体转向,由此 以具身认知为基础的第二代 认知科学应运而生。与此同 时,神经科学技术,特别是 神经影像学的广泛应用使神 经科学得以长足发展。他心 直接感知即是在有身哲学、 具身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合力 下应运而生的。 他心直接感知主要有两 个分支;一个是具身模拟论 ,另一个是交互理论。得益 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具身 模拟论提出了以镜像神经元 、具身模拟和意向协调为框 架的他心直接感知,认为在 镜像神经元的基础上,通过 对他人的具身模拟达到意向 协调,从而实现他心直接感 知。具身模拟论一经提出就 获得了快速发展,在纵深层 面探讨情绪、行为和语言与 具身模拟的关系,并拓展应 用到病理学和文艺创作等方 面。交互理论则以梅洛-庞 蒂(M.Merleau-Ponty)的 身体现象学为理论支点,同 时结合具身认知和儿童心智 发展研究,提出他心直接感 知经历了初级主体间性、次 级主体间性和叙事三个阶段 ,从而指出通过交互可以直 接感知他心。交互理论的提 出也获得了极大关注,为了 增加其理论解释力,尝试与 生成主义、延展认知和动力 系统等理论结合,并逐渐应 用到语言学及病理学研究中 。总之,他心直接感知逐渐 获得了认可并有可能取代心 智理论。 随着梅洛-庞蒂的身体现 象学、具身认知科学和神经 科学的深度研究和交叉融合 ,他心直接感知也受到了诸 多质疑和挑战。具身模拟论 同时受到了交互理论和心智 理论支持者的多层面质疑, 主要表现在具身模拟论与模 拟论之间无法割断的关系、 具身模拟论具身革命的不彻 底性以及神经科学与现象学 之间融合的不深入性等方面 。而交互理论主要受到心智 理论的质疑,认为交互理论 的解释太单一和笼统,无法 运用到具体的操作实践。另 外,叙事理论也存在很大的 缺陷而且与交互理论并不完 全融合,并且交互理论并不 能完全排除心智理论等。因 此,如何完善他心直接感知 ?成为第五章回应的问题。 具身模拟论和交互理论 主要以梅洛-庞蒂早期思想 中的互惠关系为观念基点, 并没有过多关注中期的融合 社交和后期的肉身交织思想 。因此,结合梅洛-庞蒂的 身体现象学,对他心直接感 知在哲学层面、功能层面和 他心分歧三个层面上进行完 善。在哲学层面增加他心直 接感知的融合社交基础,将 他心直接感知的经验基础下 沉到原初经验层面。相比具 身模拟论和交互理论依赖的 互惠性经验,融合社交经验 更加基础,是互惠关系成为 可能的起点,他心直接感知 表现为一个生成、通感和经 验沉淀的过程。在功能层面 增加通感感知,梅洛-庞蒂 反对经验主义将原子感觉通 过联想获得对世界和他人的 整体经验,也反对理智主义 将感知经验归人先验主体的 判断,强调活生生的身体通 过前反思的通感感知方式与 世界和他人直接地、原初地 接触,通过身体间通感、身 体内通感和通感抑制三个方 面确保对他心的直接感知。 他心直接感知并不等同于感 知完全正确,也会出现他心 分歧。通过案例分析法,指 出分歧的原因与初始范畴经 验和他心的多面相有关。语 用身份作为交互过程中的初 始范畴会直接影响他心感知 的偏向。但是,分歧并不是 永久的,而是经历了分歧的 出现和弥合,随着交互的深 入逐渐脱离原初经验范畴进 入第二人称互动,从而对他 人形成新的感知经验。因此 ,他心直接感知是对他心的 某一面相通达,完全通达只 是一种原型效果。 本书最后尝试将直接感 知应用于自闭症、人机交互 、机器伦理等方面的研究, 从而论证完善后的他心直接 感知所表现出的解释力,并 期望更多学科关注他心直接 感知以及在未来的研究中对 他心直接感知进行更有深度 的交叉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