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近代通史(修订版第9卷抗日战争1937-1945)(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建朗//曾景忠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对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梳理与评价,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抗日战争初期的对日作战,敌后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与大后方社会危机的出现,战时的文化、思想与学术,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等13章。本次修订,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问世以来的新见档案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端 第二节 国防最高会议设立部署全国抗战 第三节 淞沪抗战爆发全国掀起抗战高潮 第二章 全面抗战初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华北战场对日作战 第二节 淞沪会战 第三节 国民政府迁都与南京沦陷 第四节 武汉抗战时期南北战场作战 第五节 敌后游击战 第六节 中国海军和空军的对日作战 第三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一节 政治上出现新气象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第三节 文化与教育 第四节 海外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 第四章 抗日战争初的外交 第一节 争取苏联援华 第二节 德国的短暂中立与中德关系的逆转 第三节 英美迈出援华的最初步伐 第五章 抗日战争中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抗日军事的调整 第二节 1939年至1940年初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三节 1940年至1941年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四节 中国空军和海军的对日作战 第五节 敌后抗日战场 第六章 日本扶植傀儡政权以及对沦陷区的统治 第一节 华北、华中地方傀儡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汪精卫投敌与汪伪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与掠夺 第七章 苦撑待变与外交形势的变化 第一节 中苏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第二节 中英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美国逐步走上援华制日道路 第四节 国民政府与日本的秘密接触 第八章 抗日战争后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反法西斯国家结盟中国战区成立 第二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第三节 滇西失陷与滇西抗战 第四节 1942年至1943年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五节 敌后战场中共军队的发展和国民政府军的衰微 第六节 1944年正面战场作战 第七节 中国空军与海军的对日作 第八节 缅北、滇西反攻作战 第九章 敌后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与大后方社会危机的出现 第一节 敌后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与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大后方的政治与经济状况 第十章 战时民主运动的兴起与联合政府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 第二节 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 第三节 联合政府的提出以及对战后中国前途的不同主张 第十一章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中外间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第二节 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十二章 战时的文化、思想与学术 第一节 为抗战服务的文学艺术 第二节 支撑抗战精神的社会思潮与学术 第三节 民族复兴的历史根据 第十三章 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 1945年春抗击日军进攻的作战 第二节 反攻日军收复失地 第三节 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战区受降 第四节 中共军队维护受降权和收复沦陷区的斗争 第五节 抗日战争之善后处置 第六节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导语 《中国近代通史》(修订版)共10卷,时间跨度从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大型近代史专著。 本丛书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海鹏等权威专家所著,它的出版完成了几代史学家的心愿。 丛书内容客观,史料丰富,研究方法突破前人束缚,披露了许多以前未曾揭示的内容,填补了史学研究的诸多空白。修订版在《中国近代通史》首版经过十年的发行后,根据新材料、吸收新成果再予修订出版,继续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学术研究。 书评(媒体评论) 李文海(中国史学会会长): 《中国近代通史》以500余万字的宏大篇幅, 如此全面、详尽地反映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民族、边疆等各 个方面的历史状况,应该说是国内第一本。这本书 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的一个推进 ,为历史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该丛书 有三个值得称道的优点和特点:一是尊重历史真实 ;二是着力学术创新;三是关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 发扬严谨治学传统 龚书铎(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第一部完 整的近代通史专著,三点看法:一是第一卷《概说 》提纲挈领,观点明确;二是体现了通史的“通” ;三是发扬了近代史所严谨治学的传统。该丛书的 出版,对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时代进步造就客观史书 章百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近代通史》能够出版的时代原因。改革 开放以后的思想解放和对外开放,对研究近代史起 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没有改革开放以后的思想解 放和对外开放,一方面对近代史的研究不可能做到 如此广泛和深刻,另一方面在研究中的许多史料收 集工作也不可能进行。该丛书的两点创新:第一是 对前人的成果有准确的判断;第二是对前人没有探 讨过的领域、没有探讨过的问题作了研究。比如书 中关于清末政权的结构的变化,视角就是新的。关 于戊戌维新,则对维新者策略上的失误探讨得比较 多。关于新政,也作了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 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国共关系史的研究,在 多方面对此专题研究有了很大的推动。另外关于抗 日战争的研究,既有自己的创见,也吸收了史学界 的大量成果。 集大成通史的四“通”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 所长): 《中国近代通史》的四个“通”:通前后、通 左右、通内外、通繁简。他认为,这本书规模宏大 ,内容丰富,既综合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又有编 著者独到心得,结构完整,资料翔实,征引规范, 文笔畅达,堪称集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于一体 的集大成性通史著作。 精彩页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端 一 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于1932年成 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后进一步侵略华北。1933年日军向长城各口进攻,逼签《塘沽停战协定》,从此中国不能驻兵冀东。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压迫国民政府中央的势力退出华北,策动“华北自治”,图谋华北与中国中央政府分离。日本在加紧分离华北的同时,加强其华北驻屯军的地位和实力。1936年4月18日,日本内阁决定增强其华北驻屯军,兵力增加2倍,从1771人增至5774人。 日本华北驻屯军在平津一带进行军事演 习,不时向中国驻军挑衅。继1936年6月29日丰台事件后,日本华北 驻屯军于9月18日又制造了第二次丰台冲突,逼迫中国驻退出丰台。1937年春,日本国内武力侵华激进派鼓吹“对华一击”。中日关系,特别是在华北,正酝酿着一场风暴。据载,1937年夏初,东京政界的一些消息灵通人士中私下里盛传:“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不意这些谣传后来竟然成为事实。1937年5—6月间,日本华北驻屯军在丰台卢沟桥地区演习日益频繁,至6月下旬后,更加紧昼夜演习。7月7日晚上7时30分,日本华北驻屯军步兵第1联队第3大队 第8中队在卢沟桥附近开始夜间演习。据日方称:当夜10时40分,该中队突然听到枪声,乃停止演习,集合队伍时发现一名士兵失踪。时驻屯军第1联队长牟田口廉也接到报告后,同意部队出动,令与宛平城 中国驻军交涉,准备战斗,并派副联队长森田彻到现场,指示他“必要时 可作断然处置的姿态进行交涉”,派步兵一个中队、机枪一个小队进入宛平城内。虽然“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20分钟后已经归队,但日方称,疑放枪系卢沟桥中国驻军所为,该“放枪”之兵已至城内,要求 立即入城搜查。日本驻屯军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向冀察政务委 员会外交委员会反复提出要求,声称“如不允许,即将以武力进城”。 显然,日军是以“放枪”和“士兵失踪”为借口,妄图以武力占领宛平城。事变发生时,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第29军军长宋哲元不在北平(在山东乐陵原籍),其职务由第29军副军长、北平市市长秦德纯代理。驻宛平城的部队为第29军第37师(冯治安)第110旅(何基沣)第 219团(吉星文)之第3营。事件发生后,秦德纯令师长冯治安和团长吉星文严加戒备,同时令驻宛平城部队和河北省第三督察区专员兼宛平县县长王冷斋迅速查明真相。经查,城内并无放枪之事,亦无失踪日军踪影。然日方仍坚持要求入城搜查。秦德纯令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主席魏宗瀚与松井太久郎谈判。迫于日方要以武力进入宛平城搜查的威胁,秦德纯指派王冷斋陪同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专员林耕宇与松井太久郎等人到宛平城调查。8日凌晨,日军已从东、东南和东北三面包围了宛平城。日本北平特务机关部辅佐官寺平忠辅强行要求允许日军入城搜查,遭到宛平中国驻军拒绝。 8日凌晨4时20分,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下令开始战斗。5 时左右,正当王冷斋与其他调查人员在宛平城内专员公署谈判时,城外日军以机枪、大炮向卢沟桥、宛平城发起射击。第29军守军初未还击, 终以日军攻击甚烈,连续不止,不得已予以抵抗还击。第二次中日战争 由此打响。当时天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病重,由参谋长桥本群代理指挥。8日凌晨1时30分,桥本群获知事件报告后立即下令天 津日军做好出动准备,并令河边正三旅团长立即返回北平。是日上午, 他又令河边正三解除卢沟桥地区永定河左岸中国军队的武装。而华北驻屯军主任参谋早于凌晨3时即拟制出关于这次事变的《宣传计 划》。该计划的内容包括:要不顾忌彼我伤亡,果断实行攻击,最迟于7月9日正午前后占领宛平县城;进行“言论统制”,“宣传的关键,在 于先发制人”,要证明“事件发生非我方有计划的行动”,“本事端是因中国军队的不法行为而突然发生的”。事变发生几小时内即拟成该计划,部署如此周密,表明日本驻屯军挑起卢沟桥事变是蓄谋已久的。8日凌晨,日军向卢沟桥铁路桥守兵猛烈进袭,其炮兵亦加以轰 击,桥东端第29军一排全部牺牲。日军另一部则由龙王庙渡永定河, 企图进袭长辛店。卢沟桥中国守军迫不得已,毅然实行抵抗。激战4 小时,日本一木清直大队长被击毙。8日一天内,日军发动三次进攻。晚6时30分,日军集中炮火向卢沟石桥和宛平城内猛烈射击,城内居民颇有伤亡,民舍多被毁。守军副营长金振中亦负伤。日军攻占龙王 庙及其附近永定河东岸地区,并有一部突过永定河,占领铁路桥墩以西地区。但中国守军坚守阵地,誓与卢沟桥共存亡。9日零时,吉星文团长率部由长辛店猛袭永定河西岸之敌,经4小时肉搏战斗,将日军赶至永定河东岸。日军进攻卢沟桥并未得逞。初战,中日两军互有伤亡。冀察当局 与日本驻屯军进行停战会谈,制止冲突。至9日凌晨,秦德纯与松井太久郎达成停战撤军的口头协议:(一)双方立即停止射击;(二)双方军队各撤回原防(日方坚持要求中国军队撤至永定河西岸);(三)宛平城防由冀北保安队担任。但日军并不守约,蓄意扩大战事。7月10日, 日军进行夜袭,再占龙王庙。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