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伍尔夫日记选1918-1941)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所编选的日记选,收录了1918年至1941年这二十四年间属于伍尔夫的珍贵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她如何踏过荆棘,身为女性作家的她其创作几乎受到了与称赞分量相当的诋毁,一边是“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另一边是“搜肠刮肚地在文章和评论中寻找自己的名字”;她会“毒舌”评论名家之作,跟随她的日记我们几乎能够获得一份绝妙的阅读清单;她在日记中也记录了陷入抑郁症和精神崩溃的历程,坦陈自己在黑暗中的挣扎与求索……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1882年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 22岁时开始在《泰晤士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代表作有小说《雅各布之屋》《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文学评论集《普通读者》和女权问题论著《一间自己的房间》等。1941年,伍尔夫在乡间的住所写完了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又一次陷入了精神病的痛苦。于是,她将自己勤奋写作的一生结束在一条河流之中。
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目录
上册
序言
人名与地名简表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下册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编年表
译后记
序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自1915
年起开始有规律地记日记,
一直坚持到1941年。她的
最后一则日记写于她诀别人
世的四天前。但她并非每天
都记,有时接连记上几天,
更多的是几天写一则,有时
甚至间隔一两周。这些日记
终究连贯地记录了她在这二
十七年里做过的事、见过的
人,尤其是她对这些人,对
她自己,对人生,以及对她
当时正在写或打算写的书的
想法。她把这些日记写在一
些老式的大四开的空白纸张
上。起初这些纸张被装在活
页夹里,后来被装订成册。
我们过去常用硬封皮纸给她
装订日记,霍加斯出版社印
行诗集也用这种封皮纸,她
很喜欢这种印有彩色图案的
意大利硬纸。我们也经常买
些白纸订成本子给她用,所
以这些本子既被用来写小说
,又被用来写日记。她身后
留下的二十六卷日记,都是
用这种本子写就的。
这本日记牵涉过多私人
信息,所以当论及的许多人
仍在世时,不便将它完整发
表。诚然,我以为,以摘录
的形式出版日记或者书信总
不太可靠,尤其是要顾及和
保护生者的感受与名声,必
须有所删减。然而被删掉的
东西几乎总是歪曲或掩盖了
日记作者或来信人的真性情
,其结果就像拍证件照,把
人的皱纹、疣、眉头和细纹
全给抹掉了。所以,即便是
最好、最完整的日记选,对
作者的描述也可能是歪曲或
片面的,一如弗吉尼亚·伍
尔夫的某篇日记所言,人们
惯于记录一种特别的感受,
比如恼怒或痛苦,而没有这
种感受时,则不愿动笔。因
此,日记对作者的呈现从一
开始就不全面,如果作者在
记录时故意隐去某种性格特
征,那所呈现之物难免会沦
为一幅漫画而已。
即便如此,此书仍是弗
吉尼亚·伍尔夫的一本日记
选集。弗吉尼亚写日记,部
分是为了记录她的日常琐事
以及她对周围的人事、生活
和整个世界的思考,即在通
常意义上写日记。此外,她
的日记更是她作为作家和艺
术家的独特自我表达方式。
她在日记里潜心思考她正在
创作或准备创作的作品,其
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小说的情
节、形式、人物和表现方式
,这些问题贯穿了她的每一
部作品,也是被她反复思考
、尝试解决并一再修改的内
容。她作为艺术家的地位和
她创造的艺术价值仍然有争
议,毕竟任何一个审慎之人
都无法明确断定像她这样的
当代作家在文学“万神殿”中
处在何等位置。她晚期的小
说激怒了某些批评家,而且
使得一些不谙世事的读者大
惑不解。可谁也不能否认弗
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严肃
的艺术家,并且很多人赞同
伯纳德·布莱克斯通教授对
她的评价:“她是一位杰出
艺术家”,“她尝试了其他人
未曾做的事情并取得了极大
成功”,她的“艺术世界就如
晶莹剔透的水晶,即使遭受
乱石碾压,仍熠熠生辉并永
世长存"。这一点也是我在
这篇序言里必须强调的:哪
怕是那些不理解、不喜欢,
甚或嘲笑弗吉尼亚小说的人
,大多数也不得不承认她在
《普通读者》和其他作品中
体现的非凡的文学批评才能

我仔细阅读了这二十六
卷日记,然后摘录并编订了
这本日记选。它几乎涵盖了
所有与弗吉尼亚的写作相关
的内容,还包括其他三类日
记内容。在第一类中,她明
显将日记当作一种练笔或实
践写作艺术的方式。第二类
篇幅较短,且与她的创作没
有多大联系,但我有意将其
选入,为的是向读者展示她
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何人与何
物的直接影响,比如她艺术
创作素材的出处。第三类是
我选定的一些批评文章,她
在其中记述了她对所阅读书
籍的评论。
这本日记选向读者阐明
了弗吉尼亚·伍尔夫身为作
家的创作意图、关注对象,
以及她所采用的写作方式。
同时,它展现出作家的内心
世界,提供了一幅非同寻常
的创作心理图景。当然,它
的价值和趣味很大程度上依
赖于弗吉尼亚的艺术创作本
身。如果不是赞同布莱克斯
通教授的观点,我也不会编
辑或出版这本书。我认为弗
吉尼亚是一位严肃艺术家,
她所有的作品都是严肃艺术
品。这些日记至少表明了她
非凡的创作精力、孜孜不倦
的努力、坚定的艺术信念,
以及她几十年如一日对作品
认真负责的态度,无论是写
、重写还是再重写。在我看
来,《海浪》是一部艺术杰
作,其成就远远超出她的其
他作品;《到灯塔去》和《
幕间》各有千秋,其他作品
则稍显逊色。但正如我前面
所言,它们都是“严肃的”艺
术作品,而且永远值得阅读
和研究。我提出的这些看法
本身或许没有价值,却是出
版此书的重要缘由。
在选编过程中,我曾考
虑是否对删减内容做简要说
明,但最终还是决定按常规
行事,不做说明。对读者而
言,那么多删除的片段和省
略号或许真是一种折磨。因
此,我需要重申前面提及的
一点。读者务必牢记,这本
书仅仅选编了弗吉尼亚所有
日记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
所选录的内容嵌在大量与她
的写作无关的材料中。只有
时刻牢记这一点,读者才能
避免误读弗吉尼亚·伍尔夫
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
弗吉尼亚·伍尔夫并不总
在日记中标注记录时间和地
点,但这不会特别影响读者
的阅读和理解。不过,下面
导语
由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所编选的珍贵日记集,收录伍尔夫于1918年至1941年之间共24年的珍贵日记500多篇。在真实的生活片段、艰难的写作经历,以及作为女性创作者的挣扎中,我们得以窥见伍尔夫的思想碎片。
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驱,在伍尔夫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位女性想成要成为自己,需要经历怎样的批评以及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伍尔夫的日记,给予我们每一个想成为自己的女性以非凡的勇气。
系统性地接近伍尔夫的创作日常,我们可以看到她的那些著作的幕后故事与其生活的羁绊,看到哪些作家、作品和思想影响了她,也能看到这位“毒舌评论家”的一份长长的阅读清单。
后记
20世纪上半叶,“意识流
”小说在西方成了一个很有
影响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
物除了法国的普鲁斯特、爱
尔兰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
纳,还有英国的弗吉尼亚·
伍尔夫。实际上,20世纪
20年代末,弗吉尼亚·伍尔
夫也的确是以英国意识流小
说家的形象被介绍到中国的
。当然,正如学者瞿世镜强
调的,作为一位创作能力极
强的作家,意识流不过是弗
吉尼亚·伍尔夫文学生涯中
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作品也
绝不仅限于意识流小说。她
对现代小说在理论与实践方
面的探索,对妇女与文学问
题的探讨,对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的贡献,以及她后期作
品中所展现的对更广阔的世
界与人生问题的思考,同样
值得阅读和关注。
眼下这本日记选,既是
对早期出版的《伍尔芙日记
选》的一次增订,又是在新
时代背景下对形象更为饱满
的“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的重新发现。此版译文皆译
自伦纳德·伍尔夫编辑的《
一位作家的日记》,伦纳德
在其序言中对弗吉尼亚日记
的归类和评价同样适用于本
书。书中较多内容是关于弗
吉尼亚对索福克勒斯、弥尔
顿、莎士比亚、但丁、塞万
提斯、拜伦等名家著作的阅
读札记,以及对当时的新晋
作家,如乔伊斯、曼斯菲尔
德、T.S.艾略特等人及其作
品的随感式评论。此外,书
中还包含了大量她对自己小
说创作的酝酿构思,以及她
对自己创作情绪的记录,还
有她与当时其他英国重要作
家,比如哈代、福斯特、罗
杰等人的交往纪实。当然也
有不少作家本人日常生活和
心境的记录。所有这些,不
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
弗吉尼亚·伍尔夫其人其文
,更能让我们熟悉她所处的
社会文化与艺术环境。况且
其日记本身就已经是优美的
艺术品,她的文字或犀利睿
智,或清新别致,或自省自
律,严格得近乎挑剔,总能
给人以启迪和愉悦之感。
弗吉尼亚1882年出生在
伦敦的一个书香之家。其父
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19
世纪后半期维多利亚时代的
著名评论家和传记作家,曾
主编《国家传记辞典》。他
的原配夫人是小说家萨克雷
之女,弗吉尼亚则是他的续
弦夫人朱莉娅·杜克沃斯(
再婚后改名为朱莉娅·斯蒂
芬)所生。弗吉尼亚有一个
同胞姐姐,还有两个同胞兄
弟。到了他们入学的年纪,
她的父亲囿于重男轻女的传
统观念,只将两个儿子送到
公立学校读书,并先后送他
们进入剑桥大学深造,而弗
吉尼亚和姐姐瓦妮莎则只能
留在家里由父母教读。对于
这件事,弗吉尼亚一辈子耿
耿于怀,这也为她的女性主
义思想埋下了种子。好在那
时她的家庭条件优裕,她先
是从父母那里接受了拉丁文
、法文、历史、数学等基础
知识,后又在父亲藏书丰富
的书房里自由自在地广泛阅
读,这不仅滋养了她深厚的
文学素养,更为她严肃的审
美观念和毕生的文学事业奠
定了基础。此外,她的父亲
与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和作家
有来往,哈代、梅瑞狄斯、
亨利·詹姆斯、埃德蒙·戈斯
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客。虽然
弗吉尼亚对父亲的态度很复
杂,但她自小从父亲那里耳
濡目染,获益匪浅,这种家
学渊源与她后来的卓然成就
有一定的关系。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法西斯希特勒的势力威胁
到了英伦三岛的安全。
1940年,伍尔夫夫妇在伦
敦的住宅接连被德军炸毁,
他们的生活日益艰难。面对
结束遥遥无期的战争,好友
接连去世的打击,文人社交
生活的中断,弗吉尼亚本就
无比脆弱的神经更加饱受折
磨。她曾在日记中多次幻想
自己将如何在战火之中缓慢
抑或突然痛苦地死去。她甚
至还同伦纳德约定,万一英
国战败,即相携授命,决不
在法西斯统治下受辱。
1941年,弗吉尼亚在乡间
住所完成了她的最后一部小
说《幕问》,随即又陷入了
极度的精神痛苦。她深恐一
旦自己的精神完全崩溃,定
会拖累丈夫,便于3月28日
清晨独自出走,将自己勤奋
写作的一生结束在萨塞克斯
罗德梅尔的一条河流中。弗
吉尼亚·伍尔夫在著作等身
之际投河自尽,举世悼惜。
在她死后,她忠诚的伴侣伦
纳德一直在勤勤恳恳地整理
她的遗著。除小说外,伦纳
德还将她未结集的评论、散
文、书信、日记、自传等陆
续编辑出版。即使弗吉尼亚
曾在日记中言及她的日记完
全是写给自己看的,本无意
发表,但她颇有预见性地指
出,这些日记或许会被伦纳
德编辑成书。伦纳德后来果
真从弗吉尼亚的26卷日记中
精心挑选编辑,于1953年
出版了这部名为《一位作家
的日记》的日记选。
诚然,弗吉尼亚写日记
本就是一种选择性叙事,伦
纳德的挑选和编辑则又是一
层筛选,所以此日记选并非
对弗吉尼亚·伍尔夫个人形
象的完整呈现,而是一幅突
出了作者某方面特征的“漫
画”。不过,正是通过这幅“
漫画”,我们才有机会逼真
地看到“作家弗吉尼亚·伍尔
夫”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不
断思考和不懈创作的。这些
日记不仅是她思考和练笔的
工具,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
排遣和平衡,更是为她积攒
创作灵感的宝库。相比于她
对小说的字斟句酌,她的日
记文笔流畅,遣词造句更加
活泼自由,语言不乏诙谐幽
精彩页
1918
8月4日,星期日
我准备买个本子,先记录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看法,再记录读拜伦的想法。不过还是先写在这里吧。毕竟我现在没多少存款了,先前买了许多勒孔特·德·利勒的书。克里斯蒂娜资质超群,是天生的诗人,她自己似乎也很清楚这一点。但若要抱怨上帝不公,她会是我首先传唤的证人。她的书读起来很伤感。她先是苦于爱情,苦于生活,后又因恪守宗教信仰而苦于诗歌。她有两个不错的追求者。第一个确实挺特别,有良知,但克里斯蒂娜只能嫁给有基督教信仰的人,而他每次只能维持几个月的基督教信仰。最后,他成了罗马天主教徒,并且消失了。更糟的是那位科林斯先生,一名非常讨人喜欢的学者,一个不谙世事的隐居者,更是专一的克里斯蒂娜崇拜者,可他压根无法被带入教会。为此,克里斯蒂娜只能去他的住处深情探望,直至生命的尽头。和她的爱情一样,她的诗歌也被阉割。她立志要将经文颂词写作成诗,于是她所有的诗歌都必须臣服于基督教教义。在我看来,她最终把一种上好的特等天赋消耗殆尽。如果把这种天赋发挥出来,她甚至能创作出比勃朗宁夫人的诗歌更为精湛的作品。克里斯蒂娜写得很轻松。正如人们所言,真正有天赋的人可以用一种孩童似的自发方式写作,也就是一种天然未开发的方式。她天生就有歌咏的力量,也有思想,有想象力。即使这样说或许不妥,但她本可做个言语粗俗却不乏诙谐之趣的人。在牺牲了这一切后,她得到的回报就是在恐惧中死去,而且还不确定自己能否被救赎。不过,我承认自己只大略读过她的诗,而且偏爱熟稔的那部分。
8月7日,星期三
在阿什汉姆的日记记录了我日常生活的所有细枝末节,从鲜花、云彩、甲虫到鸡蛋价格,琐碎得很。独处一隅,实在没太多事情可记。一条毛毛虫被碾死了,令我们悲伤。用人昨晚从刘易斯回来,又令我们兴奋。他带回了伦纳德收藏的所有战争主题的书,也给我带了一份英国文学评论——上面有布雷斯福德对国际联盟的评论,还带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幸福》。“她给毁了!”我扔下此书,大叫起来。我真不知道,作为女性或作家,经过这类故事折腾,她心中可还有几分信仰。我恐怕得正视这一点:她的头脑其实是一片贫荒之地,就像贫瘠的岩石之上覆盖了一两英寸薄土。《幸福》的篇幅足够长,她本可以挖得更深入,但竟满足于肤浅的机智,透出一种平庸且乏味的想象力,从中看不见多少对美妙思想的追求。即使有,也不甚完美。总之,写得很糟糕。在我看来,读完之后,她给人一种麻木迟钝、缺乏情趣的印象。我会再读一遍,可还是会坚持己见。至于她,只要她和默里满意,定会继续写下去。稍感安慰的是,他们眼下没来打搅我。不过,仅就一篇小说就对作者大肆批评,是否太荒谬了?
不管怎样,真高兴可以继续读拜伦了。至少他体现出了男性的优点。事实上,有趣得很,我可以轻易地想象出他对女人的魅力,尤其是愚昧无知的女人,她们根本无力抗拒拜伦的吸引力。也有许多女人企盼赢得他的心。自孩童时期(格特勒也经常提起这事,好像这能证明他多了不起一样),我就对传记很感兴趣,总幻想着存在这么一个人物,一门心思地在书报上搜集关于“他”的所有零零碎碎的东西,想着要为“他”建一份完整的个人档案,在心里勾勒出“他”的形象。痴迷之中,拜伦、考珀,或且不论是谁,似乎都在最不经意时出现在我正读的书页上。后来,刹那间,我的“他”竞如旧事一般远去,他们看上去普普通通、毫无生气。我清晰地记得,我发现拜伦的诗歌糟透了,尤其是摩尔经常挂在嘴边并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那些诗。他们怎会将他的《诗歌集》这种货色视作诗歌中最灿烂的火花呢?读起来并不比利蒂希娅·伊丽莎白·兰登或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的诗好多少。拜伦的才华在于讽刺作品。他当年在包里揣着讽刺诗(对贺拉斯的滑稽模仿)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从东方归来。人们说服了他,使他相信《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优秀作品,这使他放弃了自己擅长的讽刺诗,而转向一般的诗歌创作。但他仍很年轻,对这方面的才能一向没多少信心。对他i塞种一向孤傲自负的人来说,这件事本身就证明了他缺乏天赋。但华兹华斯和济慈对自己的天赋,如同对其他事物一样,都深信不疑。拜伦的性格总使我联想起鲁珀特·布鲁克,尽管这是对鲁珀特的不恭。但不管怎样,拜伦的诗歌健劲有力,他的作品能证明这一点。他的确也在其他方面具有不容小觑的天赋,然而无人胆敢嘲笑他或使他摆脱孤傲之气,这让他可悲地变得像霍勒斯·科尔了。他就需要被女人嘲笑一通才好,但她们反而崇拜他。我还没有读到有关拜伦夫人的文章,但我猜想她也只是表示不赞同,并不会嘲笑拜伦。所以拜伦也就成了“拜伦式英雄”。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