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谨以此书献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四十周年(1984-2024)。 2023 年3月起,山东淄博因烧烤火遍全国,引发了城市治理话题大讨论。随后天津、哈尔滨等城市,陆续被大众关注,迎来了流量的“泼天富贵”。 在流量面前,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我们表面看到的是流量的红火,殊不知要接住这“流量之考”,背后则有更深层次的城市治理逻辑。 本书作者以淄博为起点,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回顾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40 年历程,本书对有关制度与典型案例的阐释详尽,深刻揭示了网红城市现象背后城市社会治理与变革规律。 目录 序章 闭上眼睛看淄博 1.城事 四十年(上) 2.城事 四十年(下) 3.闭上眼睛看淄博 第一篇 谁点着了淄博的火? 第一章 百亿流量一触即发 1.逐利的算法 2.话题传播是一种混沌运动 第二章 地域口碑的红利 1.山东人画像 2.治愈之城 第三章 戳中了时代痛点 1.地摊经济 2.时代召唤一个“淄博” 第二篇 谁主城市沉浮? 第四章 城市角逐:资源竞争转向治理竞争 1.失落的重工业娇子 2.新时代指挥棒 3.矛盾的转向 第五章 “创城”背后的两难选择 1.文明真是“罚出来”的吗? 2.物化的人文 3.我不是个体户(上) 4.我不是个体户(下) 5.淄博版清明上河图 第三篇 淄博做对了什么? 第六章 敢把对的事情做好 1.在雷区跳舞 2.赶好两驾马车(上) 3.赶好两驾马车(中) 4.赶好两驾马车(下) 5.被误解的营商环境 6.极简行政 第七章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1.八大局 “违建”下的民生 2.基层无大事 3.法亦容情 4.街头消失的罚单 5.全民城管 6.志愿者行动 第八章 舞好舆论“双刃剑” 1.把流量分发给市民 2.釜底抽薪,还是火上浇油? 3.上一个“淄博”是柳州 第九章 守住城市底线 1.政策连续性 2.诚信蝴蝶效应 3.炒不动的房价 4.平安不夜城 第四篇 城市还能做点什么? 第十章 个体经济长尾 1.微观视角下的个体经济 2.复兴个体经济 3.多样性红利 4.站在沙县肩膀上看世界 第十一章 触发式变革 1.决心是变革的基石 2.刍议触发式变革 3.人口回流运动 4.城市命运共同体 后记:城事在人 1.络绎不绝的观摩团 2.城市,究竟是谁的城市? 导语 1.明年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40年、农村城镇化40年。中国社会的城市管理与变革是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千家万户的今天和未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庞大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创业和生活,城市管理一直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软肋,存在诸多需要面对的难题。在这个历史新起点上,作者说实话、讲实情,举实例、析难题,立足于从淄博爆火的现象,展开对中国城市管理、变革以及民心、民情的探索和分析。在本书中汇集了诸多接地气的真实例子,结合国家政策和城市发展的历程,对中国城市化的过去、今天和未来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展望,比较深刻地触及了城市管理的多根神经(甚至是神经末梢)、管理的症结和痛点等,是一本选题重要、值得阅读和参考的书。 2. 类似《置身事内》和《县乡中国》这样的作品,本书写作质量总体较好,架构合理,说理清晰,文字表达通顺、流畅,且通俗、实在。 3.选题自近几个月来的重大社会现象,在强烈舆论氛围和价值共鸣中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解读逻辑阐述热点现象。 精彩页 “地摊经济”这个词儿,是2020年5月起被广泛认知的。 这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天津的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杨宝玲生于1957年,是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道胡张庄村党总支书记、天津市滨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发现,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进程中,“地摊经济”逐渐淡出了居民视野。小商贩不见了,烟火气、生活味儿也淡了,加之疫情影响,很多城市失去了它应有的温度。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亮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地都在狠抓“六稳”“六保”落实,不应让一些方法问题制约了总体行动步伐。杨宝玲的建议是,“地摊经济”不能光图省事一禁了之,应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的合法地位。同时,根据地域情况分类划定禁摊区、限摊区、开放区,明确不同区域管理标准,对“地摊经济”实行分类管理。此外,还要加大对早餐、农产品等民生刚需和突出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对相关从业者给予适当管理费减免等费用照顾。 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中央文明办于同年5月发布消息,决定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疫情期间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地摊经济”热风吹向全国。从省会城市到县城乡镇,地方管理者纷纷走进夜市,为摆摊的市民站台。例如成都市,在一些路段,每到晚上10点,整条街美食摊位共同开启“夜宵”模式,个体经营者忙的不亦乐乎。据统计,两三个月内,“地摊经济”为10万余人提供了工作机会,餐饮业复工率达到98%。这年5月,时任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也带头下馆子撸了串,同桌的还有现任市委书记马晓磊。 各地商务部门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甚至还着手制定“地摊经济十四五规划”。然而,随着大小城市齐头并进扑向“地摊经济”,引发不小争议。有人说,城管系统这些年下了大力气,整治乱摆卖、整治占道经营,“门前三包,摊贩摆出来都要扣分、考核,现在这样弄,是不是都可以摆?怎么管?这个会让城管很为难。”“地摊满街摆,人行道已经被共享单车、外卖小哥占了,走路都不安全,再来摆卖,会非常混乱。”央视财经发布一则评论指出,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强化特大城市对中国经济发展带动力的关键阶段,简单化一哄而起地让“地摊经济”在一线城市野蛮生长,看似能解一时之急,但如果此风猛吹,后患无穷。或是对政策意图的误读,或是部分地区跟风盲从,加之疫情防控任务趋紧,导致这股热潮迅速冷却下来。有意思的是,许多公务员考试辅导机构将该“地摊经济”问题列入了“2020年国考面试模拟题”。所有人都没想到,三年之后,曾被束之高阁的“地摊经济”文本,竟然在淄博以完美现场的方式实践成功了。淄博向世人展示了“地摊经济”正确的打开方式。或者说,淄博打开的并不是“地摊经济”,是伴随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扎根于城乡大街小巷的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通俗讲就是在市场监管部门以“个体工商户”注册的市场主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设立中央手工业管理(总)局,主管全国手工业合作事业,随之在供销社体系设立“手工业合作总社”。手工业是个体经济早期形态,各地都建有手工业管理机构。1957年《关于召开省、市、自治区手工业改造座谈会的报告》中提到,“手工业社(组)要团结个体户,帮助他们解决供销困难,逐步引导他们走合作化的道路,但不必急于全部组织起来。特别是对那些串街游乡、流动服务的手工业者,可以在长时期内保持个体经营的方式。这样做,对补充集体经济的不足、活跃市场、以及促使合作社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地位得到巩固,“个体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劳动者”。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经历了四十余年曲折坎坷的发展,个体经济领域聚集了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主体。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03亿户,同比增长11.1%,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10.9%。个体工商户在我国市场主体中数量最多,约占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其中九成集中在服务业,主要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等业态为主。有关调查显示,个体工商户平均从业人数为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