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传奇》由李清晨所著,这本书写的十分精彩,比起教科书上枯燥的前言,这本书更像是悬疑小说,一个一个悬念抛出,查阅无数资料后,再给出最贴近历史的解答。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只身在韩国有些孤单的外科医生,无数个图书管里埋头苦读的日子,聚精会神研读每一篇文献专注的样子。
总字数不多,但倘若每个专科都能有这么个人写下专科的发展史,结合起来,就是一部医学的长卷。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书,让不是医学专业的读者去了解医学的发展及医学的局限。真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会更加深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外传奇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外科学 |
作者 | 李清晨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外传奇》由李清晨所著,这本书写的十分精彩,比起教科书上枯燥的前言,这本书更像是悬疑小说,一个一个悬念抛出,查阅无数资料后,再给出最贴近历史的解答。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只身在韩国有些孤单的外科医生,无数个图书管里埋头苦读的日子,聚精会神研读每一篇文献专注的样子。 总字数不多,但倘若每个专科都能有这么个人写下专科的发展史,结合起来,就是一部医学的长卷。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书,让不是医学专业的读者去了解医学的发展及医学的局限。真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会更加深远! 内容推荐 《心外传奇》由李清晨所著,《心外传奇》的内容如下: 心脏,曾是手术刀难以触及的禁区,心脏受损的人往往只有死路一条。然而六十多年以来,人类挑战这一禁忌的尝试从未停止,一颗颗破碎的心终于迎来重生的希望。 外科医生李清晨以冷静细腻的笔触,向读者揭示了这一独特历史进程中种种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群与死神展开殊死拼杀的拓荒者,为拯救万千生灵的性命毅然走进一片荆棘丛,为原本必死无疑者开辟了一条生之路,从无到有地创建了心脏外科。 这是一出混合了坚韧、运气、热血、悲情甚至不乏血腥的大戏。 目录 序 前言 破冰之举,拯救蓝婴 冷冷的心,沸腾的血 廿载一梦,伟业初成 绝地中兴, 柳暗花明 千古谜题, 凭谁能解 血浓于水,性命相托 续写神奇,风云再起 妙手成桥,仁心仁术 灼噬自己,照亮夜空 风湿啮处,当何如之 直面死神,祭出王牌 终极挑战,巧夺天工 落日余晖,为霞满天 致谢 大事记 主要人物索引索引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社会所提供的种种便利之时,往往容易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殊不知,今天的一切成果均来之不易,科学的进步从来都是充满曲折与艰辛,医学科学的发展尤其如此。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哪怕对一种至为简单的疾病,传统医学(无论中西)也无法为之提供一套完整的卓有成效的治疗,因为医学的发展太依赖其他基础学科的进步了。 就这样,医学一直在混沌中摸索着踯躅而行,到了19世纪末。西方传统医学在生命科学体系完成基本构架之后,才逐步摆脱了黑暗与蒙昧,脱胎换骨,破茧成蝶,开始了在现代医学轨迹上的漫漫征程。自此,各个医学分科与专业始在科学之火的指引下迅速攻城略地,四处开花结果,号称“医学之花”的外科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这其中又以被后世尊为“外科之父”的奥地利医生西奥多·比尔罗特(Theodor Billroth,1829—1894)的成就最为辉煌。由于他开创性的贡献,腹腔几乎成了外科医生纵横驰骋的跑马场,以其名字命名的部分术式甚至现在仍是某些外科领域临床实践中的规范治疗方式。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医生,当年却对心脏手术下过这样一个“魔咒”: “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 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 下场。” 历史最终发展的结果当然是证明比尔罗特错了,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不但有关心脏的病理生理状态人们所知甚少,手术器械与技巧也处于初级阶段,也基本没有高级生命支持手段,甚至连输血技术也未成熟,进行心脏手术无疑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其危险『生不言而喻。心脏毕竟与其他多数器官不同,它不能长时间停止运动,否则病人必将死掉。这一事实使19世纪的医生很难设想在心脏上做手术的可能性,而那时对其他器官进行的外科手术则已取得巨大进展。 但那是一个时刻充满变数的伟大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继续,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正在酝酿之中。所有这一切已彻底颠覆了此前人们对许多事物固有的认识。也许打破比尔罗特这一“魔咒”仅仅是时间问题,可将由谁在什么时候完成这一破冰之举呢? 据说,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在破土而出的时候,可以掀翻压在它身上的巨石。心脏外科正是这样一颗种子,只待雨露充足,便可蓬蓬勃勃地生根,萌芽,冲破周遭的压迫与束缚。 P3-4 序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发明创造;人类的健康长寿,离不开医学科学的发明创造。在19世纪和20世纪,以抗霍乱、炭疽、狂犬病为代表的各种生物疫苗的创造和以青霉素、链霉素为代表的各类抗生素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被动地任由病毒、病菌宰割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有了保障。如今,这些发明创造的过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光辉历史。进入21世纪,心脏疾病取代了其他因素,成了威胁人类生存的首犯。心脏医学,尤其是心脏外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及时有效地降低了心脏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正因如此,心脏外科学成为了医学科学的重中之重,享有极高的地位。心脏外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历尽艰辛,有几代人呕心沥血,同时又极富传奇色彩。 然而,介绍心脏外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史,尤其是以科普形式,作者要面临几个挑战。其一,心脏外科学专业性很强,要精确描述其发展史,必须对该学科有深入了解。其二,心脏外科学的发展和其他学科密切相关,要客观展现这段历史,也必须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有深入了解。其三,要让大众读者了解这段历史,必须有能力以通俗的语言描述复杂的术式,还要能引人入胜。其四,普及科学发展的知识,不仅仅是传播,更重要的是要以丰富的内容呈现该学科的神奇奥秘,激发起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开始热爱这门学科,希望献身于该学科的未来发展。 值得祝贺的是。李清晨医生战胜了这几项挑战,为广大读者呈现出《心外传奇》一书。 该书以“破冰之举,拯救蓝婴”开篇,客观、精确、富有传奇性地介绍了心脏外科的第一例手术——B.T分流术。该手术在小儿心脏科医生海伦·塔西格的建议下,由外科主任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医生在其主要助手黑人托马斯的帮助下,于1944年11月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成功完成。该手术由塔西格和布莱洛克次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报告。此后,从世界各地前来观摩的医生络绎不绝,使得坐落在美国巴尔的摩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名副其实地成为心脏外科(小儿心脏外科)的发源地。以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手术开篇,不仅将读者引到心脏外科创立的源头,还富有现代感。众所周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已连续二十多年在美国最好的医院中排名居首,已是美国公认的“最好之中的最好”(best ofthe best)的医院。 在随后的两章里,李医生描述了实现开心手术的两项技术的创立和发展:由加拿大多伦多医院的比奇洛医生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的刘易斯医生开创(但刘易斯在人体率先取得成功)的低体温下无血术野心内直视手术,和美国杰斐逊医学院的吉本花几十年研发的人工心肺机。这两项技术如今早已是心血管外科手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使心内术野无血,延长了手术时间,让医生可以实施更复杂的手术,而且还保证了术后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恢复。李医生有声有色、淋漓尽致的描述,再现了当时这些发明者奋发图强、不惧失败、勇于探索、乐于竞争的场面。 心脏外科学的发展和其他学科密切相关,显然,李医生正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书的中间部分向读者概述了从古代到几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期间,人类对人体本身(解剖生理)的认知,并着重介绍了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以奥地利生物学家卡尔·兰德斯泰纳为代表的学者们对人体血液本身认识的过程。是的,没有血液循环的发现,没有血型的发现,就没有现代医学科学,更没有心脏外科学。在这里,我要提示读者,心脏外科学的发展还有另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一肝素。肝素是抗凝剂,它防止血液凝固,才使血液可以在体外循环,在心肺机中流畅无阻,保证了心脏手术中人体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若无肝素,循环停止,人体就会死亡。任何一次体外循环都必须有肝素的应用。肝素是由一个叫杰·麦克林(Jay Mclean)的医生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读二年级的时候发现的。 心脏的主要疾病有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心室纤颤等)、心肌缺血(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和心力衰竭。心脏外科在治疗这些疾病中一直起主导作用。心脏外科医生植入了人体第一个心脏起搏器和第一个心脏除颤器。同时,心血管造影技术的开创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心脏外科的进展。如今,心脏冠脉搭桥术、瓣膜成形术、瓣膜置换术、主动脉修复/置换术等,已在全世界成为心脏外科的常规手术。但谁能想象出,在每一术式的背后,有多少人的付出和探索。这中间的一个个人物,一项项试验,一件件往事,在书中被描述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既令人深思,又令人陶醉,值得一读! 心脏移植的成功是心脏外科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是由南非的伯纳德医生在1967年12月完成的。伯纳德采用了斯坦福大学洛厄和沙姆卫于1960年所描述的技术。该病人只存活了18天,死于免疫抑制所引起的肺感染。心脏移植的进程也几经曲折:术后感染,免疫排斥,还有伦理上的争议等。但最主要的进展是,由于使用环孢素和单克隆抗体OKT3为代表的免疫抑制治疗,心脏移植的例数迅速提高,在l 995年达到最高峰,当年全世界心脏移植的例数为4500例。近年来,由于受到获取供体器官的限制,心脏移植手术的例数有所减少,但仍保持在每年3000例以上。心脏移植不仅为晚期心脏病患者提供了再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挑战了心脏外科的另一极限,证明人体的心脏是可以替代的,其提供血液循环的功能可以由外源替代。正因为如此,进入21世纪后,各种样式的心脏辅助装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并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患者治疗上,已逐渐成为心脏外科的一个主要治疗手段。 《心外传奇》以人工心脏的研发来结尾,寓意深长。尽管第一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功实施,但它的应用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然而,这个过程里已经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传奇故事。如果说,21世纪以前,心脏外科的传奇发展是人类在其自身内索取最大可利用资源来征服心脏疾病的见证——一个已经光彩夺目完成了的历史见证,那么,今天我们探索人工心脏将是驰向下一个里程碑的开始,一个飞跃式的里程碑!人工心脏的创研者们正在创造心脏外科新的发展历史,这又将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辉煌历史。《心外传奇》意在激励读者们,尤其是青年读者们,勇于加入这些创研者中来,共同创造这一历史。 我真诚地向广大读者推荐《心外传奇》这部中国国内仅有的有关心脏外科发展的科普图书。 高卫东博士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 2012年3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心脏外科的发展,文笔流畅,内容引人入胜,可读性强。此种写作方式很值得提倡,不然科学似乎太枯燥了,其实并非如此。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志强 有激情,有曲折,有遗憾,有坚持,单论情节就堪比好莱坞大片。再加上真实性和科学性,这是比小说更精彩的科普文。 ——网友 imaginer 谢谢你的文章,我一直跟着在第一时间阅读。我的小孩出生后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在十个多月的时候做的手术,我永远忘不了在手术室外度过的几个小时。 ——网友zigzed 医生的科普介绍。我出生时就是四联症,家是在农村,父母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借钱带我去阜外医院做了手术,那是我五岁时候的事,做手术前的情形现在很能记得,指甲盖都是紫色的。现在我二十三岁了,刚刚从一所重点大学工科毕业。回忆小时候这段往事,感谢我的父母没有放弃我,感谢有你们这些外科医生的探索。我自认为虽然有缺陷,但一定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我要努力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的生活,如果有能力,我要去帮助那些先心病患儿。 ——网友小白 作为一个几乎每天参与体外循环的麻醉医师,看到这样的文章,也是止不住的叫好,呵呵。想不到,冷冰冰的数据、成熟的技术之后,还有这么有意思的过程,也算是教科书外最重要的补充。加油! ——网友hotbily 过瘾的文章。我是编剧,我喜欢看此类的科技文章,为了让自己不随笔乱写不熟悉的东西,写到专业问题前我的习惯就是找找此类专业文章学习一下。像这样的文章大好! ——网友北京野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