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文明探源论丛(共3册)(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华文明探源论丛》聚焦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从理论层面梳理总结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起源形成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阐释了文明起源的模式、特点、内生机制、形成原因,剖析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形成的年代和机制,探讨了区域文明与华夏文明交流互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文明体及文明元素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与贡献,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彰显了中华文明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方案。 目录 《中华文明探源论丛·中华文明之源》 从中国文明化历程研究看国家起源的若干理论问题 李伯谦 中国考古学中“古国”“方国”“王国”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林沄 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 谢维扬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 王震中 中国考古学界国家起源探索的心路历程与相关思考 许宏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回顾和反思 高江涛 从史前考古研究成果看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 郭大顺 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朱乃诚 五帝时代的历史学、考古学及人类学解读 沈长云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学理问题 杜勇 中心聚落形态、原始宗邑与酋邦社会的整合研究 王震中 略论中国早期国家的血缘与地缘关系 徐义华 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 徐凤先 黄帝封建说与中国早期国家 焦培民 “大禹出于西羌”辨 李健胜 大禹治水祭仪真相 ——以《山海经》“日月出入之山”与《禹贡》“二十八山”为视角 尹荣方 禹羌华夏说 易华 论大禹和夷夏联盟的禅让制度 李竞恒 “巡狩”:文明初期的交通史记忆 王子今 盟誓——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制度的思考 田兆元 等级式贵族专制: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形成机制 叶文宪 礼、宗教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模式 曹建墩 先秦时期陶、玉、青铜三大礼器谫论 李玲玲 三代礼制传统与华夏文明的连续性 曹建墩 赵梓伊 论中国早期文化互动及华夏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演进 刘俊男 《中华文明探源论丛·中原文明之脉》 河洛文化定位与功能的探索 刘庆柱 上古地理意识中的“中原”与“四海” 王子今 从精神文化考古的维度看中原观念的出现与形成 何驽 大仰韶与龙山化 ——管窥史前中国文化格局的关键性演变 曹兵武 龙山时代的中原和北方 ——文明化进程比较 韩建业 伊川盆地仰韶至龙山时代聚落变化原因探索 袁广阔 古河济地区与早期国家形成 袁广阔 辐与辏:史前中原文化优势的确立 ——兼论早期中国与华夏文明观的形成 曹兵武 史前中原文明的文化特质与文化观 曹建墩 新石器时期淮河上游的族群迁徙与文化融合 金荣权 二里头: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一个关键点 许宏 二里头—二里岗时代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韩建业 二里头绿松石龙牌、铜牌与夏禹、万舞的关系 何驽 二里头文化:华夏正统的缔造者 曹兵武 关于夏代国家产生的若干理论与实证问题 沈长云 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刘绪 早期夏文化和夏初历史 魏继印 对王湾三期文化族属的新思考 魏继印 启、益之争与禅让的实质 孙庆伟 “夷夏之争”与夏人的东迁及对淮河流域的影响 金荣权 太康居斟寻事件与后羿代夏遗存的确认 张国硕 从夏、夷、商三族关系看夏文化 魏继印 从夏商周都城建制谈集权制的产生 高崇文 从青铜器族徽看夏人后裔与商周族群的融合认同 雒有仓 金文族徽兴起发展与夏商族群融合认同 雒有仓 《中华文明探源论丛·华夏文明之光》 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年代和机制 朱乃诚 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 易华 关于齐家文化的起源 ——十次玉石之路考察的新认识 叶舒宪 关于齐家文化的几点思考 韩高年 先秦古蜀与华夏的交流互动与融汇初探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早期历程的重要个案 彭邦本 “天圆地方”概念起源何时辩 何努 中国古代的干支、十进位制和十二进位制纪时 常玉芝 王曾瑜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徐旺生 中原与中华科技文明的曙光 王星光 龙山时期黄河下游灾害 ——大禹治水文化的自然背景 徐海亮 轩辕彦 大禹治水与早期农业发展略论 王星光 关于中国早期冶铜术起源的探讨 王建平 王志强 胥谞 仰韶文化玄玉的认定及意义 张天恩 黄帝淳化虫蛾与双槐树牙雕蚕 陈隆文 仰韶文化鱼纹研究 袁广阔 崔宗亮 浅谈陶寺文明的“美食政治”现象 何努 由历史记忆的传承再说涉禹三器所述大禹史事的可靠性 宁镇疆 中国初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牙璋及意义 秦小丽 殷墟商墓随葬铜器玉器之“双轨制”现象探析 杜金鹏 神熊意象与中华文明探源 胡建升 河南巩义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浅论 范毓周 中原早期城址研究 马世之 试论夏商周都城宫城及其相关问题 徐昭峰 李云 试论夏商西周畿内防御体系的构建 徐昭峰 申颖 华国遗址考察与中华名称溯源 索全星 后记 序言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 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 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 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 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 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 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 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 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 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 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 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 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 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 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取得的重大成果,明确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的政 治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 紧迫的现实意义,系统提出 了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 深入的重大要求,为中华文 明探源工程指明了方向。 河南地处中华腹地,优 渥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河 南悠远辉煌的文明史。作为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和中 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河 南从考古学一诞生就肩负着 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伟大使 命。河南作为中华文明探源 工程的中坚力量,围绕仰韶 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 化等,逐步建立起各考古学 文化的年代序列,明晰了各 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 过程中的文化定位,确立了 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形 成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2022年伊始,河南站在 中华文明的高度重新思考中 原文化,以全新的眼光重新 审视作为现代化总体布局重 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的力量, 大力推动实施“兴文化工程 文化研究”计划,推动发轫 于河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繁荣发展,服务于新 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 设。 《中原文化研究》是河 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 文化研究类学术期刊,自 2013年创刊伊始,始终秉 持科学理性、兼容并包的文 化精神,深入挖掘整理中原 文化资源,开展系统理论研 究,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密切关注中国文化建设发展 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充 分展示当代学人的思考与探 索,努力打造国内文化研究 的高端学术平台。“文明探 源”栏目作为与《中原文化 研究》期刊一起诞生成长的 重点栏目,一直以来备受国 内学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该栏目选题不仅关注文明起 源形成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也聚焦具象的实证性文明 研究,截至目前该栏目刊文 128篇,包括文明起源、文 明发展、文明路径、文明模 式、文明要素、文明成果、 文明理论、国家形成、国家 性质、国家制度、国家礼仪 等内容,成为中华文明起源 形成发展和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重要学 术平台,引起了学界业界的 普遍关注与一致好评。 《中华文明探源论丛》 (全三册)精心遴选近10年 来部分学者在《中原文化研 究》期刊“文明探源”栏目刊 发的75篇学术文章,旨在借 助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 究”计划,进一步做好中华 文明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 宣传与推广,拓展深化对中 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 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 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 成原因等的认识,提升中华 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衷心期望《中华文明探 源论丛》(全三册)的出版 能够为中华文明研究提供借 鉴与启示,能不断推动中国 文明历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 信,为建立中国特色、中国 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 体系贡献力量,为人类文明 新形态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022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