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当下,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加强世界对中国理解,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与影响力,而这就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但怎么讲好中国故事,打破西方“妖魔化”的固有观念?需要我们对中国叙事的方法论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围绕“中国叙事”主题,开宗明义地讲述中国叙事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方法论的宏观思考,进而层层递进揭示中国话语的本质——“另一种制度选择”,深入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关键点、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制度性根源,以及目前中国叙事存在的困境,即有效知识供给不足和根源问题等,由此来启发读者,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叙事的常识基础,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核心,把中国方案说清楚、讲明白的关键点,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更好地运用中国智慧、传递中国经验、模式、规则、理念,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提升软实力。 作者简介 杨丽君,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助理院长,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曾在日本一桥大学、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也曾访学牛津大学。其关于中国政治社会的研究论文以英日中文字发表于国际核心学术刊物,包括《中国季刊》 、《当代中国》、《亚洲研究》等。其日文著作《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大革命:公民权的分配与竞争》(日本御茶水出版社,2003年)获得2005年度纪念大平正芳学术奖。 目录 自序 中国叙事:从读懂中国到主动解释中国 第一章 中国话语:另一种制度选择 西方为什么妖魔化中国? 如何让西方读懂、接受和认同中国? 如何实现中国与西方的有效对话? 第二章 “世界问题,中国方案”与“中国问题,世界方案” “中国共产党叙事”的“常识”是什么? “中国问题世界化”的探索 特殊性和普遍性缺一不可 第三章 如何叙述中国经济制度? 我们该如何把中国的经济制度说清楚? 资本主义的前途在哪里:西方经济危机及其改革呼声 政治和经济的分离:西方政治经济学简史 经济发展是政府的责任:中国政治经济学简史 第四章 如何正面叙述中国政治制度? 美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围堵 美国内部和美西方之间可能的分化 西方治理危机及其根源 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第五章 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制度根源 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 西方:自由主义秩序的衰退与西方之乱 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创新与中国之治 第六章 中国如何应对中美意识形态的斗争? 当代认同政治恶化着各国内政和外交 美国的对华认同政治战 中国的应对 附录1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构建中国原创性政治经济学理论 附录2 讲好中国故事,世界性和中国性不可分割 序言 中国叙事:从读懂中国 到主动解释中国 “中国为何?”已经成为 国际政治的一个重大问题, 甚至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尽管我们内部这些年也在讨 论“何为中国”的问题,但这 只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即中 国的内部认同问题和“中国” 形成过程中那些恒定的因素 与变化的因素。而国际层面 的讨论似乎更具哲学和理论 意义,即要为中国定性—— 中国代表的是一整套什么样 的价值系统。美国总统拜登 在2021年12月召开所谓的“ 世界民主峰会”就是要实现 其世界“两极化”的目标,“ 两极”即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一极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极 。拜登执政之后,一直把中 美关系简单地定义为“美国 民主”与“中国专制”之争。 人们普遍认为,拜登组织的 “世界民主峰会”实际上是美 国对华意识形态冷战的“宣 言”。美国的这种行为并不 难理解。自登上世界舞台以 来,美国的一项重要使命甚 至可以说是宗教式的使命, 便是把美国所代表的西方价 值观带向世界其他地方,或 者让世界其他地方接受美国 的价值观。 就知识追求而言,意识 形态之争毫无意义。如果从 意识形态出发,知识就非黑 即白,但真实的世界并非如 此。在真实世界中,人们都 可以找到几种主义共存的现 象。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在 其大作《经济分析史》中所 详细讨论的,在资本主义成 为西方主导性生产方式之前 的封建社会已经产生了资本 主义所需要的几乎所有要素 。从经验来看,简单地用“ 主义”来分析历史的进展并 不科学,因为在任何一种社 会形态中,都可以找到被人 们称为各种“主义”的因素; 同样,人们所宣布的用一种 “主义”替代或者消灭另一种 “主义”的情况也没有发生。 现实如此复杂,人们并不能 用一种“主义”来概括之。 但是,人们绝对不能低 估以“主义”为代表的意识形 态的重要性。如果忽视了各 种“主义”之间竞争和斗争的 历史,人们很难理解迄今为 止的历史是如何造就的。就 大历史而言,近代以来已经 发生了两波世界范围内的意 识形态之争。第一波是欧洲 国家内部资本对马克思主义 的围堵。西方经济史上,从 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 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到二战以 后以芝加哥学派为核心的新 自由主义,聚焦的是如何创 造财富。而以卢梭和马克思 的理论为代表的经济学探讨 的则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前者代表资本的利益,后者 代表劳动者的利益。马克思 主义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 思想基础,自然就遭遇了资 本的围堵和扼杀。资本对马 克思主义的围堵尽管主要发 生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内部 ,但也是很血腥的。两者之 间的对立直接促成了资本主 义从原始资本主义到福利资 本主义的转型。第二波为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围 堵。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把 马克思主义现实化,消灭了 私有制和市场,强化国家在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这和西方资本主义形成了 直接的对立。苏联处于西方 的外部,美苏冷战持续了半 个世纪,最终以苏联的解体 宣告结束。 今天,以美国为核心的 西方转向对中国的意识形态 进行围堵。对此,我们应当 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在中国 改革开放之初,以美国为核 心的西方希望中国成为另一 个“西方”国家。尽管西方向 中国开放是基于利益考量, 但美国的这种“希望”构成了 其向中国开放的政治算计。 美国一旦认为中国不仅不可 能变成它所希望的国家,还 对它构成了挑战,就转而把 中国归入“另类”,围堵和遏 制中国。今天美国对中国所 做的一切,和美苏冷战期间 美国对苏联所做的并没有多 大的区别。当然,美国是否 有能力像围堵苏联那样来围 堵中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 但今天的一些社会科学 家却认为“病生错了”是存在 的。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所 学的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 解释得通的时候,可以说其 掌握的知识是有效的,解释 不通的时候,则不能说社会 现象是不对的,只能说其所 学的知识不够用了,需要新 的知识。但很可惜,一些社 会科学家在解释不通社会现 象时,往往认为是社会现象 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的知 识没有问题。 这绝对不是说社会科学 家只解释“社会事物”,承认 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存在有其理由,但有理由并 不意味着合理。社会科学家 是社会人,是道德体,他们 诊断社会问题(例如自杀和 他杀问题、一项政策对不同 社会群体的影响、巨大政府 工程对社会的影响等等), 需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 法,就像医生要把病人的病 医好那样。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社会 科学是近代欧洲的产物。从 社会科学的建构来说,有两 点是相当清楚的。第一,基 于“价值中立”之上的分析是 社会科学的基础。所有有效 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对“社 会事物”的分析。近代以来 流行各种“主义”,但它们一 开始都是基于实证之上的研 究,而非“主义”。一旦成为 “主义”,那么就成了意识形 态。第二,“社会事物”是变 化的,对“社会事物”的解释 也需要变化,解释、再解释 构成了社会科学创新和发展 的巨大 |